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人们的行为能力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的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项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比如,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的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信息智能匹配技术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的能力。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需要加强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选自《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很难真正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新媒介有负面效应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文章围绕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展开分析。
C.文章第2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发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应用。
C.缺少媒介素养的人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也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
D.如果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目前的融媒体环境,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也有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上讲是以互联网新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媒介环境。

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效性与实效性。融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使其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获得显著提升。二是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变革创新,融媒体打破了旧媒介的生产方式和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融媒体解构、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三是具有多维性。传统文化的传播由单向的传统媒介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维交互传播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是基于一网一台一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络台和儒家文化数字馆),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自上线以来,该融媒体平台实现了网站、微信、纸媒、app(手机软件)等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打造了《儒学快讯》《儒学联播》《儒林论道》《孔子会客厅》《传承者》等多个品牌栏目。平台还利用线上线下,全面创新文化活动落地方式,成功举办了全球同祭孔”“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等大型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线上线下传播,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选自《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材料二   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它实现了多种媒体形态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

融媒体能够有效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原型,使宣扬传统文化有据可依。作为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代表,文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光明日报》刊登的《馆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蚀的结与解》说明了我国馆藏文物腐蚀严重,像敦煌莫高窟这些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的文物遭受的侵蚀更为严重。同样,面对时间的洗礼,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例如陕西的社火表演、纸艺术、皮影戏、秦腔、木板年画、泥塑等,它们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它们应该受到珍视和保护。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appH5、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

融媒体能够拓宽宣扬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融媒体革除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段单一的弊病,将媒体的传播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融媒体产品的多样化造就了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其中,文字、图片不仅能在传统纸媒上完美展现,更能通过客户端、app等大放异彩;视频、音频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H5技术不仅在视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还能够兼顾交互性和趣味性;现场云技术革新了传统的采编发场景,使得同步时空,还原现场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复原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等等。

融媒体还能够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融媒体宣扬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展示与场景再现,而是在全新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创作者感情。例如,新华社陕西分社创新性推出穿越秦朝,当你的品位遇上兵马俑H5让用户通过涂鸦的方式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彩色兵马俑,使得原本已经褪色的兵马俑重焕彩色新妆,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融媒体技术还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同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选自《融媒体视域下宣扬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把不同的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和多方面融合。
B.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多维性,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C.融媒体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传统文化与融媒体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D.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把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之中,激发民众热情,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A.媒体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性的基础服务,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其传播的广度。
B.将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在傩文化的保护、展示、商业应用等多个方面,使傩文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得以传承。
C.《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受到一致好评,并掀起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
D.借助“活力网格”融媒体平台,市民用手机app上报各类问题,网格管理中心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及时反馈。
3.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请联系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八单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和“中医药学的贡献”两部分,回答问题。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代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已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10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100%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中医药学的贡献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有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里所列举的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1.文中引用了《肘后备急方》中的“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请问有何作用?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速度相当快。
B.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罕见。
C.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血流剪应力。
D.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会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做出更多新贡献。
3.“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下列不属于“查阅文献”工作的一项是(     )。
A.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这是屠呦呦及团队查阅文献的初衷。
B.屠呦呦及其带领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所组成的团队查阅的文献包括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C.由原来的加热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方式,以保存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阅文献寻求到的答案。
D.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就是为了查阅大量的文献,尽快从中草药中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六单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选自《画里阴晴》,《吴冠中文集》第二卷,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1.简要概括西方油画家与作者对阳光和阴雨的不同感受和表现手法。
2.分析选文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者对待自己绘画创作的态度。
2024-05-18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五单元《景泰蓝的制作 》同步讲解与练习
5 . 下列概念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计划:指人们自觉地为了生存依靠知识进行感性的科学的分析之后,依他们的需要去对社会进行规划。
B.注释:乡土社会在速率很慢的变动中形成的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的变动方式,具体指为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C.需要:指人们自觉地为了生存依靠知识进行分析之后所做出的理性的科学的选择。
D.团体道德:指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2024-05-18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讲解与练习
6 . 解释下列概念。
(1)名实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势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老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老统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8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讲解与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3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对这段话的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深深的自责。
C.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
D.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愤恨。
2.对第②段画线处“形成的空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的影响是极大的,人们不久就会发现世界上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B.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取代。
C.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对他的逝世,人们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
D.马克思主义日臻完善,由于马克思逝世,将使革命理论的研究出现一段空白。
3.第③段中“一个简单事实”指的是(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B.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C.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D.“人们首先……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五单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讲解与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适中(0.65) |
8 .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哪些?根据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理论方面
实践方面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五单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讲解与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0.65) |
9 .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4)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五单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讲解与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适中(0.65) |
10 . 本文《长征胜利万岁》行文按_____________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 第一单元《长征胜利万岁》同步讲解与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