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6422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个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谐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敏,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黑夜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并存的。
B.在事物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起决定作用,它可以脱离形式而存在。
C.在事物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D.在事物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2.化妆的最高境界是(       
A.醒目的化妆B.自然的化妆C.虚假的化妆D.拙劣的化妆
3.在与化妆师的交流过程中,“我”的认识过程是(       
A.刮目相看——好奇轻视——惭愧体悟——感叹致敬B.好奇轻视——感叹致敬——惭愧体悟——刮目相看
C.好奇轻视——刮目相看——感叹致敬——惭愧体悟D.感叹致敬——刮目相看——好奇轻视——惭愧体悟
4.本文的题目是“生命的化妆”,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妆对一个人的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B.一般人认为化妆是针对人的外表,文章的标题对此进行了升华。
C.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即真正的化妆是对生命的改变。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感悟到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改革。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课外阅读,完成各题。

梧桐树

①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嶂,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绿叶成阴,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叶子由最初的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翻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由当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盘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世间的无常,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作者丰子恺,有删节)

1.窗前的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显出了三种容貌:①梧桐树生叶;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②段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妙处。
3.作者为什么对落叶比落花更感到悲哀呢?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的?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段“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的理解。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解释词语。
袅娜:
斑驳:
2.给选文第1段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3.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花香和歌声的相似点是什么?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5.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_____,另一种是_____
6.文中第二段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能不能改成“静静”?试分析其原因。
7.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024-01-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连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掩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掩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节选自朱自清《绿》)

1.下列对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选文甲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满月淡云之景让他从黑暗现实中获得彻底解脱。
B.选文乙中作者用“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滑滑的明亮着”这几句传神地写出了眼前的绿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
C.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各自展现出了荷塘月色的幽雅宁静,梅雨潭绿的与众不同。
D.选文甲把荷塘和月色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地表现了景色的素雅、朦胧、静美。
E.两文在写景上都遵循“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2.“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厘清全文脉络的筋节,请你试着找出甲、乙两文的文眼。
3.甲、乙两选文画线句都描绘了景物,请简析这两句的手法与景物特点。
4.《荷塘月色》与《绿》都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试分析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024-08-21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