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63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物圈(biosphere)是地表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地球表面有一层坚硬的外壳,称为岩石圈。岩石圈的表面为薄薄的土壤层。在岩石圈的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这几个圈里面的水、土、气和来自太阳的辐射能,共同构成地球表面的无机环境,这里广泛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群。这些生物种群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体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空间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起着不同的作用。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利用太阳的光和热制造有机物质;一些动物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维持生命,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分配;微生物分解死亡了的动植物尸体,供动植物重新吸收。如此,构成了它们之间的一个循环系统。在生物圈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并保持着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生物圈中,人类不仅是生物的一员,而且已成为生物圈的主宰。他们既是高级的生产者,又是高级的消费者;他们能够有目的地管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创造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大了,已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例如,在这一时期内,由于海洋环境的污染,已有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种遭到了绝灭;由于过度垦荒和放牧,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由于大气的污染,酸雨的危害已成为当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情况发展下去,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拥挤、生态更不稳定、污染更加严重的世界,生物圈也将变得更加脆弱和易于瓦解。

1.根据文章说明的内容,给“生物圈”下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圈是地表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生物圈是一个循环系统。
D.生物圈是生物种群生活的环境。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是以食物链相互联系的依存关系。
B.在生物圈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C.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一起运动、变化和发展,就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由地表的生物有机体与地表的无机体环境构成。
3.这篇文章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下定义   打比方   列数字B.举例子   下定义   打比方
C.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D.举例子   打比方   下定义
4.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A.生物圈将更加脆弱和易于瓦解。
B.生物圈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C.21世纪将是一个更加拥挤、生态更不稳定、污染更加严重的世界。
D.协调人同生物圈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之一。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7℃36.5℃,人体为何越来越冷?

①学生时代,我们都在书本上学过一个生理知识:人的平均体温是37℃

②可是近年来,经历过无数次体温检测,我们发现,人的正常体温往往在36.5℃上下,而超过37℃会被认为是体温偏高。这是否说明了,人的平均体温在不断下降呢?

③事实上,科学界早已注意到这项变化。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20年内,人的平均体温已经降到了36.6℃,体温在35.7℃~37.4℃都是正常的。也有学者研究了18602017年的人口腔温度数据,认为新的平均体温应是36.4℃。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平均体温应是36.4℃~36.6℃

④回溯历史,37℃这个数据究竟是谁定下来的?

1851年,德国医生Carl Wunderlich出版了一本书,他在书里声称,自己曾接诊过2.5万名病人,为他们测量过上百万次体温。他把这些数据平均计算,得到的结果就是37℃。如今,不少学者猜测,这名德国医生的数据可能存在偏差。

⑥首先,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这名医生是如何处理上万个数据,并计算出平均数的?这看起来不太合理。

⑦其次,当时测量体温普遍使用的是腋下测量法,需要病人把水银温度计夹在腋下1520分钟,而腋下出汗、刚运动完、情绪激动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不同测量方式的正常体温范围,一般认为直肠温度最准确。

⑧另外,当年使用的水银温度计也不够精确。毕竟,在19世纪,测温技术还不够成熟。

⑨可见,37℃这个全球公认的平均体温,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不可靠的。

⑩那么,说人体的平均温度在不断下降,是有科学依据的吗?

⑪为了研究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男性,体温普遍比19世纪的男性低约0.59℃,女性则低约0.32℃。计算下来,平均每十年人的体温就会下降约0.03℃。有趣的是,根据NASA的数据,地球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6℃。也就是说,地球在变热,人体却在变冷。

⑫至于人的平均体温为什么会下降,科学界有几个方面的推测。

⑬一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在下降。所谓代谢,就是人的身体为了维持各系统的正常运作,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这个过程会产生热量。以往,由于卫生条件较差,人容易产生炎症,炎症会加快人的新陈代谢,导致体温升高。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的炎症减少了,体温自然就下降了。

⑭二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恒温。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身体不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去调节体温,因此体温趋于稳定,同时体温也更低。

⑮三是,现代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更准确。现在常用的是红外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的结果更加精确。

⑯体温虽然只是一个数字,却是我们认识人体、了解人体的一个基点。离提出37℃的德国医生所生活的19世纪,只过去了不到两百年,人的体温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变化。

⑰这说明,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温度,都在互相适应、不断调节,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从生理上来说,我们已不是过去的自己。

(资源来源:《万物》杂志202299日)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人的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平均体温应是36.4℃~36.6℃。
B.人的平均体温是37℃是德国医生Carl Wunderlich在1851年提出的。
C.在所有测量正常体温范围的方式中,测量直肠温度最准确。
D.人体的平均温度在不断下降,是有科学依据的。
2.下列对人的平均体温下降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在下降,人的炎症减少了,体温就下降了。
B.现代人身体不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去调节体温,因此体温也更低。
C.与以前的水银温度计相比,现代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D.对于人的平均体温下降的原因,科学界已经有了几个明确的结论。
3.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下定义C.摹状貌D.分类别
2024-08-23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此外,可燃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的形成或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开采可燃冰可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对海岸及海底的各种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发方案。可燃冰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进而使海水汽化,引发海啸导致翻船。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日益增多的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气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和气候变暖等环境灾害。因而对可燃冰的分布和分解的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对可燃冰钻采和利用的技术开发也刻不容缓。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燃冰”开发容易,利用困难,因此要区别对待。
B.“可燃冰”不仅不易开采,而且运输也很不便,所以要谨慎。
C.“可燃冰”的危险性大于它的开发利用,所以要小心对待。
D.“可燃冰”作为一种未来新能源,要慎重对待它的开发利用。
2.下列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   作诠释B.举例子   打比方
C.作比较   打比方D.作比较   作诠释
3.下列关于选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而清晰地解释了“胶结物”等概念的内涵。
B.阐述“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C.体现了常用科技新闻的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D.用精炼的语言形象地阐明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燃冰”的开采势必导致大陆斜坡发生滑坡。
B.“可燃冰”的存在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气态的。
C.“可燃冰”的危险性在于它所引起的温压变化。
D.“可燃冰”的钻采是“解千年能源忧”的关键。
2024-08-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你为什么会跟着别人打哈欠

①清晨地铁上,一个人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几秒钟后,对面的人也开始打哈欠。然后,哈欠像病毒一样,在整个车厢中此起彼伏,这就是生活中哈欠的传染现象——看到别人打哈欠,明明自己并不困,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打起来。但究竟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呢?至今也还没有统一答案。

②最近,英国研究人员招募了36名成年志愿者,让这些人观看打哈欠的视频,要求一组人控制住不打哈欠,而对照组可以随意打哈欠。实验期间,研究人员持续记录志愿者打哈欠的次数,并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测量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结果显示,人们被哈欠传染的倾向各不相同,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与打哈欠的迫切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人为刺激增强运动皮质兴奋程度,可以增强打哈欠的冲动。

③研究人员说,打哈欠的信号会自动触发大脑运动皮质的原始反射,被哈欠传染属于一种“模仿现象”,即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人的行为或语言、机械重复特定动作或语言。这种模仿特性也是原始人融入集体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模仿同样的动作来表达共同属性,就可以避免树敌。

④打哈欠不是人类的专利,猫、狗、鸟等动物都会打哈欠,但是打哈欠相互传染却只有在人类和大猩猩这样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之间才会发生。神经生物学家们发现,只有大脑皮层发达的脊椎动物,才有能力辩识哈欠,并且彼此传染,这是“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负责的事情,是很复杂的社会行为,因为他们能够了解同伴的想法,会为同类的痛苦而痛苦,快乐而快乐。因此会在“移情作用”的影响下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连锁反应”,跟着同伴重复同样的动作。

2007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观察了24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和25个正常的孩子观看打哈欠视频后的反应。结果显示5个正常的孩子在看完视频后更容易打哈欠,而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却在看视频前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打哈欠传染与移情能力的关系,就好像是看见别人摔了一跤,你也会叫一声“哎哟”表示感同身受。所以,在沟通与社交上能力不足的人,很可能不太受到哈欠的传染,而这些人也往往不善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⑧然而也有专家认为,打哈欠传染并不是移情,而是一种“情绪感染”。心理学家陈巍以观看影片《侏罗纪公园》为例阐述了情绪感染的特点:当霸王龙快要咬到主角的腿时,观众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腿往回缩。这表明观众似乎感觉威胁是针对他们的双腿,因此使他们相应地“开始产生行为”。

⑦陈巍介绍,情绪感染是对于他人情绪状态或需要的直觉反应,并不包含对情境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理解。即在当个体知觉到客观事物的状态时,一种特殊的自然反应便产生了:“打哈欠作为一种对他人状态的直觉反应,让人们体会到了其他人的感受,如压力、焦虑、无聊等。所以,确切来讲,打哈欠传染行为应该被视为情绪感染而不是移情”。

⑧此外,还有人指出,打哈欠传染是心理学中的马纳姆效应,即从众心理。其实人类一直都在寻找自己,但却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譬如与人交谈时,对方习惯性翘二郎腿,你平时不这么做,但看到别人这么做,也无意识地翘起二郎腿。打哈欠传染可能也是如此。

(选自20171117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能解释“打哈欠会传染”的原因的一项是(     
A.是一种“模仿现象”,人们有意模仿别人打哈欠来表达共同属性,以融入集体。
B.受“移情作用”影响,人们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
C.是一种“情绪感染”,即人们知觉到他人打哈欠的情绪状态时的直觉反应。
D.是一种“从众心理”,人们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把他人打哈欠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2.下列有关“打哈欠会传染”的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增强后,人们就控制不住,要打哈欠。
B.打哈欠传染不是高级灵长类动物所独有,很多动物都会这样。
C.打哈欠传染是复杂的社会行为,与“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有关。
D.沟通与社交能力不足的人,不善于替别人着想,就不太受到打哈欠的传染。
3.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日常生活现象开头,引出“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⑤段中“一定程度”“很可能”“往往”等词语,体现了文章语言运用的严谨性。
C.文章善于举例说明,通俗易懂,如⑧段用“翘二郎腿”的例子来解释马纳姆效应。
D.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沟通与社交上能力不足的原因。
2024-01-26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