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说明,介绍了荔枝的外观、颜色、形状和品种等特征。作者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结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引出对荔枝的科学描述,既有文学的韵味,又有科学的严谨。文章运用了比喻、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荔枝有了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同时,文章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与对比,增加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①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

③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长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__________红色映入眼帘,__________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__________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__________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④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作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⑤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20世纪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1.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做标题,韵味深长、引人入胜。
B.选文的说明对象是荔枝。
C.广东和福建的荔枝成熟期都是一样的。
D.第⑤段中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下面关于第①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幼年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色的,没有见过新鲜荔枝,所以无法理解白居易《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描述。
B.从《荔枝图序》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荔枝是一种美味的水果,白居易最爱吃荔枝。
C.“壳如红缯”说的是荔枝壳的颜色就像红色的丝织物。
D.“瓤肉莹白如冰雪”说的是荔枝的肉像冰雪一样洁白。
3.第②段作者认为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有不足之处,因为(     
A.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龟裂片。
B.荔枝壳的表面是粗糙的,缯是丝织物,是光滑的。
C.荔枝也有紫色和淡黄色。
D.荔枝上有片峰,裂片大小,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
4.第③段画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只有       因而       至于       那就B.因为       因而       至于       于是
C.只有       所以       关于       于是D.因为       所以       关于       那就
5.第④段主要介绍的是(     
A.荔枝的颜色B.荔枝的形状C.荔枝的花期D.荔枝的大小
6.第③、④段主要应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A.打比方       举例子       作诠释       引用
B.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引用
C.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作比较
D.举例子       打比方       作诠释       分类别
7.第⑤段中加点的“左右”能否删除,说说你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武松和武大郎身高差异的探讨,引出人体身高受内分泌腺、遗传、营养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科学原理。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先以生动的文学形象引起读者兴趣,再逐步深入解释生理学知识,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通过具体实例和科学研究数据的引用,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整体而言,文章既有文学色彩,又富有科学知识,达到了科普的目的。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完成下面小题。

①景阳冈上打老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如此悬殊呢?

②人体里有两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③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④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这就叫内分泌失调。分泌过多,就会长成巨人;分泌过少,就成为侏儒。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⑤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⑥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英国有份调查材料显示,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胎的平均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胎的平均只差1.7厘米。显然,这是因为同卵双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

1.关于人体身高的影响因素,下列没有起作用的一项是(     
A.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B.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C.肝脏等组织。
D.父母遗传的因素。
2.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的原因,下列表述属于不可能的因素的一项是(     
A.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B.对青春期的影响很大的性腺分泌较少。
C.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D.父母遗传的因素。
3.关于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长高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长激素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然后就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是先通过生长因子,然后再对骨骼起直接作用。
D.如果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实的叙述,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文章不仅展现了发射现场的壮观场面和杨利伟的英勇形象,还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几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精神。通过对比和引用国际评价,文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整体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舞作用。

3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A

200310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腾空而起,直刺云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B

20011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近了一大步。

……

9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A)段是文章的开头,概括了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属于新闻结构中_________部分。这几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报道了神舟五号发射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2.若将(A)段中的第二段改为“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运载火箭喷射出火焰,飞船升空……”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3.(B)段中的最后一段具有什么意义?
4.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事件,而这篇报道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样做是否妥当?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6.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文章的脉络结构。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讲述了屠呦呦团队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提取出这种抗疟疾药物的故事。文章强调了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特别是青蒿素作为中医药学的瑰宝,展示了其在全球抗疟疾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还提到屠呦呦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的呼吁,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4 . 请根据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屠呦呦在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上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后,青蒿素的发现及其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
B.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罕见。
C.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血流剪应力。
D.屠呦呦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
2.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
3.为什么说“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4.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5.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团队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说明文,按照制作工序的顺序详细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文章通过六道工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和镀金,展示了景泰蓝制作的复杂性和精细度。特别是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作者用较多笔墨进行详细描述,突出了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比喻和列数字,使说明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易于读者理解。整体而言,文章不仅传达了工艺知识,还体现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敬意。

5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安排说明顺序的。
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以_____________两道工序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说明“掐丝”这道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课文第六段第二句“这里头有道理可说”中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4.课文第四段至第六段都是写“掐丝”,但其中只有一段在写掐丝的具体做法,后两段写的什么?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目的?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景泰蓝的制作》同步练习同步精品课堂(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念马克思的演讲,全文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文章分别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理论贡献和革命实践。通过具体事例和精炼语言,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成就,强调了他在理论研究中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革命实践中的坚定和无畏。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层次分明,既有对马克思个人的深切缅怀,也有对其思想和精神的高度赞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6 . 请根据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三段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3.文章第五段中的“每一个”“独到”“很多”“不是浅尝辄止”这几个词说明马克思理论研究具有哪些特点?
4.文章第七段使用了哪些词语赞颂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表现?这些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5.试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袁隆平作为一位杰出农业科学家的形象。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从袁隆平在田间工作的场景切入,逐步揭示他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袁隆平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文章突出了他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他对农业科研的执着与热爱。文章不仅展现了袁隆平的个人魅力,还反映了他对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巨大贡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1.本部分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选文第②段刻画袁隆平的手法是什么?
2.关于第①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刻画了马坡岭的环境,交代了人物的活动场景。
B.本段将人物平凡的神态、动作与伟大的贡献构成反差。
C.本段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增强了人物的形象性。
D.本段突出事件的具体时间,使本传记具有了真实感。
3.下列对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体现了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第④段表明袁隆平投身农业科研是由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鼓舞。
C.第⑤段体现了青年袁隆平的远大抱负和责任担当。
D.从文章结构上看,第⑤段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5.关于选段人物形象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具有热爱农业并忘我工作的精神。
B.袁隆平具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C.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搞科研,高度重视实践。
D.袁隆平具有紧跟时代潮流、解决时代之问的精神。
6.下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表达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140个字以内。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象,揭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文章强调了物候学的重要性,展示了诗歌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智慧。

8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①相传我国古代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诗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在西南注意的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注意的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有删改)

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是(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花香鸟语,草木抽青。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2.下列表述与原文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但从这种语言中不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规律。
B.白居易咏芳草的诗指出了芳草的荣枯一年一度循环和循环不随气候转移的物候学规律。
C.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但在今天的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不再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D.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一诗,其诗内容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另外他还用《鸟啼》一诗预告农时。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介绍牵牛花等攀援植物的缠绕方向,揭示了植物缠绕方向的遗传本能及其进化原因。文章结构清晰,先描述现象,再解释原因,最后强调实际应用。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提供了种植实践中的指导。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谨,易于理解。

9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植物缠绕方向之谜

牵牛花、金银花等攀援植物有一套非凡的本领,这就是能够依附支架,利用茎尖的运动不断向上爬攀。就拿牵牛花来说,它茎的顶端10~15厘米一段,由于各个方向的表面生长速度不一致,能在空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而且经络以一定的方向旋转着,并以此为半径,在一圆周内遇到依附物后,就会把依附物缠绕起来,以此攀向高处去争取阳光和雨露。

有趣的是,大多数植物的转头运动是有一定方向的,如金银花、菟丝花、鸡血藤等始终向右旋转,牵牛花、扁豆、马兜铃、山药等则向左旋转缠绕向上,而何首乌却是随心所欲的转头,有时左旋,有时右旋。

那么,这些缠绕茎植物为什么会有固定的缠绕方向呢?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植物旋转缠绕的方向特性,是它们各自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远在亿万年以前,有两种攀援植物的始祖,一种生长在南半球,一种生长在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使其生长发育得更好,它们茎的顶端就紧紧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太阳。这样,生长在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右旋转,生长在北半球植物的茎则向左旋转。经过漫长的适应、进化过程,它们便逐步形成了各自旋转缠绕的固定的方向。以后,它们虽被移植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其的特性被遗传下来而固定不变。而起源于赤道附近的攀援植物,由于太阳当空,它们就不需要随太阳转动,因而其缠绕方向没有固定,可随意旋转缠绕。

分清作物的左旋、右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若错把左旋植物以右旋方式缠绕在支架上,则很快就会自行脱落;若绕的方向与其习性相同,则会缠得更紧,顺利向上攀援,生长发育良好。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文章主要说明的是它们的什么特征?
3.牵牛花等植物缠绕支架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的逻辑顺序。
5.第①段告诉我们,牵牛花能够旋转爬攀,其自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需要具备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种植攀缘植物时应注意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介绍萤火虫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科学价值,强调了萤火虫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的威胁。文章不仅展示了萤火虫在文学、科技和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还呼吁人们通过改善自然环境来保护萤火虫及其他物种。整体结构清晰,论证有力,既有文化深度,又具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发人深省。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下列对“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萤火虫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
B.萤火虫被写到诗词中,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
C.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D.萤火虫是自然的,因此人类不能引进它。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是没有热损耗的光源,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3.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