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759626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此外,可燃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的形成或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开采可燃冰可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对海岸及海底的各种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发方案。可燃冰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进而使海水汽化,引发海啸导致翻船。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加以小心对待。日益增多的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气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和气候变暖等环境灾害。因而对可燃冰的分布和分解的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对可燃冰钻采和利用的技术开发也刻不容缓。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燃冰”开发容易,利用困难,因此要区别对待。
B.“可燃冰”不仅不易开采,而且运输也很不便,所以要谨慎。
C.“可燃冰”的危险性大于它的开发利用,所以要小心对待。
D.“可燃冰”作为一种未来新能源,要慎重对待它的开发利用。
2.下列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   作诠释B.举例子   打比方
C.作比较   打比方D.作比较   作诠释
3.下列关于选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而清晰地解释了“胶结物”等概念的内涵。
B.阐述“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C.体现了常用科技新闻的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D.用精炼的语言形象地阐明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燃冰”的开采势必导致大陆斜坡发生滑坡。
B.“可燃冰”的存在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气态的。
C.“可燃冰”的危险性在于它所引起的温压变化。
D.“可燃冰”的钻采是“解千年能源忧”的关键。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详细的描述和科学地解释,对荔枝的形态、大小、品种、果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说明。文章运用了举例、比喻、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使内容生动具体,易于理解。特别是对荔枝果肉的科学解释,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整体结构清晰,从外观到内部,从品种到特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展现了荔枝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文章不仅具有科普价值,还富有文学色彩,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作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作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1.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说明 引用说明B.比喻说明 引用说明
C.举例说明 比喻说明D.比喻说明 下定义说明
2.与“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两千朵”的说明方法相同的是(     
A.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B.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C.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D.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3.选段从哪方面说明荔枝?按什么顺序说明?恰当的一项是(     
A.生态,从总体到局部。B.生产,从外到内。
C.生态,从外到内。D.生产,从总体到局部。
4.对荔枝肉是假种皮的辩说,反映了什么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观察细致,能发现事物的微殊。
B.作者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事物的变化。
C.本文有严格的科学性,能纠正前人谬误。
D.白居易对荔枝果肉的认识完全正确。
5.“果形”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说明内容的?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评估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世界上有许多研究人员在进行实验,对试验田的农作物施放高浓度二氧化碳,而相邻的对照试验田则保持自然二氧化碳水平。实验结果显示,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让一些农作物产量提高大约13%。不过这种产量优势并不能长期维持。在随后的几年,两块试验田的产量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专家认为,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很多,像氮肥和水的灌溉都对产量有很大影响,二氧化碳的影响只是其中一方面。而且,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比如,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这虽然会促进寒冷地区植物生长,但在本来就很热的赤道地区则会起到反作用。一项对巴拿马和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地区持续了20年的研究表明,当地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就会让植物生长减缓50%。

二氧化碳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到底如何,这个问题是过于复杂了。粮食作物在世界上广泛种植,每个地区各类条件都是不同的,如土壤类型、气候、水、天气、基础设施、经验等等。气候变化太厉害,可能会使农作物不再适应于原来地区的条件,有些可以被转移到其他地区,有些则不行。因此,预测二氧化碳增多给世界整体农作物产量带来的变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1.下列对上文说明对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影响。
B.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生长时间的影响。
C.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所需水分的影响。
D.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所需土壤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的影响因地域而不同。
B.二氧化碳增多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唯一因素。
C.二氧化碳增多给农作物带来的产量优势不能长期维持。
D.二氧化碳增多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问题。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下。

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瓶底可以焊上去,也可以把瓶腹以下的一截打成盘子的形状,那就有了底,不用另外焊了。瓶底下面的座子,瓶口上的宽边,全是焊上去的。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盒身和盖子都用一张红铜片折成,只要把该接合的转角接合一下就是,也不用细说了。

制胎的工作其实就是铜器作的工作,各处城市大都有这种铜器作,重庆还有一条街叫打铜街。不过铜器作打成一件器物就完事,在景泰蓝的作场里,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安排说明顺序的。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道工序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说明“掐丝”这道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课文第六段第二句“这里头有道理可说”中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4.课文第四段至第六段都是写“掐丝”,但其中只有一段在写掐丝的具体做法,后两段写的什么?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目的?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