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613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后果得杀人者。

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诫曰:若复失养,吾不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其言。

(节选自《宋史》)

【注】①涴():沾污。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诬伏   审问B.白州缓其   案件
C.吾不汝矣   借给D.真宗其言   赞赏、认为正确
2.对下列语句中相关文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岁中积粟三百万”,是定语后置句。B.“悉奏除之”,省略了主语“薛奎”。
C.“坐客莫有知者”是宾语前置句。D.“教民水耕”,“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公正,不冤枉无辜,不放过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恤百姓,因雨造成毁损的军粮,都上奏免除州民赔偿。
C.薛奎对于贫困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的儿子,以财相赠,耐心劝说。
D.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薛奎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歧路亡羊

杨子邻人亡羊,既其党,又请杨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众?邻人曰:路。既反,问: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曰:歧路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党,旧时指亲族。②竖,童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其党                    率:率领
B.多                           歧:不同的
C.羊乎                           获:找到
D.门人                    怪:奇怪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杨子邻人亡羊B.又请杨子竖追之
C.歧路中又有歧焉D.何追者众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024-05-07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成,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见欺:
(2)秦王以十五城请寡人之璧                    易:
(3)怀其壁,从径道                                                径道: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下列不属于状语后置的句子是(     
A.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B.故燕王欲结于君
C.君何以知燕王D.乃设九宾礼于廷
4.蔺相如的故事历来被人称道,后人据此得出成语______,而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对“王变乎色”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世俗之乐。
D.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很敬仰他。
B.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C.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
4.文中画线句在孟子和齐王的谈话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试加以分析。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