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西塘的心思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

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默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取材于任林举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

(3)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简要概括文中相关内容。
(4)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选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让人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第1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下列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月光比作流水,描绘出月光洒向叶子和花时的动感。
B.“写”与流水照应,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洒满荷塘的情景,
C.“静静地泻”,有声,有形,产生了寓动于静的表达效果。
D.“月光如流水一般”突出了月光朦胧而酣畅的特点。
6.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你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2024-05-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淀山湖的鹭鹭

曹伟明

①青浦的淀山湖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面积为62平方公里,有十一个西湖那么大。它是上海水资源、渔资源的汇集地。一行白鹭上青天,过去湖面上翱翔着许多水鸟,有一种是被渔民驯化捕鱼的鹭鹭。这种鸟智慧而勤劳,一旦它吃饱了肚子,便会永不停息地帮助渔民收获水产、捕捞鱼儿。那烟波浩淼、湖光水色、风景旖旎的淀山湖,历来是文人墨客激发灵感,抒发情感的创作胜地。南宋诗人卫泾曾在《淀湖》一诗中写道:疏星残月尚朦胧,闪入烟波一棹风。始觉舟移杨柳岸,只疑身到水晶宫。乌鸦天际墨半点,白鹭滩头玉一丛。欸乃数声回首处,九山浑在有无中。清代有一位诗人咏叹道:湖波不动湖烟微,满湖晃漾摇落晖。船头一双白鹭飞,我亦随之打桨归。多美的一幅水墨画面,动静相生,令人神往。

②沧海桑田,淀山湖地区的人们靠水吃水,捕鱼耕作,丰衣足食。几千年来,淀山湖畔勤劳智慧的渔翁们,撑着一叶叶扁舟,带着一只只鱼鹰,也称为鹭鹭鸟,风里来雨里去,捕捞着鱼儿,收获着希望。渔船和鹭鹭是当地渔民的命根子。

③美丽的淀山湖,也孕育了鹭鹭鸟的传奇故事。相传有一天,一位老渔翁上街卖鱼,碰到远道而来的水鸟商人,肩膀上站着一只鹭鹭鸟。这鹭鹭与众不同,只见它羽毛丰满,眼睛乌亮,嘴巴又长又尖,是难得的好鹭。老渔翁便用大于数倍的花费,凑齐了五石米买下了它。第二天,老渔翁一早下湖,想测试一下自己的判断。谁知这只用高价买来的鹭鹭鸟,既不合群又不捕鱼,经常独自站在船艄上发呆,左顾右盼,闭目养神。任凭老渔翁怎么驱赶,它就是死活不肯下水。这个离奇的新闻,马上在淀山湖一带传开了。渔民们都说老渔翁昏了头,五石米即使倒进淀山湖里,还能听到水花声。然而,老渔翁回答说:那是鹭鹭鸟在熟悉水性,观察水形,把握机会。他坚信自己的眼力,精心饲养着鹭鹭。花开花落,转眼一年。老渔翁发现那原本一直打瞌睡的鹭鹭,怎么神奇的胎生了两只小鹭,相貌和老鹭一模一样,又过了几个月,一天,老渔翁像平常一样,把渔舟摇到淀山湖中,赶鹭捕鱼。才半个时辰,忽然,淀山湖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原本平静的湖面,顿时白浪滔滔,老渔翁仔细一瞧,原来就是那条专门残害淀山湖渔民的黑鱼精在兴风作浪,上下翻动,意在打翻湖面上所有捕鱼的渔船。正当渔民们束手无策之际,只见那老渔翁的鹭鹭腾空而起,像箭一般地飞蹿到黑鱼精头上,稳稳地站住,然后,用它锐利的长嘴猛啄黑鱼精的头部。那两只小鹭也跟随着老鹭嗖嗖地飞扑而去,对准黑鱼精的眼睛一左一右猛啄起来。黑鱼精顿时眼睛全瞎,鲜血四溅,痛得在淀山湖里左翻右滚。最后,那条黑鱼精被鹭鹭们斗得筋疲力尽,撞死在湖滩上。从此,当地的渔民们更加喜爱老渔翁的鹭鹭,称它为神鹭

④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每当我去淀山湖采风,在湖畔,总能欣赏到鹭鹭捕鱼的情景,很是有趣且有启迪。鹭鹭们总是通过仔细地观察,不慌不忙找准鱼群的目标。它们不是瞬间起飞,先悄悄地撤退到较远的地方再突然起飞,往往是欲擒故纵。一旦鹭鹭吃饱了,任凭鱼儿成群结队地嬉戏,它总是义无反顾地远走高飞,从不留恋。不让鱼儿留意自己,以便日后更好地捕捉鱼儿。鹭鹭的这种着眼长远、关注细节、有备而战、稳扎稳打的精神,便是淀山湖渔民的精神写照。

⑤如今,在不经意间,人们生活节奏突然转换并且加快,少了淀山湖原本的宁静和悠然,淀山湖上没有了咿咿呀呀的桨橹声,唯见突突突的机帆船,湖面上少见了白鹭、白帆,道路上却是一片汽车拥堵的状况。与白鹭、白帆、渔舟一起消失的,还有洁净到一尘不染、飘着白云的蔚蓝色天空和渔民们那浪里白条的身影。鹭鹭鸟拼搏捕鱼的场景,已成为历史的记忆。淀山湖里少了捕鱼的小舟和鹭鹭,渔民们少了四两拨千斤的智慧。随着中华民族的改革步伐的推进,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勃发,那原本良好环境生态、创意生态,一定会随中国梦的营造,回归和更新。

⑥淀山湖的鹭鹭,它是水乡青浦的文化符号和智慧象征。伴随着淀山湖畔郊野公园的改造,生态湿地的修复,水环境的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兴未艾,合理地利用水资源,那是多么的重要。

⑦我呼唤鹭鹭鸟的回归,生态的良好,生活更加美好!

(选自《解放日报》)

(1)第⑤段中加点的“浪里白条”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来文人墨客在描写烟波浩渺、风景旖旎的淀山湖时,总不免想到湖中的渔船以及鹭鹭。
B.文中讲述鹭鸟的传奇故事,既丰富文章内涵、增加趣味性,又表现出老渔翁的勤劳智慧。
C.鹭鹭鸟有着淀山湖渔民身上“着眼长远、关注细节、有备而战、稳扎稳打”的精神品质。
D.改造郊野公园,修复生态湿地,创造良好环境,这是淀山湖渔民“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4)为什么说“淀山湖的鹭鹭,是水乡青浦的文化符号和智慧象征”?
(5)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第一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与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的》)

1.下列与甲文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荷花纷纷绽放,好像微笑着迎接八方游客的注目。
B.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C.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D.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选段(甲文)中,对冷清的荷塘和月夜进行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B.《清塘荷韵》选段(乙文)中,作者展示了荷花生长的茂盛情况,赞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C.《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所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世名著。
D.《清塘荷韵》由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季羡林先生所作,它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被誉为“写荷双璧”。
3.下列对甲、乙两文中画“____”语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花是零星的白色,有些盛开,有些还是花骨朵,形态各异;季羡林先生笔下的荷花是浓烟的红色,花瓣多,一派盛开的景象。
B.朱自清先生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季羡林先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生命之花红艳耀眼,生命顽强。
C.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花象征着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纯洁、高尚的精神品质,季羡林先生笔下的荷花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展现了作者胸怀豁达、超尘拔俗的气质。
D.季羡林先生描绘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正是作者恋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相融合。
4.2023年杭州亚运会以“荷花”作为主题,亚运会吉祥物之一就叫“莲莲”、亚运会志愿者叫“小青荷”,主场馆以“巨型荷花”为造型。你认为“荷花”元素有哪些寓意呢?至少写出3点。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024-05-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⑪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⑫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占据   掉落   炫耀B.占有   溅落   炫耀
C.占据   溅落   显摆D.占有   掉落   显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3)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4)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5)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改造”的命运,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第一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五小题。

父亲

1)相当漫长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住在家里。那时候,我对书特别感兴趣。就是有故事的书,尤其是战争故事,我们称为打仗的故事。我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父亲打过仗,他有一肚子打仗的故事。我只注意父亲的身体,因为,要是我出了错——我在外边调皮捣蛋,回到家,父亲不说,仅仅用他长着老茧的手,随便拍我一家伙,就够我受的了。

2)在家里,我只是防备挨揍,我是个乖孩子。父亲早出晚归,像一台农场里顶大梁的拖拉机,而且是履带式拖拉机,是那种老式的斯大林80号,开进开出,我能感到他的力气通过脚传到地里,整个土坯屋微微震动。还有他粗重的喘息,像在耕耘芦苇根密集的土地。我特别关注他的表情。

3)父亲起床,就像拖拉机发动,我就醒,可我故意装睡。有一天早晨,他穿雨披。雨披的声音我听得出。他说:今天要下雨。我装睡,瞒不住父亲。他一声不吭地往出走,去上工。我相信农场广播的权威——连队大院里接了个大喇叭,我终于有了挑战的机会。我说:爸,喇叭昨天预报晴天。

4)我在作文里喜欢用阳光灿烂,可是,我到学校,军体课(那时体育课的叫法),突然下起暴雨。我为父亲自豪,说:我爸果然预料到下雨了。

5)我父亲的身体实在神奇,渐渐地,我发现,他的身体与农场的广播有好几次相反,每一回,都是父亲准确。父亲的身体就是一个气象站。不过,每一回他发布气象预报,都跟他的身体有关:头痛或者腰疼。

6)父母对话,我听出了些名堂:父亲的脑袋里还留着弹片,腰部挨过刺刀。父亲的身体里藏着过去的战争。战争——打仗,对我们男孩来说,就是好玩。我们喜欢玩打仗的游戏。我也想在同学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有一天,我说:爸,你教教我,怎么预报天气?父亲说:别烦我,小孩懂个啥,天气有那么容易预报的吗?我不敢多问多说,我怕他。可我还是以父亲的气象站为骄傲。那是能活动的气象站。

7)一天夜里,我听母亲数叨父亲:突击队是年轻人的事,你咋跟一帮小伙子凑热闹?春耕春播——突击平地,农场的生产,总是习惯用战争术语。父亲说:他们两个人也比不过我一个。

8)第二天,在连队的食堂里打了晚饭,父亲板着脸对连长说:你凭什么,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连长参加过解放战争,说:老谢,老革命焕发革命青春,要是不考虑你这个老突击队队员,你还能让我太平吗?

9)父亲说:那也得我主动报名。

10)连长说:那我就把你的名字拿掉。

11)父亲说:我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你还在家放羊呢。

12)连长说:老谢,毛主席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13)父亲说:我现在正式报名。

14)我弄不懂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为什么还要摆老资格?结果,不也还是突击队队员吗?不过,我知道了,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跟日本鬼子打过仗。我听说战争年代,父亲也是突击队队员。父亲一身土和汗。傍晚收工回家,他对母亲说这里疼那里酸,早早睡下。母亲念叨:还充好汉,把自己当成小伙子,逞什么能?父亲丢出一句烦什么烦,呼噜就响起,仿佛拖拉机又发动起来。父亲一累就打呼噜。

15)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有使不完的力气。我念高中住校,他明显地衰弱了,似乎力气不如以前,转移到土地上边,收不回来。我考入师范后,他离休。我和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坐着交谈过。我参加工作,当教师,偶尔回来,他坐着,似乎有话要说,可是,我已经习惯了我和他之间的状态——沉默。唯一的情况是,他再也不会挥动巴掌对待我了。我匆匆来,匆匆走。就像他当年早出晚归,他跟土地打交道,我与学生打交道。

16)回来,父亲卧床不起,已经用不着住院了。每一次,我回家,他伸出手,仿佛有话要说,却已说不出话。我把他粗糙的手放进被子——别着凉。我时不时地替他翻转身体,似乎什么姿势都制止不住疼痛,只不过,他的身体不再是气象站,仅能反应疼痛,又确定不了哪里疼。过去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同时爆发,但跟气象无关。

17)后来,火化,我捧着骨灰盒。骨灰里有一枚弹片,小手指甲盖那么小一片,它在父亲的身体里待了半个多世纪,已成了身体的组成部分,像拖拉机里一个小小的垫片,却起过作用。那么魁伟的身体就化为盒中的骨灰,像沙尘,那么轻那么轻。从遗物中,我发现一本五十年代初发给他的残疾军人证。

18)在农场里,像父亲这样的老兵,多了去了。突然,我想到,我参加工作以后,父亲的样子,像要对我说什么,可是,我总不给他创造机会。我还以为这就是我和父亲的习惯状态,唯有我有遗憾。

19)有一次,我遇上父亲老首长的儿子,我问:你父亲给你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吗?他摇头:老头子从来不讲过去的事。

20)我心里紧了一下。那些老兵,似乎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我已失去机会。骨灰盒,默默无声。父亲的身体,像拖拉机,熄火,永远熄火了。他去世,其实,是把故事也带走了——永远不讲出来也讲不出来的故事。

(取材自谢志强作品)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名堂:鲜为人知的内容B.凑热闹:加入进去以增添喜庆气氛
C.太平:平静无扰D.吃老本:只凭已有的资历、功劳过日子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到“我”对打仗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却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也从侧面说明父亲很少跟“我”谈及他过去的事情。
B.“我”跟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地交谈过,我们之间的状态总是“沉默”,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只知辛苦劳作,不善言辞,略显木讷的人。
C.结尾部分,“我”和“首长儿子”的对话使小说探讨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将一个人的遗憾扩展到一代人的遗憾,引人深思。
D.整篇小说没有紧凑连贯、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选取了二三个情境,就将“父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让读者掩卷难忘。

(3)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却又埋怨连长“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4)阅读全文,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多次将父亲比作拖拉机,分别说说它们有何意味。
②这个比喻贯穿文章的始终,总体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建设局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祥子。尤其会得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得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除了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作者还认为北平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B.北平的春天让人最感到可爱的是它与别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来也无信,去也无踪,如飞马般溜过。
C.“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这句话,暗指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点明了时代背景。
D.为描写北平四季的独特风景,作者选取的典型材料很多,如写北平春天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北平秋天的严肃、凄凉、沉静、明丽之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运用“总分总”式的写作结构,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进行描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B.全文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准确细腻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作者不过分运用华丽的辞藻去修饰,用字遣词十分贴切。
C.不矫情、不修饰,作者只是在明白晓畅的叙说中描绘了一幅幅北平四季的画卷,或温润,或清爽,或肃杂,栩栩如生。
D.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写作手法,叙议结合,结构完整,表达了对北平难以忘怀的深情。

(3)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表达效果。
(4)请从内容的角度比较本文与《故都的秋》的异同。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建设局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段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乐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技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     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        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臀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材,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不论是逆境(如遇到巉岩前阻;遇到暴风雨),还是顺境(如经过细细的平沙,遇到晚霞和新月),都要______的前进。(用本段词语回答)
2.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中最合适的词语是(     
A.茂密 荫遮B.茂盛 荫庇
C.茂密 荫庇D.茂盛 荫遮
3.第三自然段是以        作为描写顺序的。
4.在文中分别找出反问句、对偶句、排比句各一例。
(1)反问句
(2)对偶句
(3)排比句
5.第五自然段的作用是(     
A.使文章更严密更全面B.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C.使文章更通顺更流畅D.使文章更概括更精练
6.文章把生命比作江水和小树,展示了生命是一个___________的过程。
7.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统考模拟(十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奶奶是个哲学家

陈 果

①如果我正经八百地说奶奶是哲思深厚的大方之家,免不了有人会把大牙笑掉。我承认这一生里,奶奶的农民身份链条从来没有过一天的断裂。可是,人们也得承认一个农民的哲学范畴,有可能远远超出一亩三分地的边界。

1979年春天,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归来,她被家里人剥夺了劳动的权利。奶奶到底闲不住,她要忙的事不少,最顶要的是和周家幺爷爷一起烧香、念经。周家幺爷爷孤身一人,虽是一介女辈,但村中无论老少均以周家幺爷爷称呼她。和周家幺爷爷一样,奶奶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手一碰到书,那些字就像醒了一般,立马活跃起来。

为啥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周家念经呢?我不明白。

因为她没儿没女,孤苦伶仃。奶奶说。

⑤我真是有些后知后觉了——每次出门前,除了经书,奶奶总还会悄悄地带上一点别的东西,比如一把挂面,或者几棵白菜。

⑥她接下来的又一句话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人老了会眼花,但观音菩萨不会。

⑦那时少不更事,奶奶的话,我与其说并未在意,不如说并没听懂。直到今天,从时间的回音壁上,我才读懂奶奶话里的话:有人嘴上念的是一本经,心里念的是另一本经,就算你骗得过自己,总还有一双无迹可寻的眼睛会把真相看穿。而奶奶嘴上、心里念的是同一本经,不管别人怎么看,她都虔诚地念给自己听。

⑧奶奶就这样高格又低调地活着,不知疲惫。

⑨土地是叔叔姑姑们跳出农门后蜕下的。爸爸常年和他的小本生意一起在外漂着,东一块西一块的责任田,母亲不得不大包大揽。两个哥哥参军后,我成了母亲唯一可以指望的帮手。我甚至畏惧风调雨顺、大地丰收,不是我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因为一个少年在翻晒粮食的日复一日中,对于生活的热情,已经先于谷粒里的水分,被日头不停地蒸发。翻晒稻谷与清理稻叶,是烈日同我的合作,也是烈日与我的对垒。谷粒可以在我手下翻身,我的脸,却难逃被日头一次又一次煎炸得外焦里嫩的命运。晚上把稻谷请进屋躲雨,第二天早上再送出去吸食阳光。在十多岁的我的手上,一亩田至少有上万斤的重量。

但是奶奶是这长夜至暗处亮起的一豆灯影。我在晒谷的时候,奶奶常常将一碗绿豆汤递到我跟前然后接过我手上的谷耙,接过我的活。笑容在奶奶脸上缓缓升起、定格。慈祥的目光从我的眼眶洒进心间宛如明月,让我感受到了从炎炎夏日坚硬躯壳里剥离出来的一份清凉。

比绿豆汤更能补充能量的是奶奶盛在碗里的一句话:你不怕苦,苦就会怕你。

这句话在我后来的人生经验里并没有完全得到印证,所幸余生还长,我愿意借它的全部,作为奶奶的论据。

⑬奶奶不是佛,但我早已是她的信徒。

你们对我这样好,我死都值得了。”“你们对我这样好,我死太不值得了。这两句都是奶奶经常说的话。只有想起死亡的时候,奶奶的眼眶里才会涌起忧伤。奶奶说:我不怕死,我只是舍不得离开你们。

没有一条路没有尽头。公元20182271216分,奶奶用永远的沉默留下遗言。从此相对无语,从此天人永隔,我止不住失声痛哭。

(有删改)

1.如何理解“奶奶就这样高格又低调地活着”?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3.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我”对奶奶的感情。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红衣姐

李春雷

吃完早饭,她去缴纳社保金。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镇上的社保所,就在她居住的小巷口。小巷里挤满了一棵棵粗大的杧果树,蓊蓊郁郁的。小榄,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镇,以盛产菊花闻名,是珠三角的工商重镇,这里是一个财富的世界。但是她啊,却是一个经历坎坷的女人。

她生于一个偏远农村。后来,经人介绍,她嫁到了小榄镇上。缴纳社保金的人太多了,队伍排得长长的。她叹一口气,先回去吧,反正还有时间。婚后,她和丈夫挤在一间逼仄的小屋内,几年后,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丈夫也下岗了。生活,变得越发窘困起来。那些年的苦日子,真是羞于言说啊。后来,她和丈夫临街开起一个小吃店,经营最简单的饭菜。还买来一台电磨,加工大米,做米浆、米粉,或酿酒。5年前,因为旧城改造,小吃店关闭了。似乎是转眼间。两个儿子长大了,先后考上大学。每年的费用,要两万元。而家里的外债,还没有结清呢。每当孩子开学,那些日子都是她最尴尬的时光。丈夫老实、木讷,没有技术,只得去干点零活儿。而她呢,不得不去捡废品。她继续往回走着,拐进了小巷里。她常常在这儿拾废品。刚开始不好意思,慢慢地也就无所谓了。她也感谢这个小巷呢,这是她的领地啊,在这里,她每天能够捡到那么多的废品。

夏天太热了,汗流不止,可她,从未买过一瓶矿泉水,有时候,看看街边商铺里芳香四溢的小镇名吃——菊花肉,她也从不舍得掏钱买一盒。社区干部调查走访后,为她一家办理了低保,还为她安排了工作,在一家商场当清洁工,每月1400元。自己的工资,正好是大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丈夫的辛苦钱,又可以供养小儿子。她已经好多年没有如此开心了。现在是早晨930分,小巷里空空荡荡的。突然,一个黄衣男子驾驶摩托车飞驰而来,急火火的,似有天大事情发生。果然,的一声,男子口袋里掉下一沓钱。

红花花的,散落在地上……看着地上的钞票,她惊呆了。这些钱足足有上万元。老板,老板,丢钱了,丢钱了!她大声喊道。可是,黄衣男戴着头盔,根本听不见,风一样,跑远了。她的双脚,紧紧地踩住钞票,唯恐被风吹去。她瞪大眼,呆呆地站着,不敢弯腰,双手死死地按住身上装有自己社保金的口袋。她害怕混淆,说不清楚。唉,这个善良的女人啊!足足过了5分钟,黄衣男终于急火火地跑回来了。她还在那里站着,直挺挺的。她吼道:你带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小心?喊得我喉咙疼。”20多年来,在人前,她总是自卑,畏畏缩缩的。而现在,那么理直气壮、堂堂正正。这在她的人生中,绝对是第一次。黄衣男涨红了脸,蹲下去,低着头,匆匆忙忙地捡钱。你的钱一张也没有丢!你慢慢捡吧。她再次大声说,那么笃定。说完,她就转过身去,走了,走进了小巷深处。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压根儿,也算不上什么新闻。只是,事件现场的远处,正好有一个看风景的人,他感觉好奇,便掏出手机。顺手定格了这一瞬间,这一举手之拍,打破了小镇的平静。这位不知名的旁观者,虽是有心人,却不够专业。他只是拍了两个背形:一个穿红上衣的女人,双脚踩住钞票,等待失主到来的背影;还有一个她悄然走开的背影。

微博发表之后,开始,只有几个人,最多几十个人关注。谁也没有想到,很快,就产生了蝴蝶效应。于是,小镇上的数十万根手指,不约而同地按动着同一个程序……在这样一个快速创造财富的南方小镇上,发生了这样一件温馨小事,真情!暖人!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一群人,感染另一群人。这股热流,一夜之间,蔓延了小镇,成为人们当天晚餐热议的话题。第二天早晨,这则消息,赫然登上了本地报纸。于是,小镇上的20多万人振奋不已,纷纷感叹,想要把这个红衣姐找出来。然而,我们的主人公,根本无意识。她只收旧报纸,不看新报纸,更不关注新闻。当天下午,镇政府和当地多家媒体一起组织数十个人,开始在监控显示红衣姐消失的地带进行地毯式搜寻。

他们把所有晒红色衣服的家庭都问遍了,把所有的门板都敲响了……傍晚时分,仍然没有踪迹。太阳消失到地平线以下去了。大家有些失望了。她家的小楼临近河边,屋门紧闭着。一位阿婆前来磨粉,敲门,无声,便大喊:阿娣,阿娣,磨粉呢。”“好呢。门开了。她,探出头来。这时,在河边一筹莫展的记者发现了她,急忙跑上前:阿姐,你认识这个人吗?说着,打开报纸。她一看,惊呆,你找她干吗?记者敏锐地捕捉到她脸上的细微变化,阿姐,这是你吗?我们是记者。她吓得脸色煞白:出了什么事?记者已经认出她,上前一把抓住,唯恐她跑掉似的,终于找到你了!她更害怕了,浑身颤抖,惊骇万分:是不是钱少了?我没有拿,连腰也没有弯一下!阿姐,不是的,不是的,你误会了!……一会儿后,她开心地笑了,笑成了一朵花——菊花。那,是小镇的图腾!当晚,大儿子打来电话:红衣姐,你真棒!而小儿子,则戏谑地与她谈判:以后称呼要变一变,不叫妈,改称红衣姐,哈哈。半夜时分,丈夫也回来了。他把买来的一盒菊花肉,双手捧给红衣姐。她一时无语,脸色羞红。自己的丈夫啊,还是那个憨人,但是蛮可爱的,那是她的最爱。

这是她喜欢的生活——踏踏实实的生活!是啊,生活正在变得好起来。自己的工资已经涨到了2000元;儿子的对象也确定了,这件红上衣,正是女孩儿前几天主动送她的。小巷里的杧果树,在悄悄结子儿。小小的青胎,像一个个感叹号,像一枚枚宝葫芦,更像一颗颗普普通通却又朴朴实实的心……是的,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做一株小草也好啊,只要心是绿的。只要拥有一颗爱心,自己,就是富有的!……我们的主人公,名叫冯欢娣。这个故事呢,发生在2014617日。

(选自2015415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阅读选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寻找‘红衣姐’”。
2.选文中多处出现前后照应的语句,请找出一例。
3.请品味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5.选文中,“红衣姐”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淄博市技师学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