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331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1.根据示例,把文中中秋夜的场景补充完整。(每个场景不超过4字)
中秋晚餐→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辈闲情→___________
2.文章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4.文章结尾说道:“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我”和老妈之间的日常互动,生动展现了母女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微妙关系。老妈虽年迈,但依然充满童真和调皮,而“我”在与老妈的“过招”中,既有无奈也有温情。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幽默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可爱、坚强又有些小心机的老妈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我”对老妈的关爱和体谅。整体上,文章温馨感人,充满生活气息,令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美好。

【推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和老妈过招

①老妈89岁,正在人生的第二个童年时期,又活泼又率真。我正当中年,精力充沛。可是别以为在耄耋老人的面前你就很强大,和老妈过招,胜算几何呢?

②老妈住在我家朝阳的大南屋,家庭公共电视在她的屋里。晚上老妈总是很早吃饭,很早睡下。老妈说:丫头啊,我睡我的,你看你的,我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为着诚恳的缘故吧,老妈又说:听话啊,我的老丫头,你看吧,愿意看到什么时候就看到什么时候。

③老妈真好,事儿真少,不像我有些同学或朋友的老妈,事儿多。我于是服侍老妈睡下,然后回到沙发上看电视。没看上半小时,老妈高亢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丫头啊,别看了,这灯光晃得我心里闹腾得不行了。因为声音太过突然,我打个哆嗦,手中的遥控器跌落在沙发上。打完哆嗦,我赶紧关电视,关灯,关门,乖乖地退出老妈房间。

④我另有两个房间,每间里都有电脑,坐在电脑前琢磨:老妈厉害呀,不受委屈。我心里很安慰,这个回合我输掉了,但是高兴。

⑤老妈每天都要问我一个问题:百合有电话吗?百合是我女儿,在北京念大二。老妈耳朵背,我附耳回答:有电话。过不了多久,老妈又问:百合有电话吗?有时我忙着别的事情,有时心里被问得厌烦,就不到她的身边附耳回答了,而是先在脸上堆出笑来,口型做得大大的,表示耶!老妈居然看懂了,高高兴兴的样子。这样一天下来老妈对这个问题又问了七八遍,我就笑呵呵地回答了她七八遍。可能问到第九遍时,我趋近附耳向她质疑:妈,您都问了我一千遍了呀。老妈眼都不眨一下说:哪有呢,我也就问了八百遍罢了。

⑥我哈哈大笑,老妈真调皮啊。这个回合我输得甘心。

⑦一天,老妈左侧髋骨突然疼痛,自言快疼哭了。推老妈去医院拍片子,医生说骨质疏松。按照医嘱,系统补钙,喝奶,吃药,静养。为了防止出现意外骨折,我买了坐便椅,不许老妈再去卫生间。这样过了几天,老妈的腿依然疼痛难忍,面部常有痛苦不堪的表情。又过了些日子,老妈平时端坐还好,稍微运动时,表情依然痛苦,躺下歇息的时候,连毛毯都不能自己盖了。我真的很急啊,可是灵感在此刻也出现了。我躲在屋外,偷窥老妈,有巨大收获。老妈独自一人的时候,居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坐到坐便椅上解决问题,也能自己很轻松地盖好又轻又暖的毛毯。做这些的时候,老妈十分平静安详。

⑧这一次,老妈当我面微微行动时,又说疼啊疼啊,表情显得很痛苦不堪。我俯身贴耳揭她老底:老妈,没有那么疼吧,你其实不怎么疼啊!老妈仰脸看着我,脸上换上一种如孩童般被揭穿真相的纳罕和羞赧,说:你怎么知道的啊?

⑨这个回合我赢了,可是呆呆地想了想,又何必揭穿老妈呢?老妈够可怜的啦,她心里不知道有多害怕和无助呢。我把老妈搂在怀里,很是羞愧,于是这个回合我还是输掉了。

⑩其实,我知道母女之间哪有输赢呢,或者换句话说,我输了,也就是我赢了。

1.请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表达上的妙处。
3.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文中“我”和母亲在几次过招中“老妈”的表现。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养一朵雪花

   

①少年时,我曾悄悄养了一朵雪花。如今想来,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可在当年,我竟真的做到了。

②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多特别大,我萌生了养一朵雪花的念头。试验了多次,我发现雪花落在手上很快就会融化,便取了一块冻得冰冷的铁片,小心翼翼地让雪花落在上面,趁它没有融化,放入院落中的地窖里。

③那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小城堡,贮存着过冬的大白菜,天气极冷,大白菜上结着冰碴,整整齐齐站成一排。

④彼时,我还是个身材瘦小的孩子,矮下身就能钻入地窖。我把盛着雪花的铁片放在最冷的角落里,尽量让自己离雪花远一点,害怕不小心呵出的热气融化了它。

⑤后来,这朵雪花竟然真的在地窖里安了家。每天清晨,天未亮时,我都会在最冷的时分悄悄打开菜窖,用一支小小的手电筒照向它。雪花的花瓣一片也没少,紧紧贴在灰黑色的铁片上。尽管颜色渐渐不再那么洁白,变得有些晶莹剔透,但是,它依然保持着一朵雪花的纯洁与美丽,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美好。

⑥那时,家里穷,大白菜就是过冬唯一的蔬菜,母亲隔几天就会取出一棵。我没有告诉母亲地窖里养了一朵雪花,只是每次都在母亲身后,提醒她取那些离雪花远的大白菜。

⑦白菜一棵一棵变少,冬天一天一天过去,我养在地窖里的雪花却一直灿烂。

⑧一天黄昏,天空阴沉了许久,再一次飘起了雪花,可没一会儿,就变成了淅淅沥沥的雨,落在地上顺着沟沟坎坎四处流淌,最后,竟顺着菜窖的门缝流了进去。

⑨我为此忧心忡忡,待到雨势渐小,小心翼翼打开地窖的门,竟然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所有的大白菜都开满了晶莹的雪花。原来,那些滴入地窖的雨因为地窖中气温极低,便在落下后迅速凝结。大白菜的菜叶上,地窖的地面上,还有那块铁片的身上,都绽开了雪花。只是,这些雪花都没有我养的那朵漂亮。

⑩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地窖美景只存在了短短几天。气温已经不可逆转地上升,冬天过去,春天就要来了。

⑪我养的那朵雪花是在某个清晨悄悄消失的,只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那天,我走入菜窖,拿起那块不再冰冷的铁片,突然忧伤起来。

⑫多年后的一天,白发苍苍的母亲从床下拿出一块泛黄的铁片递给我,问:这个铁片,你还记得吗?

⑬我一直以为没有人知道我养雪花的事。见我惊奇地瞪大眼睛,母亲笑着说:你只养了一朵雪花,我可是养了一大堆呢。为了养雪花,我去学校找老师请教,老师说,只要温度够低,让雪花与空气隔开,它就能存放更久。那年冬天,每次下雪,我都悄悄收集一些,把它们放在背阳的地方养着,看到你的雪花要化了,我就悄悄运一朵放在上面。我知道你每天早上去看它,所以就在你睡熟后悄悄替换一朵。晚上可真冷啊,出去一趟就冻得脸也红腿也疼。

⑭原来,养雪花的人不是我,而是母亲。为了孩子一个童话般的愿望,一件在成人世界中毫无意义的事情,母亲放弃了睡眠与温暖,默默付出了这么多。我一直认为是自己养了一朵雪花,独立完成了一件困难至极的事,这种源于童年的自信让我始终笃信自己是个被幸运眷顾的人,让我在遇到困难时仍然充满信心,却不知一切的幸运其实都源于母亲,她默默为我筑造起一座童话城堡,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⑮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虽然我的童年贫穷与饥饿如影随形,但因为母亲,因为那朵养了一冬的雪花,一切都被铺陈了温暖而美好的背景。这背景的底色,就是爱吧。

(选自《意林》20217月刊,有删改)

1.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⑥段中加点字“躲”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3.第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本文故事情节安排巧妙,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清山担担人

刘力

①去过江西三清山的人,都记得女神峰、巨蟒峰、三龙出海”……三清山钟灵毓秀,清幽天下。

②距第一次登三清山已过了三十多年,数次领略奇观,不经意间,心底留下了一份特别的印记:那就是常年行走在大山里的三清山担担人,那些挑着物资送至山上各个角落的人们。

③担担曾是三清山红火的行当,担担人很多。我认识的老钟自幼担担,一担四十年,直到担不动了,才在山下开了间餐馆。近年来,交通条件好了,担担队伍渐渐少了。为了把这古老的行当保留下来,老钟组织了一支担担小队,还开通了在线下单服务。

④如今的老钟已是山间名人,当地人说他自编减压挑担舞,担担也能当网红。老树发新芽,网络技术赋予了担担人新的内涵。

⑤最近一次游三清山,在山路旁一间生意红火的餐馆,我第三次见到老钟。他说,几十年了,脚板已经与土地密不可分,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侄子在担担小队担担。你是文化人,能不能写写三清山,写写新农村?如今的日子好着哩!老钟对我说。

担不动了,才开了个小店,就两桌,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菜。游客路过可在这里憩憩脚,喝口水,不要钱。

⑦老钟领我到屋中。屋里有他挑破的几副担子,还有穿过的红马褂。老钟摸着这些物品,看得出他心中的不舍,那是他一生执业的纪念品。

⑧望着上山的路,他笑着说:还有不通车缆的角落,还是需要担担人。山里有需要,可用手机精准下单。我这个老头还想挑几个来回,还想当导游,还想与天南地北的游客聊天……”

⑨看着凝神的老钟,我忽然有种冲动,想把他几十年担担的身影记录下来。哼着担担的号子,老钟取出了自酿的米酒,取了长凳,邀我同坐。我们聊起了许久前的两次见面。

⑩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慕名来到三清山下。景区尚未开发,更无索道,自恃年轻的我拾级而上,两小时不到便气喘吁吁,望峰兴叹。正在这时,一阵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歌声由远及近,一位身材瘦削的小伙子来到身边,头戴遮阳帽,身穿红马褂,挑着百余斤的担子,担子随脚步晃悠,神情轻松。

怎么不走了?一起走吧。就这样,我认识了他,三清山担担人小钟。

⑫三清山担担人早晨6点出发,往山上送粮草,登千余米高峰。八小时往返,每天可挣五十元,那个时候这个收入挺高。小钟家里五代担担人,他自小便跟着担,春夏秋冬、寒暑风雨从无间断,那时已担了六年担。累不?”“习惯了,不干活还觉得少了什么。

⑬一路走一路聊,他指着远处告诉我,那是天狗望月,那是生死相依”……他说,游人时常与他结伴,一路欢声笑语,还有不少合影。小钟的快乐感染着从不相识到相识的游客。同路行同快乐,游客快乐我幸福,小钟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⑭十五年后,第二次登三清山,同伴约坐索道,我却执意迈步而上,期许能遇到小钟。他也人近中年,还在干担担营生吗?许是缘分,在一处驿站,店主说:老钟今天来,快了。半个小时不到,果然见到了他。

⑮他结实了许多,皮肤更黑了,脸上爬上了些许皱纹,还穿马褂,换了草帽。他依然豪爽,对我说:怎么不走了?一块走。这话听起来太熟悉。

⑯一路走一路聊,他结婚后有了两个娃,都上学了。他依旧边走边解说,中年的他,挑担伴歌依旧踏实,只是步伐比年轻时缓了点,说到三清山的开发,游客日多,便全身是劲。

⑰到达营地,他请我在石凳上小坐,毛巾擦汗、草帽打扇,兴冲冲地给我唱山歌。歌词没听明白几句,却引来了我先到的同伴,老钟站中间,我们合了张影。

⑱又是十几年过去。三见老钟,那些山歌调一直在我耳边回荡,尽管歌词记不清或从来就没有听清晰过。看看眼前朴实憨厚的老钟,我忽然觉得,三清山的美里有属于老钟的一份,他用扁担丰满了人们对三清山的印象。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概括“我”与老钟的三次相见过程。
(1)第一次:________
(2)第二次:________
(3)第三次:________
2.作者登三清山旅行,为什么留下的“一份特别的印记”是“担担人”?
3.请赏析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子。
4.本篇文章并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5.老钟作为“最美新时代劳动者”的候选人,请为他写一段推荐语。(不少于50字)
2024-08-08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