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见李庄

沈念

到达李庄的当夜,睡着了,又突然醒来。在大自然的声音中醒来。房子临江,是三层小楼建成的民宿。水流搬动着李庄的夜晚。水流制造的声音里,掺杂着虫鸣、鸟语、风声,间或蹦出几声青石板街面上的嗒嗒脚步和夜归人的嘤嘤私语,像是一支没了指挥的乐队,由着性情奏着李庄的小夜曲。演奏者的下酒菜不是当地特产白肉、白糕,而是明月、江风和往事。

朦胧中有光。漫天飞卷的光芒,时隐时现,为声音叩打着节拍。这些声音并没有让李庄变得喧闹,这些光也没有让李庄变得炫目,它们都是李庄寂静深沉的组成。

光是哪里来的?江面上有航标灯,曳曳微微地闪烁着,拖出一道道长影。水流到光的身旁,明显有了旋涡,有了湍流,像沙地上一个淘气的孩子画着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圆环。江对岸有丛林掩映的房屋,屋里亮着一浮一沉的白光。偶有路过的货轮,船头有盏摇摆的灯,尾部发出低低的轰鸣,突突突地往斜里开去。这条行驶的斜线,也被那幢三层高的八角楼阁檐边的彩光照亮。

来得凑巧,次日正好撞上梁思成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抗战时期,梁思成带着妻儿就住在李庄上坝村的张家大院。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这位建筑宗师藏进了李庄的寂静之中。它的寂静是天生的,长江在侧,逝者如斯夫,它的历史也有1400多年了,谁还有理由静不下来呢?梁思成定是深深喜欢李庄的,读过《中国建筑史》的人都会生发一种感觉,他的访古和研究、呈现和留存,有如江水远途跋涉、上升汇聚,有着与时间水乳交融的精神气息。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从细节处生长出来的精神自信,发出被风托起的羽毛般的光焰。

李庄有太多的细节,注定要成为时间的陈酿。走在这里,你的眼睛与耳朵必然要与之相遇。避不开的那段高光时期,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辗转迁徙的十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李庄,在李庄享受了一段寂静的时光。东岳庙是同济大学工学院,张家洞是中央博物院,祖师殿是同济大学医学院……我在这些庙宇、祠堂改建的旧址内,数念着那些名字: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在李庄,只是生命中短暂的停留,他们的名字却永久地烙刻在这片土地之上。要知道,当年来一趟李庄不容易,重庆坐船,

上水三天,下水两天,走陆路坐敞篷车,从昆明过来要费时两个星期,然而来李庄求学、研究的文人学者、师生曾多达一万余人。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

坐落在李庄的这些旧址也都是发光体。有威严耸立的高墙,有不起眼的窄门小院,细察之下,都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川南的民居、庙宇、殿堂,布局其间的石刻木雕活灵活现,有画龙点睛之美。可惜时间和维修的原因,李庄的九宫十八庙未能走全,这也给了我下次再来的理由。张家调厅房有五十扇窗门,上面有一百只楠木精雕而成的仙鹤,这些窗门仿佛是一面面镜子,照见从江上飞过的白鹤。

穿街过巷,墙瓦斑驳,光影流动,有种错觉,擦肩而过的正是旧日时光里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学者。一转身,他们就钻进某个宅院的屋里,埋首做着研究,间或抬头香天色暗下来,也看月光的清晖洒满院落枝头。六年的光阴,在被称为抗战文化中心的李庄,他们互相涵养,也互相成全。这一群人,是循光而至的人,也是散发光芒的人。我忽然间明白,时间在他们身上刻下李庄的记忆,李庄也从他们身上拾起焰火形状的光芒。

李庄让人产生好感的地方,既是这段珍贵的历史,也是在街巷随处遇见的日常生活。临街店面都是手艺人开的,经营着三白二黄一花的本地特色,极少见舶来的大路货。卖白肉的师傅刀工极好,大片肉切得仅一二毫米的厚度,吃法讲究,筷子一圈圈缠绕蘸上酱料,肥而不腻。白糕甜香糯软入口即化,有李庄五粮液美称的白酒香浓顺喉,黄粑色泽金黄齿间生香,就地取材的黄辣丁入汤味道鲜美,花生用中药香料浸泡之后口感香脆……特色之所在,都是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从不偷工减料。街头巷尾的李庄人,来自异乡的学者名人,在各自的创造中也享用着生活的日常。人的膳食起居混淆了人的差异,生活给了不同的人同样的光芒。

定定地看着江,不时有光浮上水面。那些时光里的人们走了,又没有走。他们和李庄各自持守着大地的秩序,隔空对话。作家阿来说,那个特殊的时代,李庄保留了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沉积多年,今天到了唤醒李庄,唤醒李庄故事和文化精神的最好时代。虽是两日,却喜欢上了李庄的真实。李庄一千多年的历史,也许不曾变,像忘记生长的树。带着最真实的尘埃和亮光。我愿意一个人坐在江边,不动声色地看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那些从大自然和记忆中的觅获,如一滴草尖上的朝露,照见山水,照见天空,让人瞬间丰富、阔大——因为有光。

在这里,李庄的光芒照见人,也是人的光芒照见李庄。

(有删减)

1.如何理解画线句子“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中“光”的含义?
2.画线句子“李庄的光芒照见人,也是人的光芒照见李庄”是什么意思?
3.“李庄的真实”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李庄天生的寂静能使人内心宁静,这是文人学者们能够在此潜心工作的重要原因。
B.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他的《中国建筑史》的内容表现了抗日战争的时代主题。
C.抗战时期,一批大学迁至李庄开展科研、教学活动,这是李庄变得有名的重要原因。
D.本文以李庄的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和未来图景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
E.标题中的“照见”是本文的“文眼”,点明题旨,引出下文,贯穿全篇,升华主题。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荡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惠宰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文章标题“废墟的召唤”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阅读文本,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通过作者与年轻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年轻人做什么?
(2)文中两次说到年轻人“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如何理解这句话?
3.文中画线句中,作者运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4.前文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疾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试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

⑤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⑥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1.以上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一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一篇或一部)
2.给选文中加点字注音。
(1)(              ) (2)洗(              ) (3)(              )
3.揣摩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
(1)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2)“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4.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5.选文①②③段叙述了母亲生前的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如何理解选文划线句子中“悲伤也成享受”?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3-2024学年中等职业学校高三年级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20世纪40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①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面。西北无边无场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⑪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⑫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拔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⑭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⑮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选自《散文》20196月版,有删改)

【注】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2.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作者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情。
4.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5.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⑭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6.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B.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C.第⑬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D.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E.对第⑮段,可以理解为在任何地方,只要种上了白杨树就不会有空旷之感。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普通高校对口招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根据课文,请在“(     )”中填上恰当的内容。
2.依次填入文章“      ”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照                       B.泻                        
C.照                       D.泻                        
3.对文中的“酣眠”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痛快甜美地睡大觉B.比喻月光不能朗照
C.比喻月光朗照D.酣畅的睡眠
4.与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以下各项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描绘了一幅苍茫空灵的荷塘月色图。
B.文中既有眼前实在的事物,又有想象中虚幻的景象。
C.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成了作者某种情绪的活的载体,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一句以“小睡”比喻朗照的满月夜。
2024-06-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结合这句话简单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何好处?
2.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最后一段中,“移动”和“梯田”分别代表或象征着什么?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
D.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2024-06-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漫步在西安的城墙上

在曼妙的白云之上,飞机追逐着落山的夕阳一路向西,在飘逸的云朵之下,也许早已掠过了天险潼关与雄伟的太行山脉。抵达了关中平原的上空后,与夜色一同降临在那个熙攘而灯火辉煌的古城——西安。车窗外是在夜色里游走的古老建筑的脊影与熙熙攘攘的灯火,流动着一幅幅现代文明与历史的遗迹缠绵交织的场景。骤然间穿过一道高大厚重的城门洞,我们便下榻在古城内的宾馆中了。那朴素厚重、高大巍峨的城门楼应是西安的城墙吧。因了那暗夜的深沉,很容易让人对历史的遗迹生出神秘与好奇的遐想,这便是我与那古老城墙的第一次谋面。

稍稍的休整后,我们走进夜市如昼、人流如潮的小吃街。吃一碗羊肉泡馍吧,品尝一下那古老的大西北的味道。肉醇香、馍筋道,汤汁地道,美食比文化有更加鲜明的地域特色;美食的味道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的品味,它的历史应该比西安的城墙还要厚重与绵长吧。这时刻,许是摆脱了生活与工作的束缚,心情便格外地轻松起来。推杯换盏的饮宴之乐后,拖着醉醺醺的步子回到下榻的宾馆里,倒头便睡进了历史的深处——且消受着这古都的夜的初感觉吧。

古老的城堡离不开环流的大河,久远的古寺应该依偎着沧桑的老树,静静地坐落在树的阴翳里。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本就配得上这厚重的城墙,这会让西安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底气十足。

深秋的早晨,天蒙蒙亮,我早早地起了床,慢慢地向着城门的方向跑过去。没有别的花儿扰乱这个城市的色调,一排排国槐树还没有到落叶的时节,浓重的绿色铺陈在黑灰的城墙下,色调是那么的和谐,让人感觉朴素而庄重。高大古老的城墙下,鸟儿们在枝头鸣叫,晨练的人群迈动着悠闲的步伐,一幅让人感到快乐祥和的图画。跑了好一段时间,那厚重巍峨的城墙仍然望不到尽头,这样更好,让我们的梦想永不停下飞翔的羽翼,让人类的探索增加厚重的底蕴。我在深秋的晨光中,体味了西安的古城墙雄伟宽广的气势。

白日里,走过了华清古池、观看了秦俑战阵,瞻仰了雄浑的乾陵与昭陵六骏。在中国在最大的封土堆下,以缜密的封杀留下的秘密,已让后人们猜测与想象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在向晚的悠闲里,我们一行人爬上了古老的城墙,正像是赴一场千年后的约会。夕阳正从这座城市的上空投下一片璀璨的金光。偶尔听见当地的导游对游客讲,今天的西安城墙是明朝以来的遗迹。如今,漫步在西安的城墙上依然让人生出一丝慨叹与震撼,仍然昭示着它在历史中的雄浑气势。

宽阔深邃的护城河环绕着城墙,黑幽幽的水让人感到深不见底。可以想见,在冷兵器交战的时代,单是这壕沟便是难以超越的天堑。高大厚重的城墙,隐秘的瓮城暗藏着死亡的陷阱。高高在上的城楼,古朴端正,铸就了领兵将军居高临下的气魄。城墙顶上九马奔行的宽阔,可以让守城者纵横驰援。漫步在西安的古城墙上,终于明白: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是我看过西安的城墙后第一次深刻的感觉。

现在的城墙早已不是玄武门政变时的城门宫阙了,以政变开始,以懦弱和腐朽结束,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葬送了一个伟大的王朝,那闻名世界的华丽宫阙在战火中,被满城的黄金甲士破败成断石残垣。

如今的西安城墙也不是三国时期,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抵御西蜀进攻时的长安城墙;更不是萧何为大汉天子修建汉家宫阙,威加海内的城墙。李世民开创的大唐盛世没能一统万年,雄伟的潼关没有阻挡住安史叛乱的铁骑。秦始皇建立的封建王朝没能流传万世,绵延百里的阿房宫苑也已毁灭在西楚霸王的战火中,仅仅留下了那一点点历史的考古遗迹,让两千多年后的人们猜想着那一个王朝的奢华与辉煌。

北京的城墙内,它的主人不能变法图强,接受和融合西方工业科技的文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壁垒,那座雄伟高大的城墙在屈辱中苦苦挣扎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巍峨厚重的城门没有挡住强盗的贪婪,致使无数的中华瑰宝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我曾听著名作家高洪雷老师统计过准确的数字,数以几十万计的珍贵文物被掠致海外)。——铸就了炎黄子孙永远的伤痛。

有一脉更古老的城墙,西起大漠,东濒大海,它曾经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在民族文化的大融和下,雄伟的城墙也没有抵挡住朝代的更替和入侵者的铁蹄。睿智的康熙皇帝在入主中原后成为第一个不再修筑长城的封建王朝,他的心里应该和明镜一样清晰:高大雄伟,气势恢弘的长城照样抵挡不了多尔衮的三万铁骑;再高大雄伟的城墙也抵不过众志成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刚刚走过了70年的岁月,雄伟的宛平城墙一样没有阻挡住日寇的铁蹄,卢沟桥畔洒下了多少勇士的鲜血。唯有万众一心,才能众志成城。

站立在西安的城墙上,抚摸着那一块块浸润着历史的墙砖,我们在超越书本、超越历史之后幡然醒悟:任何坚固的城墙都容易在腐朽软弱时候从内部溃破;一个民族的强大最终是取决于心灵的强悍,城墙不是最坚强的防御,更不是最安全的壁垒;最坚固的堡垒是炎黄子孙团结一致的民族自信心,是伟大的中国梦。

漫步在西安的城墙上,铭刻进脑海的印痕更加清晰:城墙不是最坚固的堡垒,众志成城才能固若金汤。

1.在作者眼中,西安城墙有哪些特点?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文章从西安城墙写起,又提到哪些城墙?这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最坚固的堡垒是什么?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

①我的汉语学生杰克是医科大学中医专业的H国留学生。

②素闻H国人是苛刻挑剔的,择师条件也十分离奇:首先人要漂亮,然后才是中文要好。

③初次见面,简单的介绍后,杰克勉强地点了点头。就不再讲话。我知道,除了他本身固有的高傲外(这是这所公寓里所有留学生的通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远没有达到他所谓的漂亮标准。说真的,我确实跟美丽无缘,父母给了我一张再平凡不过的脸。但我没有妄自菲薄,我并不认为美丽可以代表一切。我知道,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和荆棘不是美丽可以跨过的。记得《简·爱》中有一段话: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时,我们是平等的。”我能蔑视但不能无视杰克的高傲。我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做得最好,让他的高傲见鬼去吧!

4月的一天。雨哗哗地下了一整天。街上的水很多。路面低洼处水可没过脚面。舍友们都仰倒在床上,高唱着下雨天,睡觉天。在那样一个滂沱大雨的鬼天气里,谁愿意一脚泥、一身水地出门呢?眼看快6点,又该去上课了。舍友们都说雨那么大。路又难走,别去了,一次特殊情况。杰克应该能够理解。我笑着摇摇头,撑开伞,出了门。

⑤街上风裹着雨,手中的伞握不稳。身上湿了大半。路比想象中要难走得多。红旗大街正在扩建,路边的土被冲得到处都是,一踩一脚泥。裤脚上已溅了不少泥点子。红旗大街与新石南路的交叉处,已不见路,只有一片汪洋的水。鞋子里外都湿了。走起路来,噗哧噗哧地响,一阵冷风吹来。我直打寒颤。

⑥到了杰克的房间门口,脱下鞋子抬起脚,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淌。我飞快地脱下袜子,拧了拧水,又飞快地穿上。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这一切,然后敲门。

⑦开门的一刹那……我笑了笑。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格外漫长。半湿的衣服贴在身上,粘粘的、潮潮的。感觉就像掉进沼泽中一样。尽管如此。我脸上始终保持着平和自然的微笑。我知道我不需要无谓的同情。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击溃杰克的高傲和他对中国人的偏见。

⑧打那以后,杰克表现得不再那么难以接近。他的高傲像一只鸡蛋被我击开了狭小的裂缝。

⑨杰克的中文进步很慢,尤其是在念绕口令时,他发音含糊不清,听上去像酣睡的小猫打呼噜。杰克的高傲随着他的一次次失败而一点点减弱。我无意也无暇嘲笑他。相反。我一直鼓励他不要气馁,不要懈怠。每次。我在讲课时,总穿插一些文字游戏和课外知识,诸如名胜古迹、文化典籍、风味特产、天文历法等。课前我不断充实自己,课上我俨如一位真正的老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我的只有一个学生的课堂充实而富有趣味。终于有一天,杰克竖起大拇指说:老师棒!中国棒!语气中有着不可置疑的肯定。

⑩我笑了。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

杰克,给你这个。一次课后休息,我伸手递给杰克一个外表光滑的苹果。凭我的经验,这个苹果肯定少汁、青涩,极为难吃。而我啃起了那个不太光滑的苹果。果真如此。老师,为什么你给我的这个这么难吃?他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我说。我晃了晃手中带有疤痕的苹果说:你不是喜欢外在漂亮的吗?那个苹果可是这一堆中最好看的!说完,我和杰克相视一笑。谢谢,他友好地向我伸出手,你教给了我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至此,他的高傲被我彻底击碎。

⑫初为人师,我深深地品味了其中的苦与乐。我知道我贫穷、低微、不美,但我拥有坚毅,拥有真诚。它们会伴我跨过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让我得到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

1.文中的“我”“拥有坚毅”“拥有真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我”的“坚毅”“真诚”分别表现在哪里?
2.选文第⑥段中对“我”的一系列行动描写,写出了“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这一切”,表现出“我”什么样的心理?第⑦段中的哪个句子也体现出“我”的这种心理?
3.根据上下文内容,请你合理想象并补写出第⑦段杰克在“开门的一刹那”时的情形。(60左右)
4.第⑩段中,“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是因为什么?
5.第⑪段中杰克说:“你教给了我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个道理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下面的文章是鲁迅的《雪》,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资料来源:鲁迅:《雪》,《鲁迅全集   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江南的雪。
B.文中“青春的消息”是指春天即将到来。
C.描写“雪罗汉”的形象时,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在作者笔下,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有明显差异。
2.请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是一篇散文诗,请你谈谈对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
4.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相关文艺作品或发挥想象力,描述出你心中最美的雪景,200字左右。
2024-06-10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微写作 黄河口秋景 篮球场上 神奇的月全食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口秋景

又是金秋,家乡黄河口翻开了最浓墨重彩、慷慨激昂的篇章。

红红的碱蓬草,洁白的芦苇花,黝黑的土地,浑黄的河水……依次展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有人打翻了调色板,黄河口铺展成缤纷灵动的油画,浓郁、奔放。

仰视,天高云阔;俯瞰,秋草连绵;近观,鹤雀群集;远眺,河海无边……千百种姿态,千百种风情,相互交织融合。秋日的黄河口,谱写出一年中最为华美的乐章,层次那么丰富,情感如此多样,典雅、雄浑。

在这里,人、土地、河流相互守望,相互解读,相互依存,遵守着一种默契,生动而辉煌。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一种美,不是水月镜花,没有轻佻肤浅,只有一种读不透的深奥,一个难以重现的壮美瞬间。

瞬间就是永恒。

篮球场上

球又重新发了出来,少年飞步上前,纵身一跃,双手稳稳将球接住,随后旋风般转身飞速运球,对手立刻闪电般堵截过来。少年压低身子,双手交替快速运球,侧身灵活地晃过面前的对手。他一个急停,佯装投篮,暗中瞥了一眼队友,手腕顺势一转,将球精准传出,随即快速穿插,与队友来了一个完美配合,球又回到他手中。他两脚蹬地,伸腰展腹,抬肘上伸前臂,手腕前屈,迅速将球投向篮筐。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打在了篮筐上,哐、哐弹了两下,进了!全场掌声雷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黄河口秋景》描写了作者家乡的秋日盛景。
B.《篮球场上》一文中,主人公的精彩进球是由他一人完成的。
C.月全食结束之后,月亮又恢复了它起初的模样。
D.当阴影将月亮全部遮盖住后,月亮会渐渐散发出暗红色的光泽。
2.《黄河口秋景》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3.请结合《篮球场上》,谈谈描写动态场景的方法。
4.学习课文中描述事物的方法,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某一现象,描述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不超过200字。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职业模板)学习辅导训练微写作 黄河口秋景 篮球场上 神奇的月全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