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23644199

阅读《兰亭集序》并回答问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长集:都B.山峻岭:高
C.茂林竹:修整D.之所欣:过去,从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C.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D.亦将有感于斯文
3.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A.村中少年好事者B.加之以师旅
C.而君幸于赵王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即使没有盛大热闹的管弦齐奏,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
C.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世的读者,也将感慨这次集会文化深刻。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乙】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卿。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祸焉——由“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可推断“速”为“招致”之义。
B.李牧连之——根据上文“后秦击赵者再”可推断“却”为“后退”之义。
C.今太子之——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知,“迟”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迟了”。
D.发尽指冠——方位名词“上”放在动词“指”的前面且不作主语,可推断“上”为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向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洎牧谗诛             ②皆白衣冠送之
B.①至丹以荆卿             ②乃装遣荆卿
C.①则胜负             ②今太子迟
D.①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②往不返者
3.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是一个无典型标志词的被动句,“诛”是“被诛杀”之义。
B.“取之百金”是一个省略句,根据文意可补全为“取之(以)百金”。
C.“往而不返者,竖子也”是一个以“……者,……也”为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可理解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4.【乙】文中,在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体现了太子当时怎样的心态?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下列各句中,画线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③诸侯之所(灭亡)          ④不在战矣(所以)
⑤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⑤D.②⑤⑥
2.下列各句中,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力亏/秦兵又至矣B.破灭道也/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秦攻取之外D.获邑,大则得城/秦之所大欲
3.下列对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士兵不厉害,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那么,秦国最向往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不在于战争了。
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文: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2024-03-31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节选)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规 zhòng                          而舍之 qiè                  金石可 lǒu
B.其曲规 zhōng                          而舍之 qì                    金石可 lòu
C.其曲规 zhòng                          而舍之 qiè                  金石可 lòu
D.其曲规 zhōng                          而舍之 qì                    金石可 lǒu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而望矣       踮起脚B.舆马者       凭借,利用
C.而不舍             雕刻D.而江河       断绝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君子生非异也。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来与众不同 ,擅长做假货 。
B.君子生来没什么不同 ,擅长凭借外物 。
C.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 ,善于凭借外物 。
D.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 ,喜欢好的外在条件 。
5.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反复运用了同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论证了同一道理。
B.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C.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D.本文长于说理,论点鲜明,善于比喻论证和排偶句式,富于文采。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