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323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文中哪些是描写解牛场面?
2.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3.庖丁解牛经历了那三个阶段?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者仁心

【步惊①】性热。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蕙兰故曰步惊。永安人每以嫩叶干之,持入京师作人事。

【瑞香】性温。冬月盛开如雪,名雪花。刈以为薪,杂山兰、川芎之属烧之,比屋皆香。杂众花中,众花往往无香,皆为所夺,一名夺香花。干者入药用。纲目芳草内瑞香条,止载其根,治急喉风,用白花者研水灌之,亦不言其花之功用,故补之。稀痘。

【葳蕤】性寒。一名玉竹。阴柔而质滋润,如女之委顺相随也,有娇柔之意。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主中风暴热。

【蒲黄】性平。香蒲花中之蕊屑也,细若金粉。春生嫩叶,出水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谓之蒲槌。能止血,消瘀青。

【注】①步惊、蕙兰、瑞香、山兰、川芎、葳蕤、蒲黄,均为中药名。

1.下列对加点实词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入京师作人事——根据上下文,可推断“人事”为“送人的礼物”。
B.屋皆香——由成语“比肩接踵”可推断“比”为“挨着”之义。
C.永安人以嫩叶干之——根据上下文,可推断“每”为“常常”之义。
D.杂山兰、川芎之烧之——根据语境及相关语法知识推断,“属”可译为“属于”。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干入药用             ②求人可使报秦
叶如竹             根横生
A.①②中加点的“者”的意思相同。
B.②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两个“者”,用法不同。
C.③与“其皆出于此乎”中的两个“其”,用法相同。
D.③④中加点的“其”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皆为所夺             ②香蒲花中之蕊屑也
③至夏抽梗于丛叶中             ④刈以为薪
A.①句与“王之蔽甚矣”句式一致,都是被动句。
B.②句是典型的判断句加省略句,补全后是“蒲黄,香蒲花中之蕊屑也”。
C.③句和“而君幸于赵王”句式不完全一致。
D.④句与“歌以赠之”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曰步惊
①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曰步惊
②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曰步惊
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主中风暴热。
③春天长出小苗,它的茎很直,有节,它的叶子像竹叶,两两相对,它的根是横着生长的。主治中风暴热。
④春天长出小苗,它的茎只有节,它的叶子像竹叶,两两相对,它的根是意外生长的。主治中风暴热。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5.小李和小王去野游,小王不小心跌伤,破皮出血。请你结合原文,帮助小李从下列标号的四味中药中找到一种合适的进行现场医治并说明原因。

A.       B.       C.       D.

我选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B.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C.有国有家者:有封地的诸侯和大夫。国: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家: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D.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作“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孔子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最后一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3.对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既来之,则安之”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B.既然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C.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D.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应该安下心来。
4.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请简要回答。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其泉源(疏通,深挖)B.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代的一种器皿)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D.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全部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求木之长者/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而轻伯夷之义者
B.源不深而望之远/塞源而欲长也/水不腐,户枢不蠹
C.善始者繁/春华秋/叶徒相似,其味不同
D.之以威怒/长策而御宇内/臂一呼,应者云集
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B.古代的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主要与他们实施“严刑”力度不够有关,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魏征以此劝谏太宗要守成。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取得社稷的稳定长久。
D.选段分别从设喻和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文: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文: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若能竭尽诚心待人接物,则即使是像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这样世代为敌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体,而若傲慢自满地对待他人,即使是亲骨肉(也会)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译文:最终只是苟且免于罪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