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6796

阅读下面这篇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丝竹管弦:此处泛指音乐。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时以天干地支配合纪年,具体指公元353年。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或者。
D.若合一            契:符契,古人将竹剖开,缔约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2.从下列各项选择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一一咏B.彭殇为妄作
C.固知死生为虚诞D.群毕至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死生亦大矣B.蔺相如者,赵人也
C.且相如素贱人D.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译: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
B.足以极视听之娱                      译:足够用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古今异义,“荒年”
B.填然之,                           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
C.以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数量词活用作动词,“逃跑了五十步”
D.谁得而灭也                       族: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

A.蟹无爪牙利,筋骨之强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D.使秦复爱六国
3.下列各句与所给例句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谁得而族灭也
C.申之以孝悌之义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梁惠王产生了“民不加多”的困惑,理由是当百姓遇上天灾人祸时他及时赈灾,与国尽心了,邻国国君跟他没法比。
B.【甲】文中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指出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没有以民为本),巧妙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比喻形象,表达委婉,说理易于让人接受。
C.【乙】文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说明秦与六国一样都毁于不爱其民、不恤民力,以至于自取灭亡。
D.【乙】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奉劝唐敬宗皇帝不要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不要重蹈秦灭亡的老路。
5.将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鳝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1)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2)其君兴国。
(3)惠等哭,归营。
(4)空以身草野。
(2)语段(一)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3)选出对文段(一)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4)句子翻译: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范晔评《汉书》“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试结合两篇文章来加以赏析。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遗策                    因:
(2)数百之众             将:
(3)赢粮而             景: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3.下列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C.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4.作者认为秦国最终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