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736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选自《景泰蓝的制作》)

1.课文的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程序顺序C.空间顺序D.逻辑顺序
2.对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的(     
A.“精细”表现了“掐丝”的难度,为下文写工人的高超技艺作铺垫。
B.“随意驱遣”在文中的意思是:工人们对铜丝能够任意安排,自由运用。
C.“疏疏朗朗”在文中反衬了粘在铜胎上的图画的复杂性。
D.“比较”在此强调了粘上繁笔的铜胎经得起外力作用的范围。
3.根据选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掐丝就是拿横断面是长方形的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的工作。
B.掐丝工人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在铜胎上粘上各种图画。
C.景泰蓝掐丝的形式,是由繁笔的铜丝图画的制作方法决定的。
D.在景泰蓝的铜胎表面粘上繁笔的线条画,涂色料就有了界限。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自然界的复杂环境中,轮子不能成为理想的交通工具,这也许还能从人类的历史中找到例证。拉巴比拉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生活在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和其他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令人惊异的是,这些能建造宏伟的金字塔、推算精确的历法的古印第安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轮子。他们习惯于用驮兽来做交通工具。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以为古印第安人不懂得使用轮子,可是不久前,在墨西哥发掘出古代印第安陶器,其中有带轮子的玩具,这说明古印第安人明明懂得轮子的使用,可他们为什么不把轮子作为交通工具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驮兽比轮子更优越。

第二个例子更有趣。大约2000年前,牛车和马拉的战车在古代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迦太基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很普遍的。以后,从阿拉伯传入了驮物的骆驼鞍子,于是,整个非洲北部和中东,从摩洛哥到阿富汗,骆驼鞍子竟然取代了有轮子的车辆时间达1500年之久!人们为什么放弃高效率的车轮而求助于骆驼呢?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用骆驼驮货比用牛、马或骆驼拉车更为经济,它可以省下大批建筑和维修车路的人力物力。古代人们从实践中得出骆驼鞍子优于车轮的结论。

这两个例子都有助于说明拉巴比拉的理论:仅仅在有车路的情况下,轮子才比腿优越;在没有路的自然界,动物的腿要比轮子优越得多。所以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来。

那么,今天,人类的活动已经使陆地上的面貌大为改观,许多地方出现了纵横交错的车路,在这样的条件下,动物身上会不会进化出轮子来呢?有些生物学家相信一种被称为精确平衡的进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加速动物的进化,当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出现并可能为生物所利用时,总会有一些生物迅速地进化发展出适应的手段来,占据这一种生态环境。如果这种理论正确的话,那么,也许若干年之后,人类将会看到有些动物,例如老鼠,进化出像溜冰鞋那样的轮子器官,在人类修建的高速公路上飞速向前滚动。

(选自周立明《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选文原意的一项是(     
A.在墨西哥发掘出古代印第安陶器,其中有带轮子的玩具。
B.从摩洛哥到阿富汗,骆驼鞍子竟然取代了有轮子的车辆时间达1500年之久。
C.古印第安人不懂得使用轮子。
D.大约2000年前,牛车和马拉的战车在古代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迦太基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很普遍的。
2.下列对“第二个例子更有趣”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大约2000年前,有些古代国家就已经普遍使用骆驼驮货,后来为省去建筑和维修车路的人力物力,普遍放弃骆驼而采用牛车和马拉的战车,且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
B.因为事情发生在大约2000年前,所以作者觉得有趣。
C.作者的表述十分有趣。
D.这个例子更有力地说明在自然界的复杂环境中,轮子不能成为理想的交通工具这一见解。
2024-08-09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姿绰约白茉莉

林建英

我国有许多名花,牡丹、玫瑰、腊梅、秋菊、水仙……争妍斗艳、千姿百态、五彩斑斓,令人赞叹。可是在这里,我却要介绍一种极为平凡的花——茉莉。

茉莉是一种常绿灌木,喜暖、耐旱,无论是在肥沃的土壤中或贫瘠的土地上,都可繁茂地生长。一年开花数次,尤其是在炎热夏日,花落花开更为频繁。据说茉莉原是印度尼西亚的国花,后来传入我国,便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扎下了根,默默点缀着东方圣土。

茉莉的枝干不像梅枝那样疏影横斜,所有枝干都努力向上靠拢,但由于枝干密而多,要互相绕开,于是只好曲折地朝上逐渐向外伸展。这些枝干每一个曲折都恰到好处,错落有致,简直像能工巧匠的得意之作。

茉莉那绿油油的叶子又为那虬枝增添了新意。叶子中部宽、头尾尖,一般长为6~7厘米,中间最宽处为4~5厘米。叶子一般是深绿色,但新生的嫩叶却是淡绿色,一片片青翠欲滴,滑润无比,就像薄薄的碧绿翡翠;微风乍起,叶影浮动,宛如碧波荡漾。

茉莉叶子光彩照人,茉莉花更令人惊叹不已。茉莉花形小、多瓣、白色,不引人注目。只有当一阵幽香扑鼻而来时,你才会发现那碧绿丛中一朵朵洁白的小花俏立枝头,别有一番韵味。在层层晶莹洁白的花瓣簇拥中的细小的淡绿淡绿的花蕊,仿佛是用碧玉雕成的,玲珑剔透。花瓣特别娇嫩,仿佛是一碰就会折断,衬上素雅的白色,真所谓冰肌玉肤。银花点点,幽香缕缕,柔风飘送,沁人心脾,这是怎样一种清新、舒适之感呀!

茉莉在枝繁叶茂之时,长长的枝条柔柔地摇动,仿佛依依杨柳。如果略加修剪,傲然挺立,便可摆客厅作为盆景。茉莉花除了可供观赏,还可用作制茶的香料,也可直接冲水作清凉饮料。把鲜艳幽香的茉莉花装入小巧精致的塑料膜袋子里,还可用作送礼佳品呢。

在南方的小路边、庭院里、花阶上,都可觅到茉莉的芳踪,它已经成为构成南国美丽风光的一部分了。

人行茉莉香中”“暗香浮动月黄昏,在月下欣赏茉莉花,自然会想起一首广泛流传的江苏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

1.读这篇文章从吸取科学知识这一角度考虑,下列哪些信息必须提取(     )(多选)
A.我国许多名花争妍斗艳、千姿百态、五彩斑斓。
B.茉莉花的习性:喜暖耐旱,适应性强,开花较频繁。
C.茉莉花的外形特征:枝密向上,叶色青翠,花白香幽。
D.茉莉枝干随风摆动,摇曳多姿。
E.茉莉花的用途:供观赏、制茶的香料、清凉饮料等。
F.茉莉花的采摘极易,处处可觅它的芳踪。
G.茉莉花的赞歌。
2.“茉莉叶子光彩照人,茉莉花更令人惊叹不已”,请筛选出最能表明“光彩照人”和“令人惊叹不已”的句子。
3.在介绍茉莉花的叶、花时,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举例子B.列数据     用比喻
C.列数据     作解释D.举例子     用比喻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比喻句的是(     )(多选)
A.……简直像能工巧匠的得意之作
B.……仿佛是用碧玉雕成的
C.花瓣特别娇嫩,仿佛一碰就会折断
D.一片片青翠欲滴,滑润无比,就像薄薄的碧绿翡翠
5.本文在语言的表达上有哪些特点?以下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细腻而不失之琐碎B.华美而不失之矫揉
C.生动形象,抒情性强D.排比对偶,语言整饬
2024-05-1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说好的暴雨总是不来?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眼看窗外阴云密布,晦暗的天气似乎正在酝酿一场暴雨,这时候,你听到了电视里传来的暴雨预警,微微一笑,把早已准备好的雨具又放下了。暴雨预警,在你看来简直就是反向预言。天气预报每次都把气氛烘托到位,眼巴巴地等待一天,幻想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景却迟迟未到,暴雨的影子呢?为啥说好的暴雨,总是不来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暴雨是如何形成的。在太阳的照射下,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变成小水滴,小水滴又组成了云。这些小水滴并不安分,而是在云里面不停冲撞,等到云无法承载它们的重量,它们就会从天上落下来,变成雨。但一场普通的雨想要变成暴雨,过程并不简单,它还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丰富的水汽输送。暴雨是由水蒸气组成的。这些水蒸气就相当于小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某个地区大量集中,全部凑在一块儿,变成一场暴雨大兵团

其次则是快速的上升运动。根据测算,在水平尺度为100300km的中尺度系统中,空气上升速度可达到101cm/s,水蒸气像坐了电梯,迅速上升到高空指定地点。

另外,大气中的两种类型的对流在一起相互冲撞,积雨云和层状云共存,导致雨的结构不稳定,扰动对冲,变成暴雨。

还有地形也起着密切的作用。很多暴雨往往发生在山区。这是因为我国大尺度地形总体呈东低西高的态势,国内有大量的东西向山脉。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时,潮湿空气被地形抬起来,暴雨大多会在山脉东侧或南侧的迎风坡聚集。比如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东南部是平原,夏季暴雨多次出现在西部和北部的山坡上。

针对暴雨量的不同,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破坏及灾害的不同,我国目前会用暴雨预警信号将暴雨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蓝、黄、橙、红。如果预报员判定12小时内降雨量将在5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降雨,就会发布蓝色预警。如果6小时,甚至3小时内,降雨量达到50毫米以上,就会发布黄色及橙色预警。如果3小时内降雨量达到100毫米,或者已经出现100毫米以上的持续降雨,就要立即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醒公众和有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导致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在山区和乡村地区,容易导致山洪、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在排水系统不好的城市,也容易出现内涝、交通瘫痪,甚至造成人身安全危害和财产损失。所以,对暴面的预警,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为什么暴雨预警有时候会让你感觉不准呢?

首先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我们之前说了,发布暴雨预警,一定要看在一段时间内的累计降水。有些短期强降水,虽然雨量很大,但持续时间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有时候雨下得平缓,累计雨量大,但感受不深,你会以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另外,暴雨预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比你想象的要难很多。暴雨是一种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相互作用所出现的一种复杂的气象。如果想要暴雨预警准确,就需要对有关暴雨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方位分析。常规高空观测系统对中小尺度的观测不充分,暴雨就像是有人在天空朝地面泼一盆水,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更湿,有些地方更干,想知道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目前我国预测暴雨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体系甚至已经成为国之重器。

虽然自然总是充满了不可测性,但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我们一定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摘编自2022815日《科普中国》,有改动)

1.下列对暴雨形成因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要有丰富的水。
B.空气的缓慢上升运动。
C.大气中的对流在一起相互冲撞,积雨云和层状云可能共存。
D.地形起着密切的作用。
2.下列对上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暴雨预警蓝、黄、橙、红四个等级是只根据暴雨雨量大小来分的。
B.蓝色预警雨量最小,是最低等级,不值得太过重视。
C.因为人们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暴雨预警本身也是难题,所以暴雨预警有时候会让我们感觉不准。
D.目前我国预测暴雨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预报准确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2024-07-23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