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2492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壶魂

蒙福森

①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幻。

②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目瞪口呆,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品!

③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

④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遒劲中出古朴,纵横中见青铜遗韵。

⑤壶身遗形取神,浑厚敦古,秀骨雅健,壶流则似笔断意连,壶把弯曲饱满,儒雅含蓄。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款曰: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此铭切壶切茶,淡泊高远,有禅茶悟道、明心见性之意。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⑥王稽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鸣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若有若无,洇入鼻翼。

⑦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

⑧次日,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阅江来茶馆一聚。

⑨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藏名家珍品为乐。

⑩雅厢临江,走近窗前,但见远处微风细雨,疏林野树,江水浩渺。雅厢里有一桌,桌上摆有一壶、一托、两杯、一碟糕点、几碟小吃。壶是好壶,茶乃名茶。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江畔绿草葱茏,远山近水,皆氤氲在微雨雾霭中。遥见江中一叶轻舟、一披蓑衣的打鱼人,不知老少。

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

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

王稽思忖片刻,摇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

⑭“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先生不妨一试,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

王稽始终对此壶如醉如痴,依依不舍,几天后,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

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蟋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揣摩此壶的精妙和内涵。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王稽开始制壶。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

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和、柔、刚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

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王先生,你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等一的水平了,我们要发大财啦!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以后,我们一起合作,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

王稽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突然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

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已人去屋空。

未几,庚子事变,高善斋及蟋蟀鸣秋壶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蟋蟀鸣秋壶”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形象。
B.第④段至第⑥段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蟋蟀鸣秋壶的精美绝伦。
C.第⑨段采用插叙,交代高善斋的富有及爱好,为后文把壶卖给了洋人作铺垫。
D.第⑩段对雅厢室内外环境的描写,为高善斋和王稽的交谈营造了轻松的氛围。
2.下列对王稽形象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稽技艺精湛,仿制的蟋蟀鸣秋壶形神兼备,与真品无异
B.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研究蟋蟀鸣秋壶如醉如痴,对每一个制壶细节精益求精
C.不求名利,不为高善斋的高额报酬所动
D.不爱护传统,将制壶民族工艺卖给洋人
3.赏析文中第⑯段画线的句子。
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成才忽然掉头就跑,往终点奔跑。许三多却看也不看跑去的成才,他将背包背在了身子前边,抢上来抓住伍六一,他不想丢下他,他要背着他走。伍六一强挣着就是不让,但那条腿已经吃不上劲了,大半拉沉重的身子被许三多架在肩上。许三多拖着伍六一,向终点做拼命的冲刺。一个30公斤的背包,加上一个成年男子的大部分体重,即使精力充沛的壮汉,也会被压倒。许三多慢得出奇,但他没有丢下,他一步一步地往前冲着。伍六一不敢再挣了,他一只腿竭力地往前蹦着,因为现在的速度很重要,他得为许三多想点什么。

【乙】

后边的那两名士兵,慢慢地超过了他们。伍六一受不了了,他又开始愤怒地吼了起来:他们超过你了!放开呀!你又要搞什么?还想在那空屋里做看守吗?我们热闹你就看着!晚上捂了被子哭?你这个天生的杂兵!伍六一的声音里都有了哭声了。前边的那两名士兵,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成才已经到达了槲树林终点,那股子猛冲的劲头让他几乎撞在了袁朗的身上。袁朗一把揪住了他的背包带,成才站住了。精疲力竭的成才没有倒下,他立刻转过身看着自己那两名战友:许三多快跑!许三多,你加油啊!

【丁】

袁朗意味深长地看看他,又看看远处的许三多和伍六一,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种钦佩。对于那还在争夺中奔跑的四个人来说,这剩下的几百米简直遥不可及,几个人的速度都慢得出奇。几个人都瞪着对手,但要超出哪怕再多一米已经很难。

1.以上文段出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时代)______(类型)作家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1)精疲力(      )______
2不可及(      )______
3.选文【甲】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军人身上最可贵的“____________的品质。选文【甲】刻画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方法,选文【乙】则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方法。
4.选文【甲】和选文【丙】中对成才的描写反映出他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袁朗意味深长地看看他”,这里的“他”指______“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种钦佩”,这里的“他”指______,他钦佩许三多和伍六一的______的品质。
6.对于选文【甲】中“成才忽然掉头就跑,往终点奔跑”,“许三多却看也不看”,你如何看待成才和许三多的举动?
2024-07-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祝福

鲁迅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埃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埃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地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

……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地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开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乙】

苦恼(节选)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约纳和他的瘦马已经停在那个地方没动很久了。他们还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可是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车夫!

约纳打了个哆嗦,透过沾满雪花的睫毛望去,他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

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

你往哪儿撞啊,死鬼!约纳立刻在那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听到了一声叫哦。

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四轮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抖落袖子上的雪花,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坐在驾驶座上,如坐针毡。他的两个胳膊左右摇动着缰绳,用眼睛看着前面的路,就像一个失了理智的人,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或者是故意要往你马蹄子下面砧,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看来他有话要说,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咽了咽喉咙,哑着嗓子说:

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是死于热病……在医院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天意。

快拐弯,鬼东西!黑暗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吗,老东西?看着路!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你这样走,我们明天都到不了。走快点!

车夫又伸长了脖子,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看样子对他的话不感兴趣。到维堡区后他让乘客下了车,把车停在一个小酒店旁,他还是一动不动地蜷缩着身子坐在驾驶座上……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各项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祝福》选自《彷徨》,表现了作者的反封建思想和对当时革命运动的反思和审视;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他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常表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
B.【甲】【乙】两文都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人物,于细节中表现出人物的厚度和深度,十分传神。
C.两篇文章的语言平实质朴,却又感人至深。祥林嫂的“喋喋不休”和约纳的欲言又止中蕴含了作者对旧时代底层百姓深刻的悲悯之情,读来震撼人心。
D.鲁镇的人最后打断了祥林嫂的话,军人则闭眼不理会约纳,这说明孤独和痛苦是不可分享的,更不可能被理解。
E.两篇文章中都出现了雪,但二者寓意不同。《祝福》中,每一次雪落都加深了祥林嫂的不幸;而【乙】文中的雪景首尾呼应,象征了约纳贫穷却高洁的人格。
2.有同学认为祥林嫂讲述孩子被狼叼走的过程说了两遍,重复累赘,应删去或略写其中一处,你同意吗?为什么?(至少给出两条理由)
3.两篇选文的最后,主人公都陷入了沉默。请选择其中一篇,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写一段80字左右的心理活动描写。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1.以上文段出自____篇小说《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被誉为中国文坛的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使       (     )     (     )
3.从修辞角度分析“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这句话。
4.小说的开头(第一段)很有特色,请分析一下。
5.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
6.选文刻画老人的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折射出当地怎样的民风?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2024-04-29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