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730786

阅读《故都的秋》选段,回答问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选自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1.对第1段中加点的“内心的生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B.如果人的内心找不到依凭,人就会产生空虚感与漂泊感。
C.“精神流浪”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常见的疾病,人应该有精神的故乡。
D.表明课文由写当年的物质生活过渡到写现在的精神生活,深化了文意。
2.对第4段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B.生命的物质痕迹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C.如果内心的证据消失殆尽,人类就只能永远生存在“虚无”之中。
D.作者把归家的含义升华为对精神归宿的寻找,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3.下列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强调过往的生活难以被证实,既呼应课文标题,也与结尾相应和。
B.第2段描述村庄土墙的变化,冷静的表面蕴藏着深深的遗憾之情。
C.第3段回忆大红公鸡等事物,它们让作者心灵震颤,感到喜悦与欣慰。
D.第4段把日常生活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
4.第2段画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5.第4段中加点的“踏踏实实”有何表达效果?
2024-01-2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智慧和记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是我们在未来道路上寻找家园的识路地图。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像种子一样飘向世界各地,但是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何时,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血脉不断、薪火相传,我们就能找到我们的同心人——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久远熟悉的语言、那些频率相近的心跳、那些浸润至今的仪俗、那些茂密茁壮的传奇、那些心心相印的瞩望,是我们中华民族识路地图上的印记和微号。今天,我们有责任保存好这张识路地图,并将它交给我们的后代,交给我们的未来,交给与我们共荣共生的世界。

(选自《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

1.解释“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含义。
2.说说选文中加点“这”所指代的内容。
3.概括选文主旨。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想北平

老舍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②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往往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④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⑤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第一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分析有误的一项(     
A.突出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B.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
C.“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D.突出北平是空旷静寂的地方。
2.本来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对比为了突出巴黎的特点:总体上太热闹,空旷处太空旷。
B.第三段中关于果子的对比,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C.文中的对比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北平的喜爱、思念之情。
D.北平的特点是非常安静,所以只需要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3.文章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题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B.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动人心弦,引起了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C.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D.“不再说了吧”表明作者确实写不出更多的关于北平的话了。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