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105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

①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沙沙绵绵、洋洋洒洒,仿佛把偌大的江南织在一个清新、活泼、润朗的网里。

②春雨是赶着趟儿来的。连续几天,雨总是不紧不慢地飘着,开始是毛毛雨,看不见,拂在脸上,是丝丝的凉意。接着,雨下得大起来,雨滴落在水面,砸出好看的波纹。过些日子,枯瘦的河流丰腴起来,一座座山从苍翠转为碧翠,再过一阵,那就是葱葱茏茏的景象了、一场春雨一场暖,初春的天空是灰茫茫的神情,到清明时候,明亮的光芒就会四处闪烁。

③雨的滋润,颇有力量,使得那些花啊,草啊不甘落后。昨天,坡上还只是冒出草的短芽、毛茸茸的;今早,草的嫩绿就连成了片。勃勃的生机是挡不住的。

④春雨中最美的风景,还是在田野。雨下得欢,下得勤,柳树的风姿就全在轻轻浅浅的烟雾里了,迷乱着人的眼。紫云英随风起伏,形成的波浪像跳着华尔兹,这是在踩着雨点的节奏,布谷在雨里的鸣叫有些低沉,但一直稳健,它们飞得快,一眨眼就到山那边了;白鹭喜欢做独行侠,翅膀抖落水珠,轻轻盈盈起落,仿佛在展示着天生丽质。站在高处望,感觉雨水像被精心设计的宏大背景:雨水摇一摇身段,眼前的水墨画就颤悠悠动一下;雨下得久,这轻灵的一幅画就成了大写意,洇向四周,洇向远方。

⑤一犁好雨伴春来。雨的好,还反映在农事农活上。春耕、春播、春种是一刻也耽误不起的。育秧的活儿完成得早,秧田被整理得熨帖光滑,隔成长方形的一块块,秧谷撒下去,被软软的泥含住,秧谷落得不深,过几天就蹿出了苗;为防寒潮,秧谷上铺了一层苔藓,再加盖薄膜。插秧也在加快,男女老少齐上阵,唱着山歌比着赛,几天工夫,山沟里亮光光的梯田就青了。

⑥闹春耕,正在增加很多新内容,尤其是今年,农家有了更多宝贝,比如犁田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大家总结得有些牛气冲天:过去春耕靠水牛、黄牛,累啊;现在舒服啦,铁牛”“飞牛(无人机)干活又好又顺溜,痛快!春雨沁润着田野,扑面而来的,还有滚滚的现代化气息。

⑦雨不会闲着,地里也闲不着。菜园子已经被锄头翻弄了一遍,栽瓜种豆,每家每户忙得不亦乐乎。到谷雨时节,雨会下得很从容,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豌豆等将纷纷挂果,它们较着劲,看谁飞快鼓起来、胖起来、靓起来,热闹得紧。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还等啥呢?抖擞抖擞筋骨,融入原野,干活去!

(《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春雨,起到了首尾呼应,和谐统一的作用。特别是结尾处引用谚语,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
B.文章用景物描写手法,生动描绘了一幅春雨绵绵的图景,着力赋予一种诗化的美感。
C.作者对春雨美好细致的倾情刻画,与现实生活的苦闷状态形成强烈反差,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不满。
D.文中第⑥段作者通过叙写闹春耕“正在增加很多新内容”,过去和现在生产工具的对比,凸显了当下农业文明的现代化气息。
E.文章写景、抒情相结合,多处深化议论,语言清新自然,笔触细腻而富有哲理,散淡中富含自然气息。
2.赏析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
3.请拟写文章标题,并至少说明两点理由。
标题:
理由:
4.请你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谷雨节气将至,兴华职校校园电视台计划录制“春雨中最美的风景”微视频。作为采风小记者,为自己的微视频撰写解说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并在使用修辞的句子后面用括号注明修辞名称。(不能照抄原文)
(2)“探春”主题文化节活动组委会,面向全校征集活动项目,请你提供三个活动项目名称。要求:每个名称10字以内,不得照抄文中已有的活动。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胡同文化》,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

胡同有的很长,如交民巷胡同;有些胡同很短,如一尺大街;有些胡同很宽,如灵境胡同;有些胡同很窄,如小喇叭胡同;有些胡同拐弯很多,如九道弯胡同;有些胡同竟还断断续续,如庆平胡同。到底北京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的位置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中的环境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一盘;有的是酒友,不时喝两(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招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这其中的精义就是个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每每看到那些消逝的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解释下列成语。
安土重迁:
2.文章1-4段介绍了北京胡同在哪些方面的什么特点?
3.文章6-10段,分别是通过北京人的哪些方面的表现来诠释胡同文化的?
4.从文章11—13段,你能体会出作者对北京胡同衰败没落持什么态度?结合全文谈谈原因。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童话《去年的树》,完成下面小题。

去年的树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说。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

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说: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儿: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这篇童话在情节上有什么特点?
2.这篇童话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3.这篇童话的主题是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2024-08-31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绣朵花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②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筐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筐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③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时,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筐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④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筐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⑤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筐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筐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生活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⑥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筐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小小的针线筐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

⑦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⑧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⑨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烦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

⑩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母亲精心糊制精美的针线笸箩,是为了突出母亲具有心灵手巧的生活技能。
B.“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C.“小小的针线笸箩”自然巧妙地将文章连缀起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全文结构井然有序。
D.作者在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慢慢懂得里面蕴含着的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也因此越来越珍惜针线笸箩。
E.文章取材富有生活气息,语言朴实无华,虽然文采一般,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文章第⑥段说“我越来越珍惜它(针线箩)”,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第⑧段写到了顶针和针锥,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作用?
4.本文题目“绣朵花当补丁”意蕴深刻,请从寓意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阐述
5.有人认为,残缺的生活,就该勇敢地抛弃,而不应修补。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联系生活,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2024-08-15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