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6430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我有时候在坑边玩儿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就立刻想到我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漾,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明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选自《季羡林散文全编》)

1.下列内容不属于文章所写景色的一项是(     
A.故乡大平原晴空中清光四溢的月亮
B.外国广阔世界里美妙绝伦的大月亮
C.朗润园窗外赏月胜地的荷塘月色
D.庐山望夜闪耀于碧波之上的月光
2.下列对第⑥段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写作者的人生体验,表达出世事无常的人生感悟。
B.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感强,文气十足。
C.用对比手法,强调作者对故乡小月亮的难以忘怀。
D.段尾直抒胸臆,真切自然,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3.下列对第⑧段画线句子中“微苦”“甜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苦在于背井离乡之苦B.微苦在于流光如逝之憾
C.甜美在于童年生活之趣D.甜美在于周游世界之乐
4.下列对文章以“月是故乡明”为标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月亮属于孩童时代的美好记忆,如今思乡而未能回乡,充满惆怅。
B.小时候见闻不广,自以为家乡的月亮最明,长大后想起来感到有些羞愧。
C.用诗句作标题,和正文引用的古代诗文名句构成了呼应关系。
D.借古诗名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丰富了文章的文学情韵。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幽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       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3.这条小煤屑路的特点是什么?
4.选文第②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不老的针脚

我家客厅的一角,有一台蜜蜂牌缝纫机,那是奶奶结婚时的陪嫁。

爷爷说,奶奶就是机头花朵上趴着的那只小蜜蜂。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奶奶用她的勤劳,裁剪、缝制、修补了贫乏年代的生活。哒哒哒的声音里,缝进了奶奶对家人的真情,也融进了奶奶对未来的期盼。

我小的时候,人们虽然已很少自己做衣服了,但我家的那台缝纫机却好像从未停止过转动,衣服、鞋垫、坐垫……在奶奶的巧手中魔术般地变化出来。特别是那些我曾垫过的鞋垫,更是只属于我的私人订制,针脚细密,舒服耐用。那细密的针脚,记录下无数温暖的往事,储藏着无数亲情的记忆。如今,奶奶老了,缝纫机也老了,但那细密的针脚永远不老!

腊梅香

转弯,嗅到幽香;抬头,几枝腊梅开。

花不多,香也很淡,丝丝缕缕,若隐若现。梅花是初绽,欲开还休,遮遮掩掩,零星点缀在灰色的树枝间,素洁淡雅,润泽透明,琥珀雕成的一般。

腊梅是谦逊、低调的。论花色,没有玫瑰的娇艳;论身姿,没有桃李的张扬。但它于严冬霜雪中凝成的这一缕幽香,升华了自身的内涵与意蕴,这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淡,是繁华落尽后的素朴,即使飘零坠地,也是初心不改,此香如故。

这一抹香气,渗透进中华文化的册页里,风华绝代,风骨长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不老的针脚》中,蜜蜂牌缝纫机是奶奶结婚时的陪嫁。
B.在《不老的针脚》的作者看来,他小的时候,大多数家庭依旧是自己做衣服。
C.在《腊梅香》的作者看来,腊梅有谦逊、低调的美好品格。
D.《腊梅香》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不老的针脚》借助缝纫机这件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腊梅香》是如何实现景情转换的?
4.自然美景不仅令人流连忘返,还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请描写一处自然风景,抒发真情实感,不超过200字。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那边的景致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了一口。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最后因为“我”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伙伴们陪“我”去看了山那边的风景。
B.“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C.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园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