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0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文本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乡土中国》是学术著作,强调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由14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组成,综合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B.《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介绍了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艺程序,其中详写了掐丝、点蓝、镀金等工序。
C.《长征胜利万岁》回顾历史,记录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赞颂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坚强、乐观、坚定的精神品质。
D.《祝福》这篇小说最后一段环境描写写出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试题(5)(高教2023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2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的象征意义是(     
A.历史上的祖国艰难地负重缓行
B.历史上的祖国的美好希望一再落空
C.新时期祖国像旭日喷薄而起
D.新时期年轻人献身祖国的热忱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年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语文试题(模拟卷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段选文出自《红楼梦》,通过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展现了她的外貌、服饰和性格特征。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浓墨重彩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美丽、精明、泼辣且善于交际的女性形象。王熙凤的言行举止既显示出她的热情和机智,也暗示了她的心机和权谋。通过她与黛玉的互动,进一步揭示了贾府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礼仪规范,丰富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群像。

3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     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            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根据课文内容,选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是(            
A.悲       拭泪                   B.拭泪                  
C.笑       拭泪            D.喜        拭泪                 
2.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凤姐的出场?这样写有何好处?
3.作者运用浓墨重彩的方法工笔描写凤姐的穿着,揭示了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4.文中画线的句子集中体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和语言技巧,有人说此语一举而“四得”,试对“四得”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玄奘和法显两位中国古代佛教旅行家的壮举,展现了他们为追求信仰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持和贡献,特别是他们在佛教文化传播和历史记载方面的卓越成就。文章不仅表达了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还强调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突显了中国人对佛教史和印度历史的独特贡献。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玄奘和法显

余秋雨

塔克西拉有一处古迹的名称很怪,叫国际佛学院,很像现代的宗教教育机构,其实是指乔里央(Jaulian)的讲经堂遗址。由于历史上这个讲经堂等级很高,又有各国僧人荟萃,说国际佛学院倒是并不过分的。

它在山上,须爬坡才能抵达。一开始我并不太在意,觉得在这佛教文化的早期重心,自然会有很多讲经堂的遗址。但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似乎另眼相看,一个上了年纪的棕脸白褂男子,用他那种不甚清楚的大舌头英语反复地给我们说着一句话,最后终于明白,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他还说,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这我是相信的,一切佛教旅行家跋涉千万里,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一路上少不了讲经活动。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

玄奘抵达犍陀罗大约是公元六三年或稍迟,他是穿越什么样的艰难才到达这里的,我们在《大唐西域记》里已经读到过。他在大戈壁沙漠上九死一生的经历且不必说,从大戈壁到达犍陀罗,至少还要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再翻越帕米尔高原,以及目前在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这些山脉即便在今天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看来也是难于逾越的世界级天险,居然都让这位佛教旅行家全部踩到了脚下。

这里是他长长喘了一口气的休整处,这里是他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

因此,我在讲经堂的上上下下反复行走的时候,满脑满眼都是他的形象。我猜度着他当年的脚步和目光,很快就断定,他一定首先想到了法显。法显比玄奘早二百多年已经到达过这里,这位前代僧人的壮举,一直是玄奘万里西行的动力。法显抵达犍陀罗国是公元四〇二年,这从他的《佛国记》中可推算出来。

法显先是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然后也是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这里的。他比玄奘更让人惊讶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三十岁,而法显已经六十七岁!法显出现在犍陀罗国时是六十八岁,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之后这位古稀老人还要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再走海路到印度尼西亚北上回国,那时已经七十九岁。从八十岁开始,他开始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并写作旅行记《佛国记》,直至八十六岁去世。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

站在塔克西拉的犍陀罗遗址中,我真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骄傲。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们虽然是佛教徒,但他们也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使他们养成了文字记述的优良习惯,为历史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结果,连外国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中国人的这些著作,一部佛教史简直难于梳理。甚至连印度的普通历史,也要借助这些旅行记来填补和修订。

记得我和同行的朋友坐在塞卡普遗址的讲台前聊天时,他曾奇怪,为什么这些融会多种文明的浮雕中没有中华文明的信息?我说,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太高,海路又太远,中华文明在公元前与这一带的关系确实还没有认真建立,但你可知道这些遗址是靠什么发现的?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的《佛国记》。中国人的来到虽然晚了一点,但用准确的文字记载填补了这里的历史、指点了这里的蕴藏、复活了这里的遗迹,这说明,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

(有删改)

1.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荟萃: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这里形容令人尊敬的各国僧人。
B.跋涉:意思是跋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这里有对佛教旅行家的赞叹。
C.九死一生: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用夸张的方式概括了玄奘西行的艰险。
D.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高度评价了法显的壮举。
2.为什么作者说在这些佛国文明里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不是其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人来得晚了点。B.中国人用准确的文字填补了这里的历史。
C.中国人指点了这里的蕴藏。D.中国人复活了这里的遗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另眼相看”,是因为我们是玄奘大师的同乡。
B.我相信工作人员的话,玄奘不仅在塔克西拉停留过,还在讲经堂讲过经。
C.玄奘将犍陀罗作为自己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是因为法显也曾抵达犍陀罗国。
D.作者认为法显比玄奘更令人惊讶,是因为他敢于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
4.作者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感到骄傲和敬佩的理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旅行家玄奘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将大唐的荣光传播到世界。
B.法显和玄奘具有为追求信仰而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C.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为世界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他们用准确的文字记载使得佛教史易于梳理,印度普通历史得以填补和修订。
D.法显的壮举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茅盾散文《风景谈》末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号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为这两节文字拟个标题:________
(5)“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现代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6 . 对诗歌《青纱帐——甘蔗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将青纱帐和甘蔗林连在一起,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B.这首诗歌,体现了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的内在联系,歌颂了继往开来、代代相传的革命传统。
C.这首诗歌抒发了对老一代永葆青春,新一代健康成长,新老两代并肩战斗、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欣慰之情。
D.这首诗歌在构思上运用了象征手法,诗句一韵到底,并采用了大量的对偶和排比句式。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语文试题(8)(高教2023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7 . 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抒情)
B.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分上下,半斤八两。(说明)
C.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记叙)
D.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描写)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语文试题(8)(高教2023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和愚昧迷信对人性的压迫。小说以“祝福”为题,反讽了鲁镇祭祀习俗的虚伪。鲁迅善用白描手法,刻画出祥林嫂从坚强到麻木的变化,尤其是她对“魂灵”的疑问,反映了她内心的绝望与挣扎。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社会对弱者的冷漠和无情,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8 . 阅读《祝福》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祝福”为题,既指鲁镇祭祀习俗,又展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
B.鲁迅善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如写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用极简笔墨刻画人物麻木迟钝。
C.“那是,……实在,我说不清……。”中的省略号表现了“我”欲言又止,内心矛盾,闪烁其词的心理。
D.“我”庆幸自己回答了祥林嫂的疑问,“说不清”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也免除了祥林嫂恐惧和责任。
2.对于魂灵的有无,作者为什么认为祥林嫂“希望其有,有希望其无”?
3.课文通过对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等相关人物的描写,勾勒出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选择其中两个人物,说说他们对祥林嫂命运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升学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胡同文化》通过具体的对话和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北京胡同居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特质。材料一强调了“忍”的精神,反映了老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心态,尤其是“睡不着眯着”这一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材料二则表达了对胡同文化即将消失的无奈和怀旧情绪,揭示了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脆弱。整体文章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又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

9 . 阅读《胡同文化》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材料二: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材料一主要写了什么?
2.“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精彩”之处是(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
B.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
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3.对“北京人,真有你的”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升学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作者鲁迅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刻画了一个在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下逐渐走向绝望的女性形象。小说以“祝福”为题,反讽了封建社会虚伪的祝福和真实的冷酷无情。通过祥林嫂的悲剧,鲁迅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社会的冷漠,呼吁人们关注底层女性的命运和尊严。

10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题后问题。

《祝福》选文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在选文中,作者为了刻画祥林嫂的形象,主要采用何种描写手法?请具体说说。
2.你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3.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而不用“祥林嫂”为题目?这样有什么好处?
4.就选文看,你认为祥林嫂的死有哪些因素?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升学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