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个的军营

1.7米左右的身高,黝黑的脸膛上一双锐利明亮的眼睛,穿一套橄榄绿军装,腰系皮带,头戴钢盔,骑一辆军牌摩托车,威风凛凛地巡逻,这就是郭孔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老郭管理守护的兵营坐落在东水村再角山山麓,周围是连绵的丘陵和参差错落的村庄。

②老郭一家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当时部队的一处连部,周围种满了瓜菜果木,一株高高的白杨树上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院子大门两边插着两面红旗,旁边的宣传栏上用粉笔写着进军营,讲文明,讲礼貌的标语以及每天播放军号的时间;院子正中的木桩上插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当地群众说,老郭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奏国歌升旗仪式,有时他的一家人参加,有时附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前来参加。总之这里的一切设施和氛围,都保持着部队的习惯,从而使周围的村民群众强烈地感觉到:部队还在身边。

③谈起对部队和军营的情结,老郭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他的家就在军营附近的郭屋村,军营的前身驻扎着解放军某部一个炮兵团,郭孔孙从小就伴随着军号成长,耳濡目染人民子弟兵严明的纪律和拥政爱民的优良品质。当时部队的一个连与郭屋村挂钩联系,部队的领导喜欢上郭孔孙的聪明能干和做事的责任心,把他抽调到部队做木工电工,一干就是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撤离驻地,郭孔孙跟随部队在外多年。

④到20世纪80年代末,部队委派他回到驻地看守军营,每月发给600元的生活补贴,郭孔孙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住进了军营,开始了他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工作生活。

⑤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郭孔孙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步入到不惑之年。他的儿女们大都在外面结婚成家,儿女劝父亲放弃这份清贫艰苦的工作,随他们到城里生活,郭孔孙婉言谢辞了。为了补贴家用,郭孔孙夫妻俩在住所的周围耕田种地种果木,饲养鸡鸭,把军营打扮得绿韵盎然,鸟语花香。郭孔孙说,最难忘怀的是部队战友的到来。每年的下半年,一批批曾经在这里服役的指战员千里迢迢回访参观,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故地重游,吃上两顿老郭为他们做的饭菜,走一圈他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聆听着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无限的感慨。这些回访的战友离开时几乎都说:老郭,放军号,为我们送行!

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的,郭孔孙坚定地说,直到部队规定的退岗年龄!

郭孔孙管理守护的军营有四个点,相距一二十公里,横跨东华横石水两个镇,营地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并有大量的竹木。要把这些房地物产管护好,是一件艰巨与繁重的工作,郭孔孙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干劲。

⑦首先是必须保证每天三次的广播时间,每天广播时间分别为早上五时半,中午十一时半,傍晚五时半,每次三四十分钟,不管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必须做到依时准确,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错过一次。因此,附近的村民和学校师生都把军营的广播作为作息上课、校对钟表的依据,军号广播响起,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⑧其次是必须保证部队物产的完整不损失,郭孔孙每三天骑着摩托车四个点巡逻一次,每次来回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节)

1.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这篇文章交代了有关老郭的哪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
2.本篇文章的人物描写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分别从文中举出两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军营,曾经有大批的军人在此服役,在此挥洒汗水,现在,无论是设施,还是氛围,都一直保持着部队的习惯。
B.老郭在此地驻守,自己认为最难忘怀的就是每年的下半年会有大量的人来此地参观,来聆听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
C.就是因为老郭风雨无阻的准时准点地每天进行三次广播,附近的村民和学校才把广播作为时间依据,甚至作为校对钟表的依据。
D.本文中的这个“兵”,为军队付出了大半的人生,他所代表的军人对军队这种难以忘怀的情怀,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技能高考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了给观众带来内容更丰富、体验更生动、理解更直接的参观体验,寻境敦煌依托敦煌学丰厚的研究成果和数字敦煌的多年积淀,结合腾讯游戏科技等前沿技术能力,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技术、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VR虚拟现实场景等前沿游戏技术,11高精度立体还原第285窟。游客可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可以上升到窟顶,身临其境参与壁画故事情节。

寻境敦煌线上版本围绕文化交融的精神内核,以为线索引导用户进行互动游览。线上用户可登录数字敦煌官方网站或微信搜索数字敦煌沉浸展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一键体验,深度浏览壁画故事,自由探索上百个洞窟知识点,了解第285窟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一线上版本也在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新文创板块同步上线。

线下游客可在莫高窟景区内数字敦煌沉浸展馆体验,佩戴VR设备、跟随能量体摩灵指引,身临其境走进洞窟。游客不仅能打破时空束缚,穿越到1400多年前精妙绝伦的壁画世界,还能与雷公众神飞越云端,一同奏响天乐。

(摘自《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正式启幕VR深度沉浸漫游敦煌》)

材料二

a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轴线文化遗产,近年来北京持续探索数字化保护利用路径,推出过云上中轴小程序、云游中轴小游戏、实景三维中轴线等各类产品,均收获良好效果。从实践中不难看出,数字化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插上翅膀,是对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践行。 b

c 以数字化保护利用来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不止是北京中轴线。敦煌莫高窟建设数字敦煌云游敦煌,集探索、游览等功能于一体;湖北省博物馆等越来越多博物馆到网上,成为不打烊的博物馆;在秦腔艺术节上,由三维建模的数字化代言人秦筱雅展示秦腔……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既可以弥补因客观原因不能亲临现场的遗憾,也能强化文化遗产展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深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除了让文化遗产更好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修缮和保护文物本身。北京的箭扣长城修旧如旧,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后端通过各类数字产品让更多人了解长城修缮背后的故事,更可以在前端代替人工进行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永乐大典》等珍贵的古籍文献,面临自然侵蚀、人为损坏等风险,采用缩微技术等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化,可以在保护原本的同时也方便广大读者群体检索阅读。数字化助力文物修复、转化、存储等的例子越来越多,恰是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护作用日益凸显。 d

(摘自《一线一中轴,文化遗产保护插上数字化翅膀》)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现有1.08亿件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全社会需要携手承担的神圣责任。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利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以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例,中央深改委会议通过的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统筹保护和发展,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

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并不是要将其封闭起来,与大众需求和现代生活隔绝。恰恰相反,只有适度开发、创新传承,才能更好打通文化和自然遗产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活化样态、传承精髓中接地气、添活力。从非遗购物节到文创文博风口,在科学规划、严密管理的前提下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其实就是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积极保护。

(摘自《解好保护与利用文化瑰宝的综合题》)

1.将“数字化技术能够创新文化遗产及其背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方式。”一句放入材料二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a处B.b处C.c处D.d处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游客通过“寻境敦煌”线上和线下版本,不仅能佩戴VR设备打破时空束缚,还能与“众神”飞越云端,一同奏响天乐。
B.数字化技术能够弥补展示方式上的不足,加强互动性和参与感,深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C.数字化助力文物修复、转化、存储,说明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保护所有文物。
D.由于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瑰宝,所以我们要将其最大限度地开发,使其价值得到发挥。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西安博物院完成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的制定,并不断加强博物馆的原创展览策展力度。
B.南京博物馆一方面“收藏”历史,一方面带公众展望未来,开展各种文化公益活动。
C.良渚古城在发掘后进行了回填保护,采取“现场+场馆”结合的展示体系,展示其文明特征、价值内涵。
D.商洛市施工单位在大云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施工。
4.根据材料,请分点阐述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文化遗产。
5.请你结合文本,给“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互动项目写一则体验指南,让游客了解体验方法,深度沉浸漫游敦煌。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语言准确。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怎样解决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苦苦思索的问题。目前全球蕴藏的煤和油气等资源仅够人类今后数十年之用,一旦消耗殆尽,我们能用什么来作为替代能源?是核能还是太阳能?或是其它什么类型的能源?

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

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它真有如此巨大的潜在能力吗?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和水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从能源的角度看,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是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的两倍以上。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对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气体与水在中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质。
B.“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中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C.“气藏”,气田。选文中指甲烷分子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储藏于介质的空隙中形成的“可燃冰”矿藏。
D.“传统化石能源”就是指煤、石油、天然气水合物、油页岩等能源。
2.下列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B.打比方       下定义     列数字
C.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D.列数字       作比较     作引用
3.根据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燃冰”有着巨大的潜在能力,可以作为替代能源解决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
B.“可燃冰”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海底大陆架和永久冻土带都存在。
C.“可燃冰”质量高,是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
D.“可燃冰”的储量很大,已探明的储量是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的两倍以上。
4.根据选文,概括语言特点。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职教高考联盟届高三一轮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②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③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为俺兰考人民,硬给活活地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⑥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⑦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这是一篇人颜欢笑的文章,是一篇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⑧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⑨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讲述了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带给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B.选段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焦裕禄同志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对他的怀念,
C.选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D.结尾部分改用第二人称“你”,增强了亲切感,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2.下列选项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⑤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上文一位老贫农的呼告。
B.选段⑥中的划线句对应着选段⑨“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突出了焦裕禄的伟大贡献。
C.选段⑦中的加点词语“人颜欢笑”具体指的是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的宏伟蓝图和伟大精神的指引下,战胜困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的伟大实践。
D.选段⑨中的划线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焦裕禄的肯定和赞颂。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青,著名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B.冯健,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1949年后被调到新华社工作。
C.周原,新华社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奖。
D.本文是一篇长篇事件通讯,讴歌了焦裕禄的伟大精神。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兰考县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的言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县委书记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B.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时运用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等方式,让人物立体而饱满。
C.文章几个小标题是按照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按照事件为线索进行安排的。
D.本文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自由切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的赞美与感念。
2023-12-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等专业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华社酒泉1016日电     200310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②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③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④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10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⑥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⑦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节选自《飞向太空的航程》)

1.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情景时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2.文章的导语部分包括哪些段落?有什么特点?
3.文章的第4段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2023-12-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