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773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情节模式是小说叙事的主要模式之一,历史悠久,成绩斐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阅读小说,是希望看到一个有曲折情节的故事,欣赏那种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布局安排。

②认识情节,可以从故事入手。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问题来区别故事与情节。 对故事提出的问题是:下一步将发生什么事件?对情节提出的问题则是:事件为什么发生?这并不是说在故事中就毫无因果链存在,而是指这种存在只有在形成为情节后才真正具有意义。这就是说,生活本身充其量只能提供故事而无法提供情节,因为情节总是对故事的一种重新安排,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讲这个故事的人对他所讲的那个故事的看法与态度。这样,任何情节中都必然存在两个基本因素:作为实体的故事与使故事成为实体的结构,而逻辑性是其中的核心。因为正是逻辑使叙事主体将一系列的故事联结起来,构成一个被称作情节的整体。这个整体具体地可分割为无数个场景,它们通过因果关系来彼此衔接,以戏剧性冲突作为动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特定场景的作用在于充当情节发展的一个环节,既不能喧宾夺主地突出自己,也不能无所顾忌地游离于整体设计之外。譬如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左拉的《娜娜》里,分别都有一个关于赛马的场景。《娜娜》里的赛马仅仅就是赛马,它只能使我们了解到一些当时的社会风尚与社交活动;与此不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赛马场景使我们看到了安娜与渥伦斯基之间的私情趋于公开化,这不能不使安娜与其丈夫卡列宁的关系受到剧烈冲击,于是故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赛马的场景在《娜娜》中似乎可有可无,而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③由此可以看到,所谓情节,概括地讲,就是对于人的行为有目的地加以使用,其功能是对现实生活中那些相对混乱与无序的状态做出挑战。这种挑战的实现前提是,被纳入文本中的那些表现人的行为的事件,通过某种因果关系达到一种高度的统一。

④要更好地发挥情节模式的作用,作家需要处理好两组关系。

⑤其一,偶然与必然。偶然能使情节发展中不断建立起的平衡被外界新的冲击不断打破,从而使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增无减地一直抵达终点。所以,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然而也必须看到,情节模式能够建立的基础是以必然为内核的可然律,没有必然性也就无所谓事物的前因后果,从而也就无所谓作为情节的有机整体。偶然与必然就这样在情节小说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峙性。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是,在情节小说里一切偶然都是必然的替身,其意义在于为必然开辟道路。这也正是情节模式在现代艺术范式中处于四面楚歌之境的原因所在。

⑥其二,情节与情感。情节总是由人的外部行动构成的,而人类的情感体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却具有内在性,这种隐秘的东西主宰着人的行为。所以,小说不能忽视对人的心灵历程的透视,单纯的情节展示不会赢得人们真正的兴趣。这样,在情节与情感之间似乎也就存在着一种分歧:如果将情感体验作为叙述中心,常常会导致情节线的延缓乃至中断;反之,如果把情节活动作为艺术焦点,便可能会失掉许多展示内心体验的机会。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案有不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将情节内化,使之成为内部情节。甚至可以说,真正重要的是内部情节,它赋予了情节模式以光明的前景。

1.除了文中提到的原因,第⑤段中巴尔扎克的论断还基于以下哪个前提?(     
A.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最感兴趣的是情节
B.读者最希望看到情节一波三折的小说
C.伟大的小说家能够充分利用偶然推动情节
D.优秀的小说能激发并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以下哪一项最适合为第⑥段的解决方案提供佐证?(     
A.在《阿Q正传》中,鲁迅不仅从叙事者角度活画出阿Q的可笑,也多处以阿Q的视角和语言展开叙述,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人物内心,对他产生理解与同情。
B.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在王熙凤出场时故意不道出她的姓名身份,让林黛玉由惊奇到迷惑,以她解谜般的心路历程展现凤姐其人,使人物形象格外鲜明突出。
C.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使读者深入主人公内心去感受他对命运的挑战,简单的外部情节因内在情感变化的支撑而显得隽永。
D.在《变形记》中,卡夫卡除了设计“人变虫”这一具有荒诞性的情节外,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变形之后的各种遭遇和内心活动,使作品表达极为细腻真实。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遵照情节模式创作的小说最受阅读者欢迎。
B.好的场景应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有所贡献。
C.小说情节总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现代小说完全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画里阴晴(节选)

吴冠中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已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
2.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独特的感悟: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_________
3.文章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意在说明_________
4.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A.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B.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画”的说法有不同的见解。
C.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D.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
E.“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感。F.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
2024-05-1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咬文嚼字(节选)

朱光潜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注]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注]小龙团:北宋时,一种以特殊工艺加工并用模具压制而成的饼状茶。作为茶中珍品,当时主要用于进贡皇家,朝野臣民罕得之。

1.本文划线的句子中,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2.“科学的文字”和“文学的文字”各有什么特点?
3.根据第一自然段,总结“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有何不同。
4.从“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到“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再到“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为什么是“点铁成金”?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记文学古已有之,最初属于史学家的领域,有史传文学之称。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20世纪30年代,我国传记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梁启超、胡适功勋卓著。前者推动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重视塑造民族性格;后者倡导传记文学的创作,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作品讴歌工农兵英雄模范人物,反映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给人以震撼与激励。文革十年,传记文学发展缓慢,但仍有作家坚持写作,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传记主题的开掘。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据统计,1949年至1983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传记图书共计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3700多部。1990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多样化格局。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一个作家写多部传记,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30年。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

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取材于全展、李炳银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拓了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史记》的高度艺术成就不仅彪炳于传记文学,而且给后代的小说、戏剧带来无与伦比的影响。

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主体意识,这是《史记》取得成功的基础。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但自唐代开始,史传从《史记》那样的私家著述改为官方主持的集体编撰,编写者必须严格服从官方制定的指导思想,个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介入。在这样的写作程序中,编写者的主体意识被禁锢,失去了创造力。

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对传主及传记材料的选择,传记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传记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传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1947年,李长之发表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马迁的个性在《史记》中的表现。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其中大约120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些现代传记名作,都从传主身上发现了传记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传记作家辩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

(取材于杨正润《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当代传记的繁荣》)

材料三

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健在者立传修谱的作品。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除了具有杰出成就的伟人、名人为书写对象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风尚的寻常百姓也进入传记作品,立传成为普通人可享受的一种文化待遇。传记文学内涵和外延扩展,可以立传的人物对象越来越宽泛,可以立传的对象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当今的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到为城市、江河湖海、大桥道路、沙漠绿洲立传,为一切自然有机体、建设工程项目和所有具有生命发展历程、有自身来龙去脉的事物立传。如《我的天堂》描写苏州改革开放历史,《大江魂》为长江立传,《大国重器》为中国火箭军作传,这些新传记的传主是城市、江河、部队等泛生命体,细致深入地展现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考据考证详尽准确,具有鲜明的传记作品特色。

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为学者,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叙述笔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

当下,传记文学发展处于黄金时代,但在传记日益走向通俗化的趋势下,一些传记作品有隐恶”“虚美的表现。维护传记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

(取材于李朝全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我国传记文学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传记文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有“史传文学”之称。
B.我国传记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得力于梁启超、胡适。
C.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
D.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的艺术成就远超它之前的两个阶段。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改革开放后传记作品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数量大B.艺术手法新C.作品类型多D.研究发展快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主体意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私家著述,主动开拓了以人物为主的“正史”的先河。
B.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标。
C.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风格一致,其个性在作品中有表现。
D.《史记》中大约120个人都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

(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当前传记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生者立传,传记文学创作不受传统限制。
B.为寻常百姓立传,传记作品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
C.为“泛生命体”立传,传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扩展。
D.当前学者传记数量多影响大,体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故事。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