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 题号:237720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

朱自清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2.有人认为,文中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4.文章题目叫“冬天”,而文中却无一句描写冬天的语句,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5.全文由三幅画面构成,请你写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就其中某一幅画面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②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后来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

③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地两所学校的课。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出这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④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理性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教的经书。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也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要去出家。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一举一动,都有规律,做人认真得很。举一例说;昔年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很多,佛号所需很少。他就要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请勿笑,这是做人认真至极的表示。

⑤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十分认真,十分像样。

(选自《丰子恺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李叔同先生出身于富裕之家,立意要做翩翩公子,所以他十分讲究仪表。
B.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C.文章开篇点题,首段总领全文,对下文叙述的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D.文章的标题就是行文的线索,“怀”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李叔同先生”是文章描写的对象。
2.下列对第②段中引用李叔同写的词《金缕曲》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缕曲》一词体现了祖国当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境况。
B.引用《金缕曲》说明他曾经也是豪气满怀的爱国青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引用《金缕曲》词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D.引用《金缕曲》说明他学习西洋文化时不忘本,仍然钻研传统诗词。
3.下列最能表现李叔同人物性格突出特征的一项是(     
A.认真B.热爱音乐C.细心D.端正大方
4.下列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动作描写,“轻轻摇动”“慢慢地坐”这两个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弘一法师的慈悲情怀。
B.表现了“他”认真至极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间接流露出作者对弘一法师的敬爱之情。
C.运用间接描写,写出“他”对于一件事,要做就做得彻底的认真性格。
D.表现李叔同出家之后,做人做事更是一丝不苟,以实际的佛教修行践行着众生平等、悲天悯人的佛教信仰,丰富人物形象。
2024-08-19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老太太从那装有三棵白菜的蜡条篓子里挑了一棵最小的白菜,撕扯着那棵小白菜上有点干枯了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我们熟悉。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她。

④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母亲让我算,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

⑤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

⑥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摘编自莫言《卖白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打量:______
②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沉痛:______
2.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第⑥段划线句子中的“最坏的事情”在该文段中没有明说,请你根据文意补写出来。
4.根据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2024-09-0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自从过了哈达铺……我怎么也忘不了他”,然后回答问题。

自从过了哈达铺,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进入陕北后,更是如此。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

然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命令,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打扫战场,清理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除伤亡了一些同志外,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也壮烈牺牲了。他是在哈达铺整编时由四团调到二大队去的,在此之前,一直在我们四团任参谋长,我们天天生活、战斗在一起。长征途中,他组织司令部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1.吴起镇歼灭战场面精彩而又震撼,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什么?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的尾追和鲁大昌的妄图报复严重影响了红军的休整,威胁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基于这些原因,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吴起镇歼灭战斗。
B.敌人的骑兵一队接着一队,敌众我寡,中央军委制定了各部各自围歼的战略,“我们”一纵队四大队独立完成了消灭左侧敌人的任务。
C.这场战役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粉碎了蒋介石的“追剿”计划。
D.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对红军围追堵截,其战略意图就是阻止红军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