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776308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那么,又要礼失而求诸野了。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没有。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固无华夷之限也。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哞哞地叫。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其次要防说话。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所以仓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即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作别论,——确应该虚心取法,返璞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这方法也是对的。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依然是难说。最显著的例子,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一恨其没有永远分清治者被治者;二恨其不给治者生一枝细腰蜂那样的毒针;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三者得一,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气力,而天下于是乎太平。今也不然,所以即使单想高高在上,暂时维持阔气,也还得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选自鲁迅《春末闲谈》)

1.下列关于第一段中加点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礼失而求诸野”中“礼”在这里指愚民的手段、措施等;“野”这里指外国,与后文的“夷人”所指相同。
B.“鬼且反对,而况于官”中的“官”指的是反动统治阶级。这里指封建统治阶级比恶鬼更可憎、卑鄙和反动。
C.“这方法”指的是让人民“返璞归真”,回到原始时代。这里讽刺统治者的无知与丑陋。
D.“二大良法”指的是禁止人民集会和防止人民讲话、写文章。这里讽刺统治者的精神麻痹术无法奏效。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治理国家方面,当然不存在中外的差异,方法基本是相同的。
B.揭示了中外统治者的反动本质,都是企图永远奴役人民,并采取大致相同的奴役手段。
C.只要人们同心同理,那么中国也可以直接采用外国人治理国家的方法。
D.这句话表达了中国向国外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3.下列对选文第二段中“三恨”的言下之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人民的思想不可禁止。
B.暴虐的统治最终会被推翻。
C.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无效。
D.统治者的手段终究无耻且有限。
4.下列关于课文的陈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全文多用反语,语言幽默,将知识、趣味、说理熔于一炉。
B.文章将虫与人对比,援古证今,内容丰富,读来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C.本文用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表达了人民必胜的信心。
D.本文笔调从容,看似闲谈,实则严谨不苟,意蕴丰富,名曰“闲谈”,实有“正说”。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论敏捷》,完成下面小题。

急求速成是必须谨慎的,犹如狼吞虎咽将令人消化不良一样。

真正敏捷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快而好的人。譬如在赛跑中,优胜者并非步子迈得最大或脚抬得最高者;在人生事业上,真正的能干者也并非急于求成的人。

某些人所追求的只是徒具外表的敏捷。为了炫耀工作的效率高,就把并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然而这种做事往往是了而不结,使一件早该收尾的事,却不得不重复几次。所以我所熟识的一位精明人常告诫这种性急者:如果更耐心些,我们的事情就会进行得更快。

然而另一方面,真正的敏捷又确实很有价值。如果说金钱是商品的价值尺度,那么时间就是效率的价值尺度。因此一个办事缺乏效率者,必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据说斯巴达和西班牙族人是行事迟缓的。因为有一句谚语说:我宁愿采用西班牙式的死亡。那也许能让死亡来得慢一些吧。

当你听取别人介绍情况时,最好首先耐心听,而不要急于半途插话。因为话头一被打断,陈述者就不得不旧题重复一遍。所以那些乱插话者,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

说话啰嗦也是浪费时间的。而善于抓住论题的实质,不使之漏掉,却能节省时间。周密申辩的修辞有助于提高效率,正如松快合适的衣着有助于奔跑。最浪费效率的修辞,恐怕无过于那种老一套长篇大论的套话了。而这种套话虽然貌似谦虚,实质却总是掩盖浮夸矫饰。但应当注意的是,假如面前遇到一个持反对意见者,言论就有必要谦和而避免坦率。否则就会像把盐撒入伤口一样,会使他已有的成见更深。

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只是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却等于乱放空炮。

做事常可分为三步——筹备、审议、执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议时博采众论、集思广益是必要的。但筹备和执行的人手却应当尽可能的少而精。

在把一件计划交付审议之前,先准备一个草案也能有助于提高效率。即使这一草案在审议中完全可能被推翻,但这也意味着事情获得了进展,因为就否定了不合理的方案。这种否定正如被燃烧后的草木之灰对于田地,还是有利于植物生长的。

选自《培根随笔》

1.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反对做事拖拉、迟缓的态度,主张做事要敏捷,越快越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B.文章认为做事不能只图快速,那样容易导致并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反而了而不结,所以凡事都要重复几次。
C.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真正敏捷的人是做事又快又好的人。
D.此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做事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合理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
2.文章谈道:“说话啰嗦也是浪费时间的。”从一个“也”字可知,还有其他浪费时间、做事没有效率的情况,请从文中再找出两种。
3.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任选一种论证方法,从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
4.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连用几个“这”字,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意思?
2024-08-06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年的文化本色

①贺年,简而言之就是向他人庆贺新春、祝贺新年。作为一种官方文化礼仪形式,贺年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代和两汉时期,兴旺于南北朝和隋唐阶段,至宋代由于受程朱理学的浸润与影响,逐渐在民间市井中传播扩展,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寻常百姓还是三教九流皆行贺年之礼,进入清末民初贺年日益畸变,走向庸俗化和流俗化,尽管彼时贺贴形式繁杂多样,但贺词内容单调乏味,大都是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语,于不觉间将市侩气味和交运心理传递到人际关系中,久之沉积为痼疾与陋习。时至今日,即便不是逢年过节,人们也经常以微信、短信、视频和抖音等现代通信方式,频频转发一些做大官发大财行大运之类的口彩。贫乏的语言表述和低俗的思想情趣,导致贺年越来越远离其良好的初衷。

②事实上,贺年作为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文化内涵。我国已故著名民俗学家兼散文作家钟敬文先生在《中国地方传说》中指出:贺年不同于西方国家杂乱无序、狂欢嬉闹的圣诞节,它是以一种悠缓节奏和优雅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贺年与众多西式节日礼俗迥然有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文化礼仪的贺年,呈具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淘洗和时光磨砺,贺年早已演化为国人的一种民俗仪式,早已递嬗为具有某种人伦亲和性和情感归属性的交际载体。每年春节期间,人们不仅相互齐之以礼,而且道之以德,以真情实感互相慰藉,以理想情怀互相鼓励,以担当尽责互相期许,从而赋予了贺年以更多社会意义和更大人文价值。特别是中国古代一些文化典籍,记载了过年时诸多家人间的贺戒、亲朋间的贺赞、同事间的贺勉、邻舍间的贺慰,不仅为贺年注入了温情暖色,而且为贺年增添了文明色彩。

③时光流转到当下,伴随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态势,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攀升,礼贺仪式逐渐回归和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元旦、春节期间,最为集中和频繁。保持贺年的文化礼仪的本色和属性,使其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敬重气节风范、增进感情友谊的路径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在秉持贺年文化礼仪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示范作用,比如春节前夕通过举办茶话会、座谈会,向各行各业的英杰骨干贺年,通过到边关哨卡、生产一线,向解放军战士和基层职工贺年,通过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向孤寡困难老人贺年,一份礼轻义重的年货,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彰显出新型人际关系的温馨和热度。

④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国人的心灵仪式。贺年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节日习俗,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绵延着一个社会的情感归宿力和文化凝聚力。多年来,受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由共同事业建立起来的城市业缘关系的冲击,人们的血缘关系有所淡漠,亲情关系有所削弱,贺年这一文化习俗在维护家族和谐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也有所下降。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核心定力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是每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人过春节,更应葆有一份心灵的高贵、性情的儒雅和为人的亲和。作为一个文化人,我欣赏更钟情充满家国情怀和民族胎记的贺年活动,愿意秉持和坚守这一被当代人看来很原始很遥远的文化礼仪。

(作者刘金祥,有删改)

1.下列对“贺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贺年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已经庸俗化和流俗化,远离了良好的初衷。
B.贺年开始于官方,后因程朱理学的影响而扩展到民间,到了明清时代达到历史高峰。
C.贺年不同于西式节日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是以一种悠缓节奏和优雅方式来进行的节日。
D.贺年最终演化为民俗仪式,导致了其在维护家族和谐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下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作者回顾历史发展过程中贺年习俗的演变,引出对越来越远离贺年初衷的思考。
B.第二段将贺年与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论证贺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文化内涵。
C.第三段领导干部慰问一线彰显新型人际关系,举例论证了贺年的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
D.文章末段论述了文化人的责任和使命,对第一段中当代社会应该改正的缺陷作出回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节期间进行贺年活动体现了文化礼仪在维系社会正常生活中的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
B.不重形式而重内容是贺年与西方节日礼俗的区别,贺年注重的是人伦亲和和情感归属。
C.春节前举办茶话会,到生产一线慰问,到贫困地区访问等形式符合当代礼贺仪式要求。
D.如今,作为新时代公民,特别是文化人过春节时要葆有气节风范,共同维护精神家园。
2024-08-27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⑥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229],《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作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再用抒情的表达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B.第④段中“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C.“一生中的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是“点”与“面”“详”与“略”的关系。
D.第③段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揭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极言时间之短暂,对于马克思的突然逝世,亲友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遗憾。
B.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作为思想家,马克思创办了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成果。
C.“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
D.恩格斯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从政治的角度在马克思墓前发表演说,不仅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在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捍卫和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3.根据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概括马克思所从事的革命活动的特点。
4.在本文中,恩格斯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为结尾。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回答结尾句中“将”字的表达作用。
2024-07-23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