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依此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亭亭            田田               层层
B.田田            亭亭               层层
C.层层            亭亭               田田
D.田田            层层               亭亭
2.本段讲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上的迷人景色
B.荷塘上的月色
C.月光下的荷塘美景
D.荷塘月色
3.选出填入文中横线上正确的一句(     
A.碧天里的星星,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刚出浴的美人,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一粒粒的明珠。
D.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
4.下列景物中不属于本段描写的是(     
A.荷花B.荷叶C.荷香D.闪电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体育运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坐与万物观虚盈

曾毅

①喜欢坐在月湖畔,看湖水微澜、树影和风、人影信步或匆匆。是念天地之悠悠还是叹逝者如斯夫,是举杯邀明月还是春风放纸鸢?随心情。

②其实,看着看着,眼前的景色会消失,只有历史的长风从心头穿过,正如近千年前王安石为月湖写的一句诗——坐与万物观虚盈

③写这首《寄题众乐亭》时,王安石已离任鄞县知县,在安徽就职。回望来时路的那一刻,王安石该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的吧?三年鄞县经历伴随他跨过而立之年,治鄞千日、影响鄞千年。在这里,他兴水利而给后代留下了至今还在享用的塘堤湖泊,他创县学从此浙东学术开始萌芽,他推行青苗法为日后变法初试牛刀。然而也是在这里,他生命的延续从无到有又归于尘土,永远地留了下来。所以,他称这个女儿为鄞女;所以,这句诗才那么空灵。

④春风不改旧时波。鄞、鄮、句章、明州、宁波,千百年来不管这个地方的称谓如何变,月湖却是那个恒美的月湖,静静地看时事变迁、看世代更迭。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她一定知道岸上的目光也看了她一代又一代、献给她的诗章一篇又一篇。把这些文化遗产从故纸堆中整理出来,今年4月,《天一阁·月湖景区历代诗词汇编》正式出版。这是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管委会历时两年的心血之作,从浩繁的文献资料中辑录出北宋到民国期间322个诗人的1256首诗词,其中描写月湖的占80%。

⑤从宋朝钱公辅描写月湖的开篇之作势压平湖四面佳,好风明月是天涯到民国王玄冰的骤雨欺新绿,清涟吸落红,先贤们对月湖的赞美是最不吝惜的。然后,透过风景,我们触摸到的却是响锤重鼓、金石之声。高山流水、家国情怀、书香雅致、清风亮骨,宁波士子都有。于是我们知道,月湖边,有因直谏获贬明州的北宋陈瓘,没有他的周旋和坚持,《资治通鉴》就会遭遇毁版的厄运;有隐居乡里的南宋鸿儒王应麟,他写的《三字经》风行海内外700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有明代嘉靖年间位居兵部右侍郎的范钦,他给后人留下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有坚持抗清19年的南明兵部尚书张苍水,他三度闽关、四入长江、两遭覆没,书写的是救民族于危难、舍身赴义的慷慨悲歌。

⑥月湖还有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奇。月湖又称鉴湖,是因为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归隐月湖的传说而来。贺丞路、贺丞庙、贺水桥、贺溪这些名字的由来,晚年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唐玄宗以《送贺知章归四明》赋诗赐行等等,都将这位站在盛唐诗词之巅的人与这里紧密相连。虽然目前没有找到贺知章本人对月湖的描述,但是现存月湖诗里写得最多的人却是贺知章。千秋不死惟贺监,品行文章人共鉴,贺知章被尊为宁波士子的精神楷模。

⑦沿着诗词中的历史走来,新时代的月湖依旧以文韵、书香、景致、趣味作为自己独特的气质。后世,也依旧会有人坐在湖边观虚盈。

⑧月湖告诉我: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品格、一种风骨。

20200906日《光明日报》)

1.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以“坐与万物观虚盈”为题的妙处。
2.作者说“看着看着,眼前的景色会消失,只有历史的长风从心头穿过”,结合全文,请简析作者的“心头穿过”哪些有关月湖的“历史的长风”。
3.请谈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然后,透过风景,我们触摸到的却是响锤重鼓、金石之声。
4.在写《天一阁·月湖景区历代诗词汇编》正式出版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具体的数字,这些数字起到什么作用?
这是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管委会历时两年的心血之作,从浩繁的文献资料中辑录出北宋到民国期间322个诗人的1256首诗词,其中描写月湖的占80%。
5.有人认为最后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月湖告诉我: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品格、一种风骨。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大量引用了历代先贤跟月湖有关的事迹,突出了月湖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B.文中写到归隐月湖的贺知章,赞颂了贺知章为月湖写下了大量的诗作,是宁波士子的精神楷模。
C.本文通过作者坐在月湖畔的所见,联想到历代先贤对月湖的钟爱,留下的众多诗词。
D.“一部宁波史,半部在月湖”,今天的月湖如此生动,不仅成为城市中恒美的风景,也将宁波的文化凝结、传递。
E.作者“喜欢坐在月湖畔,看湖水微澜、树影和风、人影信步或匆匆”,只是因为月湖“恒美”,能让他尽情享受“好风明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杏花春雨江南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交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⑧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中的“这句词”指的是什么?根据文意说说引发无数人共鸣的原因。
3.试从两个角度,分别写出划线的句子写得好在哪里。

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⑥段中所说的“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的。
5.沈从文曾说:“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的影子。”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E.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迅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锃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地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有没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了……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捂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在阳光下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父亲肉体生命的消逝就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

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副陌生而嘶哑的喉咙。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神曲·天堂》)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1.本文题为“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阳光”是怎么理解的。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怎么理解其修辞手法?
3.结合文章第四段,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在阳光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中的“秘密”具体指什么?
4.美丽的阳光,醇厚的生命,作者在写阳光的永恒和明亮时,也写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请你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
5.文章的结尾引用了但丁的诗句,请结合原文分析引文的含义和作用。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温煦的阳光充满暖意,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的笔下对阳光充满了虔诚和膜拜的敬意。
B.文章写老父亲坐在房前沐浴阳光,写老人窝聚在冬日里,甚至写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生命不应像流星,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如果你的生命里有阳光陪伴,你是幸福的;人生应该慢步欣赏享受阳光。
D.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八九,不想八九,常想一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无异红日高照,生活的天空充满阳光。
E.本文以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情感,细腻而生动地抒写了对父亲、对故乡的眷念思念,就像阳光一样挥之不去。阳光照得愈多,亲情乡情愈是浓烈。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选自茅盾《风景谈》)

1.对选文插入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自己看到的鲜明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照片上的形象印象极深,赞叹不已,所以一听到号声立即引起回味,引出作者“打算看一看”的情节。
B.这是一种正面衬托的写法。贴照簿上的小号兵,写得较细,可以补充朝阳下小号兵的形象,使小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清晰。
C.这是一种反面衬托的写法。用照片上的小号兵反衬朝阳下的小号兵,使行文形成了起伏和波澜,更引人入胜。
D.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是贴照簿上和朝阳下的小号兵共有的精神品质,他们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2.下列对“犹如雕像一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刻画出战士凝重、威严的姿态。
B.反映出战士坚决、勇敢的品质。
C.表现出战士高度的革命警觉性。
D.描绘出战士严肃、刚毅的神情。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幅风景画面以朝霞、山峰为背景,烘托小号兵、荷枪战士的雄姿,讴歌我们的民族精神。
B.作者写小号兵和荷枪战士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因为小号兵的任务没有荷枪战士的任务艰巨。
C.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突出了风景的震撼效果,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4.如何理解“民族的精神”的内在含义?
5.选文第二段的“真”“最”二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024-04-3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校际联考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第一段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写景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2.第二段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动词。
3.文段中用了很多叠字,形象而传神。对这些叠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曲曲折折:本义为弯弯曲曲,这里形容荷塘上面荷叶弯曲不平的形态。
B.田田:出自《江南曲》“莲叶何田田”,这里形容荷叶层层相连的景象。
C.缕缕:本义为一条一条,连续不断,这里形容荷花浓烈的香气。
D.脉脉:原用于感情的表达,这里形容水声很大,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4.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C.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D.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段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荷塘处在月光笼罩之下,别有韵味。
B.文段描写了荷叶的姿态,又描写了荷花的色泽和气味。
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即写了静态美,又写了动态美。
D.文段没有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寄寓着深深的忧伤之情。
2024-04-3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职业教育中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荷塘月色》节选文字,完成各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这一段写荷塘,按顺序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A.荷叶,荷香,荷花,荷波,流水;由近及远再到近,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B.荷香,荷叶,荷花,流水,荷波;由上而下,由近及远再到近的空间顺序。
C.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由近及远再到近,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D.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由上而下,由远及近再到远的空间顺序。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舒然展放B.轻盈飘逸C.翠绿欲滴D.高高耸立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4-04-3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四)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材料二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1.分析材料一第③段的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及表达的感情。
2.两则材料都描写了夜晚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的写作背景,说说“黑夜”“灯”的象征意义。
2024-04-29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风景谈》的选段,完成各题。

①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②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     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     在石上的便     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     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③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1.下列各组词语中,依次填入选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A.染         B.幻         C.幻         D.抹         
2.试用文中的话概括第②段文字描绘的情景。
3.作者说这些人是“弥满着生命力的人”,试分析:这些人是什么人?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们的生命力?
2024-04-29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泻 浮 洗 笼B.照 飘 滤 托C.流 升 洗 笼D.泻 浮 浸 罩
2.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A.风来花底鸟声香。
B.鸟抛软语丸丸落。
C.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024-04-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