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742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他用生命所建构的文学世界,呈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1975年到1985年城乡广阔的社会生活。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是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方式,要求路遥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与气质。路遥用6年左右的时间,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还翻阅过这十年间的各类报刊杂,手指头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他屡次重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应该说,路遥在动笔创作这部宏大叙事的作品前就做足了功课。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于陈旧

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路遥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路遥所以执拗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他的说法: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

就这样,路遥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抱病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19881230日,路遥给时任《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的信中,再次明确地宣誓了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事实上,路遥用最在乎读者的创作方法为读者做出的这盘菜,果真赢得了大众的好评。《平凡的世界》于19913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时的路遥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强调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其特殊的熏陶与滋养。他懂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这些具有农民哲思的人生箴言,是路遥这位有着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作家人生体悟的真实流露,这也是他长期思考人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此,他才有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的响亮声音。

《平凡的世界》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大转型时期,承担了历史书记官的功能;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价值,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继承,提供了鼓舞读者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小说中的人物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人生充满挫折但自强不息,出身卑微但敢于追求爱情。《平凡的世界》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食粮,温暖了无数人心。它尊重了大众并引导了大众、提升了大众,让无数读者在其间找到了精神寄寓。

(取材于梁向阳《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材料二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文艺创作这一根本性问题,直接决定创作者的出发点、格局和境界,也从根本上决定其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甚而决定能走多远。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文艺创作者必然不能与时代隔绝。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对许多作家、艺术家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时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能背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碑文,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认识生活、面对世界时,心中是不是有根,有没有可靠的、根基牢固地看待世界与生活的立场和路径。

创作者心中的这个,必然涉及其身份和情感认同。以文学为例,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他们内心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某一个村庄、某一个人群,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在各自的生命中,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让他知道自己是谁,也时刻在提醒着他、告诉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英国作家拉尔夫·福克斯说:只要作者和他的群众隔离,忽视群众,或者不了解他的群众,那么就很容易患贫血症,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学中缺少某种重要的因素。这使得作者的思想变得贫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创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绝不等同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新时代为艺术提供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要倾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把人民生活和实践中最深刻、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理想和创造的部分提炼出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认同,是与时代同步伐、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来。

那些让人一见难忘、甘愿反复阅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鼓舞人的精神。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那个一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当读者或观众在心底为这样的作家、艺术家画像时,他同时也在雕塑自己,让真、善、美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说: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只有这样的作家、艺术家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才会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取材于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词语在文中不能表现路遥“像牛一样劳动”的一项是(     
A.潜心B.屡次C.执拗D.抱病

(2)下列说法不属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观的一项是(     
A.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B.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
C.反映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者的大境界
D.跟随新的文学浪潮描写“先进”生活

(3)《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是“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具有典型意义。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以孙少平或孙少安为例,分析其典型意义。
(4)作家梁向阳曾说:“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请根据材料一,为路遥《平凡的世界》这一“纪念碑”式的作品拟写题词。不超过20字。
(5)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引用资料的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话,说明路遥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以承担“书记官”职能。
B.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说明人民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底。
C.引用拉尔夫·福克斯的话,说明创作者只有联系人民才能创造出有思想有力量的作品。
D.引用作家肖洛霍夫的话,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创作出塑造人的灵魂、照亮人心的作品。

(6)材料二中写道:“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请根据材料回答:作家怎样才能成为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
(7)你阅读过的哪一部名著可以称得上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作品?请以材料一、材料二为依据,说明理由。​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的步行

何立庆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徐行曰,疾行曰,疾趋曰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徨、踟蹰、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选自《古代步行杂说》,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第一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C.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D.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B.一种时尚:社会对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不良风气的嘲讽。
C.容美于真:道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认为美存于真实之中。
D.徒跣:原意为“脱鞋走路”,引申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某些历史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B.思想意识的不同表现
C.文化素养的品评标准D.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
4.综观全文的内容,下列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B.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C.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D.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2024-07-26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学是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为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问,数学思维是按照数学规律考查和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是抽象思维,属于高级思维形式。但是思维形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常常相互渗透。所以艺术活动中也常常渗透着数学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数学思维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数,乃万物之原因和根本”。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本体论命题,也被运用于对艺术领域的分析。他们注重和谐的概念,而和谐离不开数量关系。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弦长距离的关系,是最早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音乐和谐问题的学者。他的弟子阿尔居塔斯还研究了音程(音声与音声在高度上的距离)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揭开了西方研究数学与音乐关系之序幕。后来,开普勒、伽利略、欧拉等思想家都对此做过专门研究。数学学说成为西方音乐思想的基础之一。

基于数量关系的和谐,能够说明数学思维在艺术领域运用的普遍性。在美术作品中也是这样。具有数学原理基础的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透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说:“任何人类的探索活动也不能成为科学,除非这种活动通过数学这种表达方式和经过数学证明为自己开辟道路。”他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再现自然界,而绘画的价值就在于精确地再现,故而绘画是一门科学,同其他科学一样,其基础是数学。

对于形体的审美评价也倚重于数量描述。比如,大大的眼睛、苗条的身材等。反之亦然,五短身材、眼斜嘴歪等负面审美判断也是依据数量、位置等数学关系。因此,绘画构图中要考虑形体的结构和比例。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在绘画和设计中的运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简单的形体构图,色彩和明暗的设计也反映了数学思维。比如,色调的冷暖程度、色系或明暗的过渡,都有个比例关系。超过一定的比例就是夸张,背离了艺术的真实。比如,“明眸善睐”固然是女孩可爱的标志,但没有必要把人的眼睛画成探照灯的亮度。

当然,艺术的真实与客观真实并不等同。在绘画等艺术中的事物之数量关系不必完全与现实事物相同。艺术创造所运用的符号形式在尺度上本身就包含适当的弹性。比如,绘画固然可以反映现实中美的事物之原貌,但不必追求百分之百的真实,包括各种数量比例关系。这就是摄影技术出现之后,绘画并没有被取代的原因。

尽管如此,艺术的真实仍然不能脱离现实。中国画没有被视觉规律束缚,为想象和意境留有余地,却也没有过于偏离现实事物外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的规律。当人们欣赏水墨山水的时候,心中流淌的是和谐的旋律。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对称、方正。其中,既有审美的追求,也运用了数学思维。

文学领域当然也有数学思维。比如,中国古诗尤其是格律诗,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字数。这种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当然也离不开数学规律。20世纪苏联教学家柯尔莫寻洛夫用数学方法对诗歌的节奏组级法进行研究,并创立了一门特殊的学科——艺术计量学。此外,雕塑、舞蹈等艺术领域显然也离不开数学思维。在历史上,音乐和绘画两个艺术领域更是能够反映出明显的艺术与教学思维的关系。艺术形式的数量规定性是教学思维沟通不同艺术类型的基础。

从数学思维的角度看,音乐并非仅是不同高度音声的排列。音乐的首要要素——旋律,也是一种数量关系。旋律指若于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这种序列由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旋律构成包含两个要素,即旋律线和节奏。在连续的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的走向而形成各种直线或曲线的形状,这些形状类似画面中线条的伸展或起伏,故被称为旋律线。旋律线在时间的横轴上展开,相继发出的不同音高的音 (即旋律线) 和各种音乐节奏的长短、快慢、停顿等表现职能相结合时,旋律才能形成音乐的种种句法和结构。这里,可以把旋律看成是音乐的几何图形。所以,音乐创作和欣赏也有数学思维的因素。

数学思维的介入,使得艺术领域不同部门之间有了沟通的渠道。有人曾将乐曲改编为绘画作品,同样能够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因为二者蕴含了类似的数量变化规律。

此外,研究表明,音乐具有启迪心智的作用。其中,数学思维的训练,或至少是数学规律的运用,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音乐教育中的数学思维进一步表明了数学思维与艺术的密切联系。实际上,音乐教育的方法就是数学思维的方式之一——几何学空间思维的运用。

艺术离不开数学思维。艺术的形式有数量属性,艺术的和谐本质上是数量关系的和谐。因此,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活动渗透着数学思维,不同艺术部门的沟通可以借助于数学思维,而艺术的教育活动也得益于数学思维。

(摘编自陈玮缤《把握艺术中的数学思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思维属于高级思维形式,艺术活动与数学思维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可以相互渗透。
B.中国格律诗的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数,这种独特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正是数学思维发挥了关键作用。
C.毕达哥拉斯认为“数,乃万物之原因和根本”,这一观点作为基础理论,也被运用于对艺术领域的分析。
D.艺术的和谐本质上是数量关系的和谐,音乐的教育也可以借助数学思维,发挥音乐启迪心智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原理基础在绘画中的运用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达·芬奇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绘画的价值就在于精确地再现,绘画的基础是数学。
B.对形体的审美评价常常倚重数量、位置等数学关系,因此,绘画构图要充分考虑形体的结构和比例,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的运用,充分证明了这点。
C.艺术形式的数量规定性是数学思维沟通不同艺术类型的基础,许多艺术领域都具有数学思维,其中音乐和绘画领域更是能够反映艺术与数学思维的关系。
D.不同艺术领域之间具有类似的数量变化规律,能使沟通转换成为可能,因此将乐曲改编为绘画作品同样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艺术活动中渗透着数学思维”的一项是(     
A.琴弦中,当两个的弦长成为简单整数比时,同时或连续弹奏,所发出的声音是和谐悦耳的。
B.齐白石画的虾是五节,但真虾有六节,实践证明,五节虾在纸上表现出来的是最生动最好看的。
C.罗丹在创作思考者时,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人体的姿势和表情,将思考者的形象形象化地展现在雕塑作品中。
D.十九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查尔斯·史密斯发现,金字塔的边长乘以2再除以高刚好等于圆周率。
2024-03-0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后者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都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下列关于选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中划线的“如果”“也许”一些”“当时”等词语分别从条件、可能、数量、时间等方面做出限制,说明了自己科学探索的过程。
B.选文第二段解释了《物种起源》之所以要早日发表的两个原因。
C.选文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很少涉及专业知识,通俗易懂。
D.选文各自然段均可找出关键句,体现了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
2.选文中不能体现达尔文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一项是(     
A.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B.达尔文坚持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C.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D.达尔文在理论研究中注重科学实验的态度。
3.结合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及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
B.《物种起源》的发表,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创造论和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创立了进化论学说。
C.本文指出,物种起源的观点已经十分完善详实,较好地反驳了神创论。
D.本文作为科学论著的绪论,体现了达尔文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4.联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B.达尔文曾以自然学者的身份搭乘“比格尔”号皇家军舰进行环球考察活动。
C.绪论亦称导言,是著作后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能整体理解整部著作。
D.《物种起源》是奠定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它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