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979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始祸焉             嬴而不助五国也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是什么句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选文第一段论证了什么观点?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客喜而笑,洗盖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       藏:宝藏
D.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A.哀吾生须臾       耳得而为声
B.浩浩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C.月出东山之上       寄蜉蝣天地
D.举匏樽相属       挟飞仙遨游

(3)下列句子中,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

(4)对这几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B.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C.①②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D.最后一段以叙事作结,写了主客借酒消愁,酒后杯盘凌乱、酣然入睡的情形。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

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烛之武见秦君——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可推断“若”为“如果”之义。
B.且君尝为晋君矣——根据“不吝赐教”一词,可推断“赐”为“赏赐”之义。
C.取阳晋,为上卿——由“拜相如为上大夫”可推断“拜”为“授予官职”之义。
D.秦城恐不可得,见欺——由“家徒四壁”可推断“徒”为“仅仅”之义。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成江海
B.若亡郑有益于君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廉颇者,赵良将也
D.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对下列句式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有何厌” 。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是状语后置句,如改成“若亡郑而于君有益”就变成正常语序。
C.“徒见欺”是被动句,“见”表被动。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是判断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第一段,既点出战事爆发的原因,又强调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甲】文从第二段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也是一位口若悬河的辩士。
C.【甲】文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亲和的君主形象,然后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打动了烛之武。
D.【乙】文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地位高低悬殊,为后文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2024-06-14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苏代百金,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储子③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苏代:苏秦的族弟,也是当时的纵横家。②鹿毛寿:一说即潘寿,战国时期燕国隐王,受燕相子之的指使,鼓动燕王哙让位于子之。③储子:战国时齐宣王的相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之南面A行王事B而哙C老D不听政E顾F为臣G国事H皆决I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相子之为婚”的“为婚”指结为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意思相同。
B.“子之因遗苏代百金”的“遗”意为赠送,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不同。
C.“以国让子之”的“让”意为让给,与《谏逐客书》中“太山不让土壤”的“让”意思不同。
D.“不足任天下”的“任”意为统治,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任”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出使燕国时故意说齐宣王不信任自己的大臣因而不能称霸,是想以此来刺激燕王哙,让燕王哙重用子之。
B.苏代、鹿毛寿等人都先后劝说燕王哙把国家的权柄交给燕国的相国子之,其实都是子之精心策划的篡权计谋。
C.燕王哙沽名钓誉,听信其他人的蛊惑,把国家的大权完全交给相国子之,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自己也死于非命。
D.齐宣王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划攻打子之时,主动向太子平示好;在燕国内乱、民心涣散时,又派军队攻打燕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2)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
5.《韩非子·说疑》:“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韩非表达了哪些意思?请简要概括。
2024-06-18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