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下面的文章选自付毅飞的《孙家栋:干航天,一辈子也不会累》,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孙家栋相继担任了第二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并参与领导了其他各类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

198510月,当我国又将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后,时任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

这个消息震动了国际航天界。

那时,美国和法国垄断着国际宇航发射市场。然而1986年,世界航天界的4次大爆炸,使欧美诸国陷入低谷,却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发射外国卫星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国际技术合作。为此,中国航天人除了要懂研制发射卫星,还要学会跟国际商业客户打交道。孙家栋扮演起生意人的角色。

1988年,中国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准备让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落到了时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孙家栋肩上。

当年10月,孙家栋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但双方对一些国际贸易问题存在较大分歧,并未达成最终协议。一个月后的第二轮会谈,地点从北京移到了华盛顿。

谈判刚一开始,美方主动进攻,气势逼人。孙家栋带领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坚决反驳对方的中国发射卫星扰乱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观点。双方僵持不下,谈判在拉锯中进行,一直持续到当年圣诞节前夕。

孙家栋注意到,许多美方代表预定了1220日旅游度假的机票,对谈判越来越没耐心。他抓住对方的这种心理,制定了拖延战术,从上午谈到下午、下午谈到晚上,寸步不让。1219日,美国人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在楼上都能听见美方代表与焦急的家人,为调整出游行程而大声争论。这天,无心恋战的美国人终于签署了协议。

199047日,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美国休斯公司31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

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孙家栋笑道:“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即使年事已高,他仍为中国北斗、探月工程等航天大事操劳奔波。他说: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也不会累。

(选自《科技日报》2019919日,有改动)

1.阅读文段,概括主要内容。
2.文中使用“生意人”来形容孙家栋,有何特殊意义?
3.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也不会累”的理解。
4.请结合社会现实,谈一谈当代青年人如何向楷模学习。
2024-06-0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五讲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飞向太空的航程》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A

200310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腾空而起,直刺云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B

20011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近了一大步。

……

9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A)段是文章的开头,概括了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属于新闻结构中的______     部分。这几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报道了神舟五号发射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2.若将(A)段中的第二段改为“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运载火箭喷射出火焰,飞船升空⋯⋯”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3.B)段中的最后一段具有什么意义?
4.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事件,而这篇报道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样做是否妥当?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4-06-0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五讲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飞向太空的航程》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下面的文章选自叶兆言的《手机阅读并没有那么可怕》,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有读书节,都举办形形色色的读书活动,号召民众读书,不遗余力地宣传读书意义。中国人曾经是最喜欢读书的民族,古语说得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相信读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可惜这些年的行情完全变了,我们的媒体上经常会表达出这样一种遗憾,那就是中国人好像都放弃了阅读,与其他国家的民众相比,反而是外国人更乐意阅读。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说俄罗斯人躺在草地上读诗歌,法国人和日本人都在地铁上看小说。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事实显而易见,全世界都在低着头用手机阅读。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和中国人一样,都在目不转睛地看手机。这是不可阻挡的一个潮流,算不上什么好事,也未必就是了不得的坏事,它只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因此,只是讨论应该不应该在手机上阅读,完全没有意义,可以进行一番讨论的,也许只能是我们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究竟能读到一些什么。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故事,他母亲作为一名家庭主妇,作为一名著名作家的哺育者,也喜欢看些小说,不过从来不看他写的那类小说。鲁迅的小说曾经很流行,而她看的小说同样也很流行,在报刊上拥有更广泛的读者。同样是小说,它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有着不一样的品质。在评论家眼里,在文学史上,鲁迅母亲看的那些小说可能都是低俗的,不入流的,但是鲁迅先生并没强求母亲提高文学口味,强求她去读自己写的文字,强求她去读他心目中认定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什么呢?因为鲁迅清楚地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写作是自由的,阅读也是自由的,人有选择自己要读什么的基本权利,即便是儿子,也没权利强求母亲去读什么。

基于这样的认识,所谓为读者写作,有时候就可能非常可疑,就可能是一句十足空话。迎合读者,读者要读什么,我们作为写作者就为他们写什么,完全有可能会变得非常不合适,非常不正确。毫无疑问,作家必须要有理想,他永远都是在为潜在的读者服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者和读者都是在寻找,都在寻找他所认同的东西。作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认同,读者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认同,大家各司其职,大家各取所需。换句话说,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有时候就像鲁迅母子,母亲要读她想读的东西,而儿子只能写他想写的东西。

我离开大学以后,在出版社当过编辑,深知读者趣味的不可捉摸。对于写作者来说,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方面,我们不知道读者想读什么,觉得自己很努力,在充分地为读者着想,实际上,更可能是盲人摸象,是想当然。我们常常会陷入自以为是的困境中,我们盲目地生产,结果读者根本不接受那些为他们定制的产品,他们根本就不愿意理睬我们。我们的辛苦努力,最终变成了一个个笑话。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确实可以聪明地知道读者需要阅读什么。出版社因此可以赚钱,因此有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明知道在文学创作中,流行和时髦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东西,但是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不可能免于利益的诱惑。

……今年88日,中国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权威的《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有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数字出版增加了30%,这个数据与手机阅读是可以互动的。期刊减少了5.21%,报纸减少了10.27%,这个数据同样是与手机阅读有关,那些报刊上姗姗来迟的新闻和八卦,既然都可以在手机上读到,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手机呢?而且,这些数据说的是2015年,甚至是2014年,2016年又会怎么样呢?当然还是应该增加的继续增加,应该减少的继续减少。因此,这份看似对纸媒仍然还抱有信心的乐观报告,透露的却是并不太乐观的信息。

最后还是回到手机阅读上,首先,我想表达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意思就是,手机阅读并不像媒体上认定的那样有害,它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其次,手机阅读并不能表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什么本质改变,手机上确实有很多无聊信息,无聊是因为有无聊的需求,有无聊的供给。手机屏幕只不过是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同时又是更加数据化地演绎了人们的阅读生态。它代表着我们有可能更快地读到你想读的东西,它更方便,也更直截了当。

……我相信纸媒很可能会被网络所代替,电子读物最后将一统天下,但是说什么也不相信,优秀的文学作品会没有立锥之地,不相信文学会因此就死亡了,就不存在了。我相信,如果阅读仍然是自由的,必然会有人选择更优秀的文学;如果写作仍然是自由的,必然会有人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选自20161016日澎湃新闻•专栏,有改动)

1.作者是如何看待全民用手机阅读这一社会现象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鲁迅母亲读小说的经历,这个例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些数据,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作者相信“纸媒很可能会被网络所代替,电子读物最后将一统天下”。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请谈谈对此的认识。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八讲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口语时代

语言是人类发展到智人时代(距今7万~3万年前)才获取的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 以色列历史学家],人类曾经经历了没有有声语言的慢慢长夜(胡明扬, 当代语言学家)。利用声波作为信号并非人类的专利,但是把声波作为语言媒介物,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类才能做到。

从获取有声语言到因文字的产生出现书面语,这段时期是人类的口语时代。口语时代人类有各种伟大的进步,本文概括主要三点:

其一,获得了语言符号。这种符号的强大在于具有切分、组合功能。句子可以切分为词语,词语可以依据语法组合成为新的句子。当然,词语也可以再行切分,句子也可以再行组合。这种切分、组合功能使语言可以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含义。

其二,把一般生理器官改造为口语器官。口语器官包括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大脑口语处理器官。发音器官主要由肺、气管、声带、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唇、齿、舌、颚等构成,这些器官最初都不是为语言而生的,呼吸、咬嚼等是。其第一功能,协同发出语音乃是第二功能。听觉器官的第一功能是听声音,第二功能是听语音。大脑的口语处理器官也是后来进化而成的。

其三,创造了原生口语文化。口语时代的杰作是人类至今能够听到或读到的远古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罗摩衍那》及我国的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等。美国学者沃尔·特翁(Walter J。 0ng) 在其著作《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词语的技术化》中指出,几代学者通过对《荷马史诗》等书面语产生之前的口头作品的研究,发现书面语产生之前的口语时代人类的文化记忆、表述方式乃至认知、思维方式等都与书面语产生之后有很大不同,并进而提出了原生口语文化书面文化的概念。苏联心理语言学家卢利亚(Luria) 在20世纪30年代,曾对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地区的口头传统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证明文盲与文化人的表述方式、思维方式存在重要差异。

二、文字及书面语

为打破时间、空间对口语的限制,在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图画刻符等探索的基础上,人类最终在距今5500年前创造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书面语的媒介物是光波,人类从此具有了声波和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文字及书面语的产生,特别是印刷术及报刊杂志的出现,对人类的进步影响巨大。

其一,产生了识字人这一文化群体。他们可以对书面语反复修改雕琢,使之成为经典,可以根据不同场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而形成不同文体,使语言功能得到丰富发展。修饰文章的经验及文体风格的体验,可以作为知识传授,这便有了最初的语文教育。

其二,产生了书面文化。书面语可以将人类的经验远达八荒、遗传千代,人类的历史由传说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书籍复制的速度大大提升,而成本却大大下降,并催生了报纸进而出现了新闻、消息、 社论、现代广告等各种新文体。识字人群体不断扩大,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垄断品,新闻传播可以及时影响大众生活。大量研究表明,书面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传授,这便有了最初的语文教育。

其三,人类拥有了声波、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语言生理器官除了原先的口语器官之外,又发展出书面语器官。书面语器官包括文字书写器官、文字识别器官及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书面语器官的语言功能也是第二功能。此外,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与大脑口语处理器官有密切关系。

书面语器官是通过教育来实现其语言功能的。口语的使用只有生理器官就基本可以,而书面语的使用则需要书写工具,需要制书、藏书、运书的物理条件及技艺,亦即需要物理上的语言装备。特别是印刷术出现以后,书写、阅读、印刷、存运书籍的物理装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电波与有声媒体

1831年,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人类开始能够使用这种新能源。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1876 年贝尔发明电话,1877 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开创了用电处理语言的先例。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相继建立并投入使用,人类开始步入有声媒体时代,直至电视的出现,语言算是拥有了传声传影的电波媒介物。

电波把声波、光波这两种传统的语言媒介物电波化,有声媒体对语言功能进行了放大, 并不断有新发展。

其一,语言的传输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声媒体时代,语言传播更加便利,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传播人群更具针对性,传播范围也更加广大。

其二,大幅度提升口语的功能。播音口语一般都有书面语支撑,但不等同于书面语,也超越了自然口语。随着各种节目的表达需要,播音口语形成不同的文体(语体),比如正式的播音语体、主持人语体、体育解说语体等。有声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才有新要求,对记者、编辑也有不同于平面媒体的新要求。

其三,有声媒体不需要个人再增加一套处理电波的生理器官,但需要添置收音机、电视机等语言物理装备。社会为有声媒体增加了许多新装备、新行业和新职业。就技术层面而言,语音处理技术获得巨大发展,处理语音的电子设备接踵而生,如留声机、录音机、麦克风、扩音机、电话机、电影、广播、电视等。

四、网络时代与网络语言

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博客、微博、短信、QQ、飞信、微信、微电影等。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

语言媒体都以语言媒介为基础。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只有声波这一种语言媒介,之后逐步能够使用光波和电波作为语言媒介。网络时代集语言媒体之大全,集语言装备之大全,是语言技术、语言生活发展的历史制高点。人类应站在这一历史制高点上,全面规划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系统解决其中的相关问题。

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微视频等。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而且全媒体又逐渐发展为融媒体,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人类的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已经更多地依赖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与人的直接交际模式正在快速减小,新兴的人——机——人的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社会需要拥有处理声波、光波、电波的语言技术、语言产品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拥有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其二,过好虚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电子邮件、PPT制作、微视频等,写字的机会变少了,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和思维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假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中国庞大的网民数量使得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其三,妥善处理好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信息技术不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要关注较少上网、较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力,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除各种信息鸿沟,构建信息沟通无障碍的社会。

回首中国媒介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印刷术虽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在享用印刷术带来的成果方面,中国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有声媒体在中国发展相对滞后,一直在跨越式地追赶。中国今日的网络技术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有了巨大进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当此关头,应全面规范中国的网络语言使用,争取网络技术领域、中国网络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为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中国能够领跑在第一方阵奠定坚实基础。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在“口语时代”的语言媒介主要是声波。
B.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和图画刻符属于书面语。
C.电波把声波、光波这两种传统语言媒介电波化。
D.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
2.人类在口语时代的语言成就有哪些?
3.请解释文中提到的“语言物理装备”。
4.在有声媒体时代,语言的传输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里?
5.网络时代对人类的语言生活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八讲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下面的文章选自赵云泽的《跨媒体传播基础教程》,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通常,文字、图片、音视频均可以作为独立的信息载体,但两种载体的配合使用,如文字和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与媒介叙事形式多元化的趋势相适应。搭配使用的要素一般以两到三种为宜,以免过度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具有各自的特点,在配合使用时应恰到好处地进行调和。

……

文字素材和音频素材共同使用时,应考虑文字和音频各自的特性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若文字占据主要地位,则应当尽量突出文字,音频处于辅助地位,要避免喧宾夺主。反之,文字应尽量简洁,并同时交代音频素材的主要背景。若音频素材质量较差,而又必须采用时,要配上文字说明。

此外,音频素材还常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在媒介中,比如网站的背景音乐、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在这里,音乐的选择要以所表现的文字、图片的气氛为根据。而在网站或电子杂志的音乐专题中,以展现音乐为主,其他元素的使用则应根据音乐的气氛来安排。

文字素材和视频素材的共同使用与文字和音频的搭配类似,都需要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并且视其地位决定版面组合。但是,视频素材较音频素材更具形象性和现场感。如果采用事先编辑好的视频新闻,那么文字的使用就不是必然的了。此时,为了辅助受众接收媒介信息,可以将视频的要点,特别是新闻人物对话、发言以文字的形式附在视频之后,也可以采用表现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文字稿来形成专题的效果。

……

随着接收终端的改变,在不同的应用形态中,不同元素在内容上的丰富程度和相互间的使用配比方面也有所不同。网络视频这一应用形态在媒介构成要素上与传统视频并无实质区别,因此我们暂不讨论,其他四种应用形态我们将一一进行探讨。

其一,多媒体网页。

多媒体网页,顾名思义,是多种媒介元素共融的集合,可分为网络门户和网络新闻专题。

……网络门户的设计除了应遵从如前所述的设计原则,兼顾各媒介元素共同实现的页面效果,还应根据新闻价值、时效性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同内容的报道的页面位置分配,以及用来呈现它们的媒介元素。

与报纸的版面设计不同,网站的版式并不是每天更新。除非是网站整体结构改变的需要或网站发展思路调整,否则网站一般不进行改版。除了技术、制作成本与速度等因素外,这主要是考虑到网民容易形成稳定的网上阅读习惯,而且习惯一旦形成就会牢固维持。因此,设计多媒体网页时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

……

作为多媒体网页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网络新闻专题不仅是承载信息的空间,也是引导阅读的手段。好的版面,既要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又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方便阅读。这种以Web页面整合成的多媒体报道通常包括下列元素中的若干种。

文字消息:报道新闻的主要事实;

文字评论:用最有代表性的评论对新闻进行解读与评析,加深人们对新闻事实的认识;

新闻照片:加强人们对新闻的某个人物、某个场景或某个瞬间等的直观印象,补充文字新闻中没有出现的信息,烘托气氛,吸引人们的注意;

新闻图表:将文字新闻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或数字直观表现出来;

动画:模拟某些过程或现场,弥补由于第一手影像资料不足带来的缺憾;

音频:用当事人、目击者等的述说来证实新闻,或用新闻现场的音响素材增强现场感与感染力;

视频:提供全方位的直观感受,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互动手段:为受众点评、投票提供方便,吸引受众参与。

在实践中,一个多媒体报道单元采取的常见组合模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然而,多媒体新闻报道并不意味着将多媒体手段简单拼凑在一起,而应该是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多媒体手段的整合。

其二,电子报纸。

新一代电子报纸在版面形态上与印刷报纸完全一致,这顺应了一些在印刷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电子报纸时,除了可以像印刷报纸一样翻页阅读外,还可以通过导航条进行快速翻页,并在页面的任何局部进行缩放。

……

与传统报纸、新闻网站相比,电子报纸尚处于边缘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网站编辑还需要做大量功课改善电子报纸的编辑水平,一方面,汲取报纸编辑手法的长处,例如报纸在版面布局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巧;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性地将网络浏览的优势融入其中,除了超链接和检索功能的应用,加紧研发多媒体融合技术在电子报纸版面中的实现途径。

……

其三,电子杂志。

与电子报纸不同,电子杂志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较为成熟,除了音频、视频外,也大量运用Flash动画技术,带来多种感官刺激,大大超越了印刷杂志所能提供的媒介体验。

然而,电子杂志在设计上还是大体遵循印刷杂志的设计原则。从版面编排的角度看,杂志设计是形象定位和外观设计的规范与统一,这是媒介产物的气质基础。杂志版面的设计要考虑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条理与反复、动感与静态几个方面的关系。

其四,手机报。

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手机信息传播具有信息落点明确的特点。以手机为终端的信息内容设计,更加需要考虑到细分的受众需求。这一具有快餐式信息消费特点的传播手段,不仅要求信息内容高度聚焦、时效性强,而且要求媒介元素的组织形式做到精练、丰富、互动性强。

首先,精选”“精加工应该是手机短信新闻编辑的重要原则。特别是手机短信的容量有限,编辑时需要突出新闻的重点要素,使其与手机传播相吻合。在形式上,文字不宜过多,以标题新闻和导语新闻为宜。考虑到手机传播的图片目前在质量上还受到一定限制,图片应选取最具典型性的新闻图片,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

其次,为手机上网用户提供集成度更高、针对性更强的手机报服务。除了文字、图片等报道元素,积极开发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报道形式。一方面可以依托报纸、网站等大众媒体拓展内容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适合新一代手机资讯服务的软件资源和终端设施……

(选自《跨媒体传播基础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好的版面既要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又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方便阅读。
B.多媒体新闻报道意味着将多媒体手段简单拼凑在一起。
C.与传统报纸、新闻网站相比,电子报纸尚处于边缘地位。
D.以手机为终端的信息内容设计,更加需要考虑到细分的受众需求。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将文字、图片、音视频这几种要素全部搭配使用,才可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B.音频只能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在媒介中。
C.文字与视频同时使用时,要视其地位决定版面组合。
D.采用事先编辑好的视频新闻时,必须将新闻人物对话、发言以文字的形式附在视频之后。
3.通常,文字、图片、音视频均可以作为独立的信息载体,但多种载体的配合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那么,这些信息载体搭配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4.多媒体报道中,常用的媒介要素有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5.选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八讲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急遽的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的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为什么一定程度上控制酋长的原因。

随着文字及其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当年苏格拉底反对使用文字,因为一旦使用文字,识字的人远比记忆非凡的人多得多,那些独占精神世界的人的地位将不复存在。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

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文字书写复制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的中国人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但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958/19876)就此写道:印刷术是中国早就有的;但是,只是为了付印而且通过付印才成其为作品的那种印刷品(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是在西方才得以问世。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要,恐怕是首要原因;其次,笔划繁多的古代汉字,用胶泥塑造字模也十分困难。1450年前后,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重新发明出活字印刷术,一开始就是金属字模,在发明过程中,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1448-1450年,欧洲246个城市建立了1099个印刷所,印刷了4万种共1200万册书(董进泉,1988347)。社会需要刺激传播技术的创造,看来是一条规律。

大批宗教书籍、记事性小册子以及印刷新闻纸的出版,使得被垄断在中世纪僧侣阶层的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到世俗社会,新思想的涌现成为统治者无法遏制的潮流。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就此写道: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业已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接受较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在知识领域也出现劳动分工了。新出现的法学家把僧侣们从一系列很有势力的职位中排挤出去了。(人民出版社,1959391)显然,印刷术又一次造成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它造就了信息传播向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印刷媒体成为第一种规模人群可以共同接触的传媒,并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

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印刷传媒内容的复杂和理解循序渐进的特点,造成阅读群体明显的等级差异和相互间交往的隔绝。不过,现代新闻传播毕竟首先开始于一种印刷媒介——报纸和期刊。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以货币的最小单位的低价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

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电子媒介使得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而传统的文字传播则是人的特定身份的标志。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分离的发明。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它无一例外地获得了只有在朋友和情侣间才被允许的耳边呢喃的距离,手机电话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到了相同的场景,于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电视面前变得模糊了,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

特别是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适当公开。

电子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须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当电子传媒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在道德上便是一种好的选择。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上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作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如果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全面的结论。

2003年起,两种新的传播媒介开始被学界注意,这就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以及数码相机(DV)。

手机短信是一种延长时间而不是缩短时间的传播方式。它对社会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冲击力,不是来自信息交换的内容,而是来自它的发送数码技术、发送方式这些形式主义要素。这使得传播过程更倾向于强调延续关系,而不是强化内容或追求一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符号成为被延缓的在场,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互动及时实现,信息自主选择。DV导致影像方面的革命,使大众传播传-受失衡状况得到改善。由于DV使用便利和经济上廉价的优点,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众进入媒介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障碍。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也同样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科技的合理性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祭司的权力比酋长要大。
B.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
C.西方僧侣阶层直至中世纪后才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如读书写字。
D.电子媒介出现后,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向大众完全公开。
2.最早的印刷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在几百年内并未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报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请问你如何理解“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5.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传播科技负面影响的忧虑。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八讲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下面的文章是丘濂的《李永革:修故宫的人》(节选),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李永革所在的修缮技艺部位于故宫的外西路。他的老式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民国时代的故宫全景图,桌上是宫殿建筑的烫样和鎏金斗拱的模型。李永革一头白发,穿着衬衣和布鞋。198529岁的时候就坐在这个位置上了。李永革说。他1975年从部队退役后来到故宫,当了10年的木匠,然后因为工作出色成了修缮技艺部的副主任。他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现在负责技艺传承工作。

木建筑的门道

官式木建筑和民间建筑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当然是体量不同。宋代《营造法式》一书的编纂者李诫提出以作为木组件的标准量度单位,并根据建筑中木组件大小把材划为8个等级,设固定比例。用来建造皇宫的木组件用的是一个等级,用来兴建普通商人住宅的木组件则根据一个较小的等级制造。建筑物内每件木材,大至木柱和横梁,小至檩条和椽子,尺寸都是材的倍数或者分数。皇宫和民宅在结构系统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后者的夸张版。

去过故宫大修现场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和外面工地的劳作景象有个明显的区别:这里没有起重机,建筑材料都是以手推车的形式送往工地,遇到人力无法运送的木料时,工人们会使用百年不变的工具——滑轮组。故宫修缮,尊重四原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在不影响体现传统工艺技术手法特点的地方工匠可以用电动工具,比如开荒料、截头。大多数时候工匠都用传统工具:木匠画线用的是墨斗、画签、毛笔、方尺、枚竿、五尺,加工制作木构件使用的工具有锛、凿、斧、锯、刨等。老祖宗聪明得很。李永革说,比如‘排杖竿’,就是拿着一种四方截面的木杆去量柱子、梁架、进深等尺寸,然后在竿子上来做标记。为什么要这样?李永革拿出两盒外面买的卷尺,然后在纸上量着画出10厘米的线段,两条线居然并不完全一样长。“10厘米误差就这样,要是去量20多米高的柱子呢?差一点,榫卯就合不上。老祖宗的方法看来笨拙,但更实用。

修复太和殿

2006年到2008年故宫太和殿的修缮是李永革主持过的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最显要的位置,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在当时,如此大规模的保护维修是太和殿重建300多年来首次。

太和殿当时出现了屋顶瓦面塌陷的状况,为了探查原因,李永革带着施工队伍揭开屋顶上檐东西两山面进行检查,结果就有了意外发现: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的记载,专家此前都一致认为最高等级建筑的太和殿的屋面苫背也应该为最高规制,所以维修方案中选了铅背的做法。但事实上太和殿屋面苫背采用了最简单的苫背材料与方法:首先在望板上铺桐油灰约2毫米,之后涂上8厘米到10厘米的白麻刀灰,在白麻刀灰背上直接铺瓦。于是我们决定尊重历史,就按最朴素的做法来进行原状修复。李永革说。

彩画绘制是太和殿维修工程的重点和亮点。施工前李永革带着同事们多次到现场勘查并与老照片对比,发现太和殿外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绘制的彩画的纹饰随意,与历史原貌不相符,而太和殿内檐仍完好地保留着清代早期和中期的面貌,因此需要重做外檐彩画,重现历史风貌。起谱子是画彩画的第一个步骤。传统的方法是根据木构件的尺寸来绘制大样,由设计者创作,细节部分有许多个人特色。但为了保证重做彩画的原真性,我们采用了一种名为‘套起’的方法进行绘制。套起是基本没有创造的,与复制的意义相似。太和殿外檐彩画大部分是根据内檐相应位置木构件上彩画的拓片起的谱子。

2008年,当太和殿去掉围挡,重新以威严壮观的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时候,李永革还在忙碌一件和太和殿有关的工作——撰写《太和殿维修工程施工纪实》。故宫维修缺乏这样的记录。李永革说。太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之后数次因火灾重建。现在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后的形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太和殿还经过大大小小6次修缮。但在2008年之前唯一可查的详细记录,仍然是康熙年间写下的那本《太和殿维修纪事》。

(选自《匠人匠心》,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故宫修缮,尊重“四原”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为了不改变传统工艺的特点,工匠修缮时不能使用现代的电动工具。
B.在太和殿绘制彩画时,李永革根据内檐相应位置木构件上彩画的拓片起的谱子,复制出了太和殿外檐彩画,保证了彩画的原真性。
C.太和殿的修缮是李永革主持的一项重要工程,难度大、要求高,集中体现了宫式古建筑营造传统技艺,对他的职业生涯有深远影响。
D.当太和殿重新以威严壮观的面貌向游客开放后,为了给后世留下可供参考的记录,李永革撰写了《太和殿维修工程施工纪实》。
2.第一段为什么要介绍李永革的办公室?
3.李永革反复强调要遵守“故宫规矩”。他在工作中是怎样坚持“故宫规矩”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4.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李永革身上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哪些内涵。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六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下面的文章选自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请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着、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地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选自《梁》,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有改动)

1.“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2.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3.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4.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有何异同?请概括说明。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五讲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景泰蓝的制作》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下。

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瓶底可以焊上去,也可以把瓶腹以下的一截打成盘子的形状,那就有了底,不用另外焊了。瓶底下面的座子,瓶口上的宽边,全是焊上去的。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盒身和盖子都用一张红铜片折成,只要把该接合的转角接合一下就是,也不用细说了。

制胎的工作其实就是铜器作的工作,各处城市大都有这种铜器作,重庆还有一条街叫打铜街。不过铜器作打成一件器物就完事,在景泰蓝的作场里,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安排说明顺序的。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道工序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说明“掐丝”这道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课文第六段第二句“这里头有道理可说”中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4.课文第四段至第六段都是写“掐丝”,但其中只有一段在写掐丝的具体做法,后两段写的什么?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目的?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五讲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景泰蓝的制作》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铁人张定宇

李春雷

大年三十。傍晚7时,办公室。

吃过饭,张定宇突然想起,要与病房里的妻子视频,说几句安慰话。这个可怜的女人啊,为我付出了一切,现在身染重病、生死未卜,不仅没有得到我的探望和照顾,连暖心的问候也少之又少。想到这里,张定宇心如刀割。

他擦擦眼泪,使劲摇晃麻木的脑仁,想出了几句温柔话。可刚刚酝酿好情绪,电话响了。

紧急通知,解放军陆海空3支医疗队共450人,已乘军机星夜驰援,3小时后降落。其中,陆军军医大学150人医疗队,将直接奔赴金银潭医院。

少顷,电话再响:上海医疗队136名医护人员也将进驻,凌晨2时抵达!

好!好!马上布置,马上迎接!他挺直身体,一下子来了精神。

放下电话,急速召集人马,分头行动,再次冲锋。

真是武汉有幸、天道垂青。前些天,他已经抢在大疫来临之前,把全部病区规划改造完毕。这个提前量,在这个节骨眼上帮了他的大忙。

想到这里,心底涌上一阵职业的自豪。他伸出大拇指,狠狠地为自己点一个赞!

的确,张定宇提前完成的这一系列改造工程,太果断了,太给力了。

这,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真正的责任感!

日历翻至125日,大年初一。

这是全国人民万家团圆的欢乐之夜,人们看完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大都进入了甜美的梦。可张定宇和他的战友们,却不能停下。他们要立即清洁消毒、摆放物品,为即将进驻的医疗队能最快投入战斗做好准备。

126日下午1时,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管两个病区。

下午2时,上海医疗队入驻另外两个病区。

截至当晚11时,金银潭医院已累计收治重症患者657人。

火线48小时,张定宇兵不解甲,马不停蹄!

金银潭医院的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像硝烟,似雾霾。

楼道里,大家时时看到张定宇跛行的身影,常常听到他的大嗓门。

只是,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脚步却越来越迟缓了,特别是双腿僵硬,如假肢般愈发不灵便。

上楼时,必须用双手紧握栏杆,用力地拉、拉。有一次,走着走着,居然趴倒在地,好久站不起来。

128日早上8时,全体病区主任见面会。

简短地汇报完工作后,大家准备四散而去、各就各位。但这一次,张定宇破例要求大家留下,似有话说。

人们颇感意外。

而他,却又吞吞吐吐,足足一分钟。

众人纳闷了。这完全不是张院长的作风啊,从来没有见他如此局促啊。

他停顿一下,慢慢张口。

兄弟姐妹们,事到如今,我不得不说。再不说,可能要耽误大事。

大伙儿瞪大眼,眼神里翻动着惊疑的问号。这些年来,单位由乱到治,由弱到强,发生了太多太多细细碎碎而又轰轰烈烈的事情。对于这些,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只要有张院长在,便没有什么大事。就像现在,天大的事,不也是他在硬挺挺地支撑着吗。

我的身体出了问题……

大家一惊,会场一片寂静。

我是……渐冻症!

什么?什么!大伙儿不敢相信,不愿相信。

是的,渐冻症,前年确诊。他缓缓地、平静地说,医生告诉我,或许还有六七年的寿命。现在,我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

渐冻症,即运动神经元病,属于人类罕见病。此病多为进行性发展,其病变过程如同活人被渐渐住,直至身体僵硬、失去生命。更重要的是,这种病,无法医治。

在座都是医生,谁不明白呢。

联想他这些天来的异常行动,大家恍然大悟。张定宇沉默少许,接着说:我向各位兄弟姐妹道歉啊。这两年,我脾气不好,批评你们太多,你们都受委屈了!现在,我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抢回更多患者;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跑出病毒的魔掌。现在,形势万分危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

说完,他用尽全身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走向前台,双手抱拳,深鞠一躬:拜托大家了!

泪水模糊了大家的眼睛……

白衣执甲,冒死前行。

最疲惫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张定宇就仰躺在办公室沙发上,与妻子视频聊天。一是问候,二是排解压力。

疫情过后,我陪着你,好好休息。

咱俩相差5岁,正好可以一起退休。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当院长。

只是我脾气不好、急躁、不服输,老毛病改不了。

这才是武汉人。一代代都是犟脾气,好像会传染一样。

别提传染。我不想听!

好吧。张院长英明,张院长能干。在张院长领导下,汉正街永远正,长江水永远清,金银潭永远风平浪静。

哈哈哈哈……

笑着笑着,却没有声音了。

再听,却是一串串呼噜声。

他睡着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大年三十”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展开情节,使过年应该具有的祥和气氛与疫情的暴戾来袭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倍感紧张。
B.“这个可怜的女人啊”,“可怜”二字表达了张定宇对被疫情感染后身患重病妻子的怜惜,侧面表现了他面对疫情的无助和悲伤。
C.“楼道里,大家时时看到张定宇跛行的身影,常常听到他的大嗓门”,“时时”暗示了他病情日益加重,也表现了他的操劳忙碌。
D.“一代代都是犟脾气,好像会传染一样”,“别提传染。我不想听!”“传染”一词看似相同,但在各自的语境中意思却截然不同。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惜笔墨描写张定宇要与妻子视频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他因无法照料病重的妻子而产生的愧疚之情并照应结尾。
B.“金银潭医院的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像硝烟,似雾霾”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疫情的严峻和气氛的紧张。
C.“我的身体出了问题……”“我是……渐冻症!”两句中的省略号表现出因张定宇渐冻症病情严重而导致的说话迟缓、吞吞吐吐。
D.“汉正街永远正,长江水永远清”张定宇妻子用一语双关的形式表现了对武汉恢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包含着对丈夫工作的肯定与赞扬。
2024-05-18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五单元 第1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