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既知                 亡:灭亡
B.且君尝为晋君       赐:恩惠
C.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D.以乱易整,不          武:威武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刀劈狼首
A.不物喜,不以己悲
B.光先帝遗德
C.敢烦执事
D.则何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郑国,只能“夜缒”。
B.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
C.烛之武说辞巧妙之处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D.面对突变的形势,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回师,表现出清醒的理智和果决的判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024-08-0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龙江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也。初侃父丹娉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湛氏乃所卧新荐,自锉给马,又密截发卖与邻人,供肴馔。逵闻,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功名显。

【乙】镠于临安故里兴造第舍,穷极壮丽,岁时游于里中,车雄盛,万夫罗列。其父宽每闻镠至,窜避之,镠即徒步访宽,请言故。宽曰:吾家世田渔为事,未尝有贵达如此。尔今十三州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恐祸及吾家,所以不忍见汝。镠泣谢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官物我——由“欲厚遗之,不肯受”可推定“遗”为“赠送”之义。
B.湛氏乃所卧新荐——根据上下文,“彻”可以理解为“同‘撤’,除”之义。
C.车雄盛——由“徒劳无功”可以推定“徒”为“白白地,徒然”之义。
D.窜避之——此处“走”属于古今异义,可翻译成“奔跑”。
2.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侃少寻阳县吏                            ②尔今十三州主
B.①一坩鲊遗母                                ②侃竟功名显
C.①自锉给                                   ②请言
D.①逵闻                                          ②镠泣谢
3.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也”是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也”的判断句。
B.“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是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于”的状语后置句。
C.“三面受敌”中的“受”字表被动,因此这是一个被动句。
D.“与人争利”是个省略句,根据文意可补全成“(钱镠)与人争利”。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初侃父丹娉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

①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已
②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佩/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已吾家世田渔为事,未尝有贵达如此。
③我家世代以种田捕鱼为业,从来没有富贵显到这种程度的。
④我的家世在田里捕鱼作为事业,不曾有昂贵到这样的情况。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4-08-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第一次高职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             叹:感慨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景象
C.于人可讥             为:是
D.又以夫古书之不存             悲:悲伤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
③不随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⑤然力足至焉
⑥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⑥/②③/④⑤B.①⑥/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⑥D.①④/③⑤/②/⑥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C.险以远,则者少
D.其下平旷,有泉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需要几个条件?(     
A.三个:有志、有力、有物相之
B.三个:有志、有力、不随以止
C.四个:志、力、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6.补足画线句省略的部分
7.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024-08-0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劝学》回答问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金就则利(砺:磨刀石。)B.舆马者(假:借助、利用。)
C.蟹六而二螯(跪:跪下。)D.江河(绝:横渡。)
2.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青,取之于蓝B.冰,水为之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D.蚓无爪牙之利
3.下列句子不能表现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的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下列叙述与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作者认为学习的本质是改变自己。B.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学习作用的肯定。
C.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D.本文说明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天性。
5.翻译以下句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24-08-06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中职(技工)学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②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A.张良出,项伯                           要:要求
B.张良是时沛公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C.不如善遇之                                 因:因此
D.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何为其然
B.长                                                            且立石其墓之门
C.私见张良,具告                                        吾两人在也
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
3.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A.①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留侯张良向来很善良。
B.②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C.③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D.④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给项王道歉。”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A.刘邦对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且以“兄事之”,表现了他对项伯的感激与赏识。
B.张良足智多谋,对刘邦忠心耿耿:项伯却徇私情泄机密,反以为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
C.文段善用对比,如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与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巧于应变对比鲜明,
D.文段语言生动,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人物个性,如刘邦的话礼仪备至,张良的话老练透辟。
2024-08-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职教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驻军。
B.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C.何之有       厌:厌恶。
D.唯君       图:考虑。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如果不削减秦国的土地,将何时能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B.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C.你们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何时能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D.你们不削减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曾对晋无礼,并且依附于晋时又依附于楚。
B.在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夜入秦军说服秦伯,使郑转危为安。
C.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分析郑国存亡对秦的利弊,使秦退兵。
D.晋侯没有同意子犯的请求去袭击秦国军队,是因为害怕秦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2024-08-0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阿荣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             中:合乎
B.风雨兴             焉:语气助词
C.舟楫者             假:凭借、借助,这里有利用的意思
D.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之:助词,帮助定语后置,不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24-08-0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赋诗        长矛B.山川相,郁乎苍苍        盘绕
C.举匏樽以相        嘱托D.不可乎骤得       知道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顺流而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D.于其身也,则师焉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固一世之雄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2024-08-0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职教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吴起守信》)

【乙】(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推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返而食——由“不期而遇”可推定“期”为“约定”之义。
B.起之不食以者——由“俟机出击”可以推定“俟”为“等待”之义。
C.民之,莫敢徙——由“不足为怪”可以推定“怪”为“奇怪”之义。
D.其傅公子虔——由“刑人如恐不胜”可以推定“刑”为“惩罚”之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遇故人止之食                         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①故人来,方与                      ②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①辄予五十金,明不欺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①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     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句子改动后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改成“起之不食以俟,乃恐其自食其言也”后,就变成了以“乃”为标志的判断句。
B.“其为信若此”改成“其如此于信”后,就变成了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的状语后置句。
C.“恐民之不信己”改成“恐民之不已信”后,就变成了主谓倒装句。
D.“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改成“募民之能徙置北门者”,这两句都是典型的定语后置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诚信,不然就不会有人再相信你,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这也是“小信诚则大信立”。
B.【甲】文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老友会责怪他,担心三军将士不能信服他。
C.【乙】文讲述秦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木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
D.【甲】【乙】两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说明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国都需要诚信。
5.将上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2024-08-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职单独考试温州市一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本文选自(     
A.《战国策》B.《左传》C.《史记》D.《诗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知亡矣                  既:已经
B.越国以                  鄙:边邑
C.焉用亡郑以            陪:陪伴
D.秦伯,与郑人盟        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晋文公最后选择撤退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24-08-0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2023-2024学年中职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