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壶碎

李敬泽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房间里四面都是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忽然,哗啷啷一声脆响,正所谓银瓶乍裂水浆迸,某先生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因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眼,只见主人微笑: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

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看书。

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如此而已。

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教授已是正的,啸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也是一时无聊,信马由缰往下看,看着看着,教授坐不住了。

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

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老教授正随着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多少年后,老爷子归天,众弟子发一声喊,一拥而上,把老爷子抬成了文化泰斗,回忆文章连篇累牍,老爷子被描得白衣胜雪,活活就是最后一位民国大师。其实,老爷子的大学只在民国上了一年,剩下的全在新中国。退休后一屋子书留给了小儿子,住到美国去,主要爱好就是推个小车在社区里转悠,把邻居扔出来的沙发电视什么的搬回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是藏于车库,渐渐竟登堂入室。大儿子力陈中美文化之差异,苦求老爹入乡随俗,由着美国人败家去,老爷子只作没听见。

话说那日,小儿子半年多不来电话,夜半三更冷不丁一下,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爹娘问茶壶。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到底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

那是文革期间,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一把壶。

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紧紧地攥住了。是!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然后,就到了今天,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竞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注视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却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浮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持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了一笔钱。几十万吧。还算是钱。在空荡荡的书房里看看那堆钱,他忽然想起,那些书其实还远远不抵那把壶。

骗子!

他喃喃骂了一句。

……

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葛韬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制壶。

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

心里一动,扭头看葛韬:

这。是顾先生?

是啊。

哦,这就是顾景舟。

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竞无话可说了。

(选自《文汇报》)

1.结合小说内容,概括教授在“壶碎”之后的心理变化。
2.“壶”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你如何理解“那把碎了的壶持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这句话?
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了制壶名家顾景舟,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5.作者对教授持何种态度?这篇小说带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全文看,小说有两套叙事结构:一是关于一把宜兴紫砂壶的故事,一是围绕“壶”展开的教授命运的故事。
B.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但其主要艺术特色还是注重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
C.小说开头和结尾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切身体会作者情感倾向。
D.尽管教授、某先生、教授的父亲以及制壶大师顾景舟在文中是相互独立的,却共同向我们展示了时代的某些特征和人性中幽暗真实的一面。
E.小说看似写“壶碎”引发教授人生“漫长无底的坍塌”,实则写出了时代变迁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枣

梁衡

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它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我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欣喜: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固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它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枣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

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本文有删改)

1.作者对待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结合文章简要概况沙枣的功能和特点。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作者最后说“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谈谈你的理解。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段考二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与感动

罗伟章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中学,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战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 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

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

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

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之下一背着,体现着晚辈对老人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辞不就职,是一辈子的孩子。

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 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 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

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

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

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感动了晋武帝,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标题“陈情”一词,既指李密的《陈情表》,也指作者情感的真诚表达。
B.“我”最初只感受到《陈情表》的语言美,后来才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C.李密44岁时,依然不肯出去做官,因此作者认为“李密始终是个孩子”。
D.作者游历彭山后,对李密的“陈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更加推崇。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甲骨文“孝”字的构形,生动地表现了李密对祖母的“孝”。
B.“欢喜心如风拂柳”比喻形象贴切,突出了作者来到彭山的兴奋与自得。
C.彭山人表现出的“祥和”“充实”从侧面反映了李密的伦理观对家乡的影响。
D.文章把传说中的彭祖与真实的李密对比,强调了李密才是彭山最大的传奇。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这句话的理解。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徽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兄弟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牢记这件事。于是,我们家照祖父的意思,每次修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
______→放贼→送鱼→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3.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贼人的心理变化。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5.家徽是家风的体现,祖父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孙。结合全文,分条概括祖父的家风,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家的家风。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春季高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细读选文⑰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春季高考第四次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事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买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材料二: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节选自汪曾祺《胡同文化》)

1.“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事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买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对作者引用这段对话的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这段对话来佐证前文自己所讲的胡同文化的内容。
B.通过这段对话表明北京人对待世事的心态。
C.证实胡同文化的精义。
D.说明北京人奢求不高,只要有棒子面吃就满足了。
2.“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精彩之处是(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
B.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
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3.对“北京人,真有你的”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4.材料一中引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用意是什么?
5.材料二中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怎么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6.材料二“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着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职业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还记得第一次问老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情景,当时我认识的字还不是很多。那天早晨,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刚刚开放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高兴地想吻我的额头,可那时除了母亲外,我不习惯其他的任何人吻我。于是,莎莉文小姐就轻轻把我搂在怀里,在我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不解地问。

她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告诉我:爱在这里。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心脏的跳动,可是对她的话我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那些具体的、能触摸到的东西外,对于抽象的东西我还无法理解。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又是拼写又是打手势: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回答。

我感受到了温暖和煦的阳光正在照耀着我们,又想了想。

这是不是爱?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太阳更美好的东西了,它赐予人类温暖和光明,滋养着美丽的花草树木使其茁壮成长。可是莎莉文小姐仍然连连摇头,我既迷惑又失望,真是奇怪,老师竟然没有办法让我明白爱的含义,爱究竟是什么呢?

大约过了一两天,我坐在那里用细线串珠子玩,珠子大小不一,我摸索着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次序把它们串起来,可总是出错,莎莉文老师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明显串错了,于是,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我到底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按次序串好呢。正在这时,莎莉文小姐用手轻轻地摸摸我的额头,然后拉过我的手,在上面用力地拼写出了这个单词。

刹那间,我如醍醐灌顶,突然明白了指的就是我用头脑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坐了很久,不是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用刚刚意识到的思维方法来寻求的含义。那天,太阳一直躲到云层的后面,间或有阵阵细雨,可是顷刻间,太阳喷薄而出,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问老师:爱是太阳吗?

爱有点像太阳出来之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也许她意识到我仍然无法理解,便用更浅显直白的话继续解释说:你虽然无法摸到云彩,可是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整天酷热日晒后,花草树木和干旱的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润是多么幸福的事啊。爱也是这样,虽然你不能触摸到,但是你能感受到爱带来的甜蜜和快乐,在爱的包围下,你才能快乐地成长,才会觉得幸福。

刹那间,我似乎有所领悟她说的话,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无数线条像雨丝一样穿梭连结在我和别人的心灵之间。

(节选自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太阳更美好的东西了,它赐予人类温暖和光明,滋养着美丽的花草树木使其茁壮成长
②于是,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我到底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按次序串好呢。
2.简析文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归纳文段的大意。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段考一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二)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1.赏析选文(一)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比较选段(一)(二),准确描述祥林嫂的容貌变化,试着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祥林嫂这种变化的。
3.选段(二)说“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说明了祥林嫂怎样的品格?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她变成“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职业中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③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④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⑤树旁乱草中窸窣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⑦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⑨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                  嗫嚅:
②树旁乱草中窸窣有声,原来有人作画。 窸窣:
2.选文第四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
4.作者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作者说“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认识?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职业中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三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     )些碎银子,把花枪(     )了酒葫芦,将火炭(     )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     )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1.上面文段括号内依次填入正确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取               B.拿               
C.拿               D.取               
2.这段里几次写到风雪,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写风雪为后文草厅倒塌,林冲只得去住古庙的情节做铺垫。
B.因风雪而寒冷而沽酒,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C.风雪的描写激发了英雄的壮志豪情,林冲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叛道路。
D.古人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风大雪正为坏人作恶陷害林冲提供了客观条件。
3.下列对林冲打算修草屋的想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冲确实想在草屋过冬,因为他想逃避敌人的迫害。
B.表明林冲虽屡遭磨难,但此时并无反心,一心只想安定下来,以待出头之日。
C.表现了林冲对敌人高度的警惕性,修草屋是为了将草屋作为防范的工具。
D.林冲认为看管草料场的差事不错,所以产生了长期住下去的念头。
4.上面文段表现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职业中专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