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7052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美基于语言美,严格地说应是文学美基于文学语言的美。因为文学语言既不同于日常语言,也不同于科学语言,它有自身的审美功能特点。不妨通过三者的比较,进一步弄清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

对语言功能类型的区分,始于黑格尔而大兴于现代形式主义文评。韦勒克明确把语言分为三种,他在讨论文学的本质时写道:语言是文学的材料,要阐明文学的本质,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事实上,一种民族语言为全民族共有而非文学家独有,文学反映的内容又包含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情态,因此这三种用法在作家笔下无疑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不过,三种用法由于功能目的的不同,确又存在各自的特点。

日常语言不是单独的概念,它包含口头语、商业语、官方语、教师用语和学生用语等十分广泛的变体。尽管如此,突出实用性,实现当下语境中实际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是日常语言的共同特点。日常语言大多是面对面的交流,虽然它有时也追求科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但在许多地方可能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在特定语境中允许民族语言特有的种种变化。

科学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钱锺书说:“‘书名’之名,常语也;正名’之名,术语也。……专家著作取常语而损益其意义,俾成术语……”从常语到术语是科学语言形成的普遍规律。科学语言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含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后者中又包含侧重于人文的文、史、哲和侧重于科学的经、政、法等。尽管有种种区分,但科学语言以准确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精确性是科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它不允许日常语言中非理性、非逻辑现象的存在。理想的科学语言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

文学语言同样源于日常语言,但又是日常语言的升华;它是以生动的形象外观和丰富的情感色彩体现作品审美意蕴并唤起读者审美注意的意象性语言。日常语言突出实用性,科学语言强调精确性,文学语言则追求审美性。别林斯基说:诗歌用流畅的人类语言来表达,这语言既是音响,又是图画,又是明确、清楚地说出的概念……”韦勒克则指出: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文学和科学的语言之间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区别,即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如果说别林斯基特别强调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那么韦勒克除此之外,充分阐述了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表情性。

综上所述,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意象性语言,其审美特性主要有四大特点,即形象美、意义美、情感美和音乐美。文学美基于语言美。因此,上述四大特点既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之所在,也是文学美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文学美的欣赏,始于对语言美的品味。那么文学语言的四大审美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帕克《美学原理》认为:一个词是有声音的和吐发出来的,是有意义的,是表现感情的,并且能唤起形象的。换言之,每一个语词都包含四个要素,即声音、意义、感情、形象。与日常交谈和科学表述相比,文学创作特别重视语词本身的审美表现力。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多义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等审美特点,正是语言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对语词的表象、表义、传情和声音四要素加以审美强化和审美升华的结晶。

(摘编自陈文忠《论汉语文学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具有各自的功能目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追溯其源头,俱为日常语言。
B.科学语言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精确性为科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C.文学语言是一种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美、意义美、情感美和音乐美等审美特性,它是日常语言的升华。
D.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不同,但它自身的审美功能特点并不明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论证“科学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这一分论点时,运用对比论证方法,区别了“常语”和“术语”两个概念,论证思路清晰。
B.本文运用引证法、例证法、喻证法等论证方法,援引韦勒克、钱锺书、别林斯基、帕克等学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权威性。
C.本文将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进行比较,突显三种语言的功能目的与特性,强调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
D.本文经过严密论证,得出文学语言主要有形象美、意义美、情感美、音乐美四大特点,支撑起“文学美基于语言美”这一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语言包含了自然科学语言和人文社会科学语言,自然科学语言不允许日常语言的非理性、非逻辑现象的存在,而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可以允许日常语言的非理性、非逻辑现象的存在。
B.日常语言变体广泛,突出实用性,实现当下语境中实际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没有精确性、审美方面的要求。
C.比较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的功能和特点,可知文学语言是优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
D.韦勒克不仅强调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也充分阐释其多义性和表情性。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B.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C.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长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阐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①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③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④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咳喘缓解率都在90%以上,说明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的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

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张伯礼说。

目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将此句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A.B.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
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新体系。
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二者不可割裂。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优势显著。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高。
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
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要途径。
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荡。
4.请概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
5.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复兴中学学生会的名义,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写一封信,提几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格式完整,字数160字左右)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符合一定的规格、程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需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和法律同中有异: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两者用以维持行为规范的力量不同。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人们”的观点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并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首先阐述礼的内涵,然后比较礼和法的异同,最后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文章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这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靠人们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则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
D.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国家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曾子易”这个故事的理解。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