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662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复活半刀泥

明前茶

①跟随半刀泥的传承人老万去淘古瓷片,绝对要早起。早春,凌晨五点半,东方的云彩上刚吐出一线深橘红,瓷器早市就开张了。(A老万就要守着摊贩将古瓷片从麻袋里倒出来的那一瞬间,在密集的哗哗声中,老万竖起他的招风耳,忽然,他耳朵上的茸毛竖起:停,停一下!(从描写方法角度进行赏析)摊贩住手,老万眼尖手快,从一堆瓷片中捡出好几片来,他摊开它们,一一询价,摊贩早就摸准了他的脾气,直接把猛地看上去没啥花样的两片捡出来,递到老万手上:都晓得你搞半刀泥都着魔了,还跟我装。这样,480块钱一片,你要刻出好花样,给我留一个茶盏,我来买。

②老万露出无奈的笑,付钱,背过身去却一脸的愉悦,开始边走边哼唱虞姬的唱词: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他一边哼唱,一边举起瓷片对着初升的太阳望。我终于瞧见了瓷片上暗藏的乾坤:瓷片虽是如冰似玉的青白瓷,看上去一无所饰,但对光一照,里面的虚实纹样都透了出来,果然有梅枝,有雀鸟,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③老万说:半刀泥技法的老祖宗,就是宋瓷,准确地说,就是这种南宋青白瓷。当年,匠人以刀作笔,(B在干燥后的素坯上刻画出一面深一面浅的凹面与线条,就像书法中的浓墨与枯墨一样,有深有浅,再施釉后高温烧成,这种刻法,让青白瓷对光一照,上头刻绘的莲花、竹叶、昆虫和小鸟,都好像是纸窗上的投影,既活灵活现,又像浮动在空虚中,好比月光下的幻影。(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我淘了几百片宋瓷,再也瞒不了人。摊贩们也敬重手艺人,给我时价打八折,让我买得痛快。

④我不免好奇:宋瓷倒出来的声响与众不同?老万说:当然,就算与宋同时代的金,留下的瓷片倒出来也会哗哗作响,宋瓷细腻坚牢,倒出来是‘呼呼’声,听音可辨,这就像生西瓜和熟西瓜的差别。

⑤青白釉上的半刀泥工艺,原本早已失传,是老万的师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依靠翻阅史料、捡拾残瓷,一个人悟出门道后慢慢恢复的,这门工艺的难处就是:要让青白瓷发出美玉才有的透光感,利坯要利得极薄,而刻刀要在极薄的坯体上游走雕刻,还要一刀下去,刻出深浅有别的凹面来,考验的不仅是审美与刻工,还有匠人控制紧张感的能力。这就像初学滑冰的人,上了冰面,越不想栽倒,越是趔趄不已。我跟师父初学时,一拿起刻刀来就忍不住喉头‘咕咚咕咚’作响,师父说,一感觉到自己在咽口水,手上的劲就有可能使偏了,所以,心无旁骛很重要,你一心一意去感受那些块面,那些线条,刻莲花时能闻到莲香,刻小虫时能感受到触须的弹动,能感受到秋虫的喜怒哀乐,你沉浸其中,就会忘了手上的刻刀有千钧重,忘了咽口水,你就逐渐上道了。

这个悟道的过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二十年前,师父带着小万,四处去感受光影艺术的曼妙:看扎灯,观玉雕,玩剪纸,瞧得最多的竟是皮影戏。说实在的,皮影人偶的戏服、冠冕,动作,透过暖暖的光线投射到屏幕上,忽然让小万看到了各种运刀的可能性:挑、别、顿、挫、拉圆、捺方,露锋起笔、侧锋运笔、出锋收笔。看完皮影,再回去看宋代的残瓷,更是豁然开朗,连千百年前匠人运刀时,心中是畅快还是愁苦,都一目了然。

⑦二十年过去了,师父几乎已经退隐江湖,小万成了老万,也开始收徒弟。老万把自己收藏的瓷片归了档,学着师父的样儿,让徒弟观瓷片,写两个月的心得体会,再来跟他使刻刀。

⑧他两年前收的一位徒弟最有意思——京都大学的教授,日本人,教了一辈子陶瓷史,62岁退休后,前来景德镇找寻宋代残瓷搞研究,见到老万卖给摊贩的笔洗,惊住了,立刻恭恭敬敬前来,要找老万学艺。老万约他谈了三次,看了日本教授的书法作品,同意了。拜师当天,日本教授对着比自己小九岁的老万平心静气行大礼,敬茶,老万挺直脊背,泰然地受了礼。他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受这份礼,而是代表所有掌握了半刀泥技术的工匠在受这份礼,包括那些在宋瓷片上留下清雅、自在、随性之刀笔,却已经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无名匠人们。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时间先后为序,从老万带“我”到古瓷市场淘到古瓷片起笔,给读者以强烈的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B.第④段中拟声词“哗哗”“呯呯”生动地写出了在老万这样的行家耳里,宋瓷的独特音质。同时用“生西瓜”和“熟西瓜”的类比,形象地点明了两者内在质感的差别。
C.小说前面描述了老万独特的听音辨瓷的能力,可见老万对瓷片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半刀泥工艺的投入。
D.半刀泥工艺早已失传,是老万翻阅了大量史料,自己花钱捡拾残瓷,最终悟出门道后,复活了半刀泥的工艺。
E.老万、老万的师父以及“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无名匠人们”身上都有一种可贵的“匠人精神”,本文的主旨就是赞美这些创造、传承古老工艺的匠人们。
2.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文中画横线的(A)或(B)处。
选择: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先后写到摊贩和大学教授对老万的敬重,请阅读相关语段,说说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4.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这个悟道的过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的理解。
5.有同学看了这篇小说后,对工匠精神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读书笔记补充完整。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1)______?(2)______?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真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已经完全亮了,很难说那奔跑在山丘上的五个人,现在已经成了什么样子。浑身的泥水和汗水,一张张脸上的神情已经接近虚脱,两天三夜没吃没喝地打拼,加上最后这场疯狂的冲刺,所有的人都已经濒临极限。他们有一段是平行的,这平行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谁也没有能力让自己的步子再快一点点,但后来者在漫长的僵持中终于超前了半个身子,然后是一个身子,一米,两米……

②伍六一又愤怒了,他声嘶力竭地吼道,(A)这一声等于是没有效果。我不行啦! 你们放开我!

③成才开始吼叫,在吼叫声中喊出了最后的力气,五个人又渐渐在拉短距离(B)。

我自己跑,我自己能跑到的!许三多,成才,我求你们了!(C

……

⑤成才欢天喜地地跑过来,他想与许三多拥抱,许三多抬起头,那双眼睛里的冷淡让成才愣住了。(D) 许三多回头看着刚刚跑过的路,他看到那两名士兵正互相搀扶着跨越终点。远处的伍六一,已经被卫生兵用担架抬上救护车。伍六一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向这边不停地挥手。

⑥没有可以分享的快乐,只有独自承担的磨难。现在的软弱正好证明,你一直是那么坚强。

⑦许三多慢慢坐倒在地上。

(选自《士兵突击》,有删改)

1.对以上文段所用的描写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B.第②段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C.第③段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D.第④段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2.“你们放开我!我自己跑!”是从上文其中一处抽出来的,其应填写的正确位置是(        
A.(A) 处B.(B)处C.(C) 处D.(D) 处
3.第①至④段中,伍六一为什么愤怒,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愤怒的?   
愤怒原因___________
表达方式____________
2024-03-1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碟毛豆

吕志军

夏夜的楼下是一溜儿小吃摊,串串、烤肉、炒米皮、湖南米粉、炸鸡柳……十几家摊子把夜市烘托得热闹了近百米,每天晚上来这里吃宵夜的,十一二点才渐渐消停。

我不太喜欢吃夜摊,觉得不卫生,但耐不住女儿央求,在一家鸡柳摊子坐下。鸡柳是女儿的挚爱,每次逛街,只要碰见必会买,要么捧着袋子边走边吃,要么带回家慢慢品尝。

鸡柳摊子在夜市最西头,倒也清静一些。女儿和妻子要了鸡柳,又去别的摊子选吃的。不多一会儿,鸡柳、烤肉等小吃纷纷上了桌。我不喝酒,妻子点了杯饮料,吃着喝着,时间慢慢消磨着。

这时,有一个特别的声音在旁边响起:麦豆,卖麦豆。

是一个半大小子。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笼,竹笼里铺着塑料纸,上面盖着毛巾。小子念叨着麦豆,麦豆,一条腿一拉一拉地从夜市东头往西头过来了。有人要了,他把笼放在地上,用碟子从笼里盛出麦豆来,抖抖索索地放在客人桌子上。显然,他不仅手脚有疾病,智力也是有缺陷的,说话都成问题,把毛豆说成了麦豆。待客人扫他胸前的二维码付了账,他又把竹笼像先前一样在胳膊上挎好,腿一拉一拉地寻找下一位买主,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麦豆,卖麦豆

不要买。我提醒妻子。女儿喜欢鸡柳,妻子喜欢菜蔬,但晚上的毛豆让我一点也不放心。

是啊,他手那么笨拙,谁知道洗得净不净?女儿很快和我达成共识。

毛豆要煮得好,味道很鲜的。妻子说。

总之不要吃来路不明的东西。我再次给她打预防针。

有一次咱们吃完夜摊,肚子……我继续说,妻子碰了碰我,她怕影响女儿的食欲。

麦豆,卖麦豆。小伙子已经到了身边。他的脚拖拉着地,嘶嘶地响。灯光下,他其实并不是半大小子,而是二十出头的样子,胡子密密乱乱的,贴上去一样假,含糊不清的卖麦豆吆喝从这胡子下跑出来,加重了这种虚假感。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不买的念头。

最后一碟,麦豆,卖麦豆。我们已是夜摊尽头,他似乎也希望在我们这里售罄毛豆。

我掀开竹笼看了一眼,嚷道,最后一碟?起码还有两碟!你还会骗人哩!可怜之人必有……妻子又碰了碰我。

你看,你看,为了卖他的毛豆,他真的骗人呢!我对女儿说,力图证明我是对的。

真的,笼底还有一些毛豆,绝不止一碟。

麦豆,卖麦豆,最后一碟。男人并不和我争辩,他把笼子放下,毛巾揭开,碟子铲下去,抖抖索索端出满满一碟毛豆说:麦豆,最后一碟。我们看着筐底剩下的毛豆哈哈大笑。

这么明显的谎话,也只有他这样不够用的脑袋相信吧。

我把空碟子铲下去,又是满满一碟。这是几碟子?

麦豆,最后一碟,卖麦豆。男人盯着两碟子毛豆继续吆喝着。

妻子尝了一角毛豆说:很鲜的。来一碟。我还没来得及阻拦,她已经扫码付了钱。男人给妻子鞠个躬,腿一拉一拉地走了。

你怜悯人,但不能纵容撒谎。我说。

真的很新鲜。妻子愉快地吃起来,给我和女儿也递过来。

我拒绝。这顿宵夜因为这碟毛豆而有些郁闷。

临走,一个摊主把一包毛豆递到了妻子手中,看您挺喜欢的,这点儿毛豆带回家吃吧。我们一家莫名其妙,因为这片夜市卖毛豆的只有那个残疾男人,摊主的毛豆哪里来的呢?

摊主笑了,解释道:我原来摊子也带卖毛豆的,他来了,我就不卖了。

你也一样,怜悯一个骗子?我反对道。

他哪是骗子啊。卖给你们的确实是最后一碟。他是孤儿,和奶奶过活,奶奶快八十了,就靠卖毛豆挣生活呢。奶奶淘洗干净煮好毛豆,他驮出来卖。他来了,我就不卖毛豆了,市场就这么大。作为感谢,他每天都要把最后一碟毛豆送给我。这就是他今天留给我的那一碟。

原来如此!我忽然脸烧烫起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女儿急急返回鸡柳摊子,买了一包炸鸡柳,向渐渐远去的那个腿一拉一拉的背影追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夜市热闹的环境氛围,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对故事的发生发展没有铺垫作用。
B.小说最后写女儿买了一包炸鸡柳向小贩追去,凸显了女儿的善良,同时也是女儿对误解小贩的一种心理补偿。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反面角色,缺少悲悯心,不善同情弱者,文章正是通过“我”的不近人情反衬和凸显了妻子和女儿的善良。
D.小说标题“最后一碟毛豆”有突出核心情节、强化主题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最后一碟毛豆”的不同理解,强化了“平凡人的善良”这一主题。
E.全文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并无华丽的词藻,内容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麦豆,卖麦豆,最后一碟。”男人并不和我争辩,他把笼子放下,毛巾揭开,碟子铲下去,抖抖索索端出满满一碟毛豆说:“麦豆,最后一碟。”
3.请赏析文中结尾处“摊主的出现”这一关键情节的作用。
4.小说用“误会”的方式层层铺垫,“我”把残疾小贩误会成骗子,结尾处摊主的解释揭开误会,经过此事,针对生活中的诚信和欺骗,“我”会对女儿说些什么呢?请写一段话阐述。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下面的文章选自汪曾祺的《职业(二)》,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字切成了——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她的声音能传半条街)。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字有余不尽:

——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化风丹大概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大概是治小儿惊风的。昆明这地方一年能销多少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当然会有人买的,否则他吆喝干什么。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待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蛇蚤药!

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蛇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作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苞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蹈,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昆明人读字不走鼻音,饼子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外婆大概炖了肉)。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这孩子长得不难看,大眼睛,样子挺聪明),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资料来源:汪曾祺:《职业(二)》,《汪曾祺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多年前昆明街头的各种吆喝声开篇,既从听觉角度勾勒出一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又为后文卖糕饼的孩子出场做铺垫。
B.本文描写了街头小贩吆喝卖东西的很多细节,看似与主要人物无关,实则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距的猛烈抨击,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C.作者满怀深情地描写了昆明的市井生活,既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也体现了对底层劳动者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D.小说语言生活气息浓厚,文风平淡质朴,没有大开大合的情节安排,却生动地写出了小人物的忧伤和他们高贵的人性。
2.请简要赏析“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3.请概括“卖糕饼的孩子”的性格特征。
4.请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5.有读者认为,这篇小说以“职业”为题范围太大了,改为“卖糕饼的孩子”更加贴切。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