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4073823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之乐

陶正

人吼,猪嚎,驴叫。扁食,饸饹,面糕……又逛到集市上来了!三十里路,二十里沟,一架大山,有事要办吗?没有。就是想逛逛!

庄里人说起他来,就是一个字:残。可现在,宽宽歇着,晃晃闲串。咋闹的?解不开!年货早办齐了,上集就给小孙子捎了两挂响鞭。他也变得顺情说好话了,何苦钻牛犄角?怪,以前他就想不到这一层,听见好话也得恶声恶气地呛回去。他是残。他老婆没少挨他的鞋底子。咋?干粮里糠掺多了,拉嗓子,豆钱饭熬稠了,费粮食。这阵子莫说打,骂一句的心气儿也没有。老婆子有功嘛,两口肥猪,六十只兔子,窑里还贴着奖状,王秀琴,怪好听的!

他倒闲下了。头几年他拐着腿,咳着痰,不是一样得上山?现在,两口子就把地里的活儿包光了,粮还不少打。山里的野物也稠了,一个个实囊囊的。数那只狐子长得搽大,愣肥!那身皮毛像搽了青油,明光光的!

那狐子像成了精!他天天在山里转,就是打不住。那天碰上了,狐子盯着他看了几眼,还咧嘴笑了笑!怪模怪样的。这要是头几年,他非气个倒仰不可。他打狐子也残,哪个倒运的狐子让他算计上了,就别想活过一个集日。不咬炸子儿?还有枪!砰!没个跑脱!

他没放枪,跟那狐子一起笑了。噫,你个精灵,还晓得逗老汉开心哩!他好像喜欢跟那狐子耍。这怪性情是咋变的?解不开!

老汉,愣什么?掏钱给娃娃买个玩意儿吧!六毛,便宜!

以前庄里人说他残,也是怀疑他有钱太精,连洋火都不常使。他没有钱,真没有。这阵子有了,他倒不精了。六毛真不贵,炸药还一块二呢。那炸药性子烈。玻璃茬子调在药里,成山杏大小的圆蛋蛋儿,这就是炸子儿。放在狐子常走的地方,轰地一声,再大的狐子也是个死。可那身皮毛纹丝儿不伤。

那天他刚回,轰地一声,炸子儿响了。噫,那只狐子笑不成了!他还有些为那狐子抱屈。他本来算计过了腊月就不再下炸子了。唉,你个精灵,咋没交好运?该不是又把谁家的狗炸了吧?

他错炸过大贵儿的一只狗。这狗是全庄的祸害。癞拘。癞人养癞狗,大贵儿打小就不是个正经庄稼人。秋里,家家都拴狗,独独大贵儿让它寻野食,侵害别人的庄稼。报应。他没有这么说。他理亏。有理他也不残了。二十块钱赔一条癞狗,庄里人都说他变成个憨憨了。总比说他残听着入耳。他来到了沟里,可狐子呢?地上有血,还有几撮狐子毛,狐子的脚印有来没去。还有人的脚印儿,有来有去。偷?不能老把人想得那么坏,八成是过路的不晓得规矩。他没有寻那人的脚印儿,弯转身就回庄了。

咦,那不是大贵儿吗?今天该不是来卖那死狗皮的吧?

只见大贵儿雨手揣在皮筒子里,眼皮也不抬。把他牛气的!不就是一张癞狗皮吗?

……是张好狐子皮,毛又茸又长又光亮,像搽了青油……

他的心里猛地咯噔一下!

他忽然来了气,横着身子往里挤。前面两人硬顶着不动,还在讨价钱。

我出三十二块!这位一起急,把摸指头暗说价的规矩也忘了。

大贵儿还是一股劲儿地拨弄脑壳。

你这是做买卖的,孬好不让一分钱,也太残了吧?

……残?这是说谁?

他慢慢地把挡在头前的两个人分开,走到大贵儿跟前。

大贵儿!卖狐子皮呐?

啊,啊……”大贵儿惊得像见了鬼。

这张皮子,咱们爷儿俩讲讲价!

他把手褪回皮袄袖子里,递过去。大贵的手却一股劲地往后缩,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他硬把大贵儿的手抓住了,拉进自己的袖筒。那手抖得厉害!

大贵儿强笑了。怪模怪样的。嘿嘿,狐子的笑。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

他在袖筒里攥住了大贵儿的指头。不能出高了。

……能咧,您老,咋都能咧……”

他掏出十二块,塞在大贵儿手里,抓起那张狐子皮,只一抡,狐子皮就端端地趴在了膀子上。茸茸的皮毛蹭着脖颈子,暖洋洋的。

他弯转身子,走了。只听见后面一哇声地吵叫起来。

咋?三十二块不卖,十二块倒宽宽地送了,你这是耍我们哪?也太残了!

嘿嘿,残。这可不是说他。他像个打了胜仗的大将军,上了路,哼起信天游来了:

说起这个事事儿真奇怪,

自个儿打了狐子自个儿掏钱买。

老汉我今天情愿当憨憨图个啥?

嘿嘿,解不开!真格解不开!

(选自《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连串短句,活画出农村集市上热闹的场景,迅速将读者拉进小说情境中,也生动地表现了人物逛集市时兴奋、得意的心情。
B.老汉会顺情说好话了,觉得老婆子的名字也好听了,甚至看到狐子笑也觉得开心,说明人物性格较之以前发生了鲜明的转变,这与老汉的生活变化以及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C.老汉市场遇到大贵儿的情节写得妙趣横生。一句“老汉我到底把狐子打着了。俩儿”,表现了老汉对大贵儿的鄙视和找到狐子的得意。
D.小说善于运用多线索叙事手法,以老汉猎狐的故事为主线,以闲逛集市的过程为辅线,不断插叙老汉今昔生活的对比,容纳了大量的人物生活信息,散而不乱。
2.请结合作品,谈谈庄里人为什么说老汉“残”。
3.小说为什么以老汉哼起的信天游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得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语言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明贬实褒,看似责备丈夫,实则夸赞自己丈夫积极抗日。
B.“你看,说走就走了”写出青年妇女对丈夫的抱怨,抱怨丈夫一点也不留恋。
C.“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青年妇女的这句话是揶揄自己的丈夫参军的积极。
D.“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写出青年妇女对丈夫的了解,同时也嗔怪丈夫的不顾家。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归途中突然望到日本人后,女人们立刻感到了巨大的危险,同时,也对此次探望丈夫的行为感到十分后悔。
B.亲戚说“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女人们也谈到“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展示了战士们的精神风貌。
C.丈夫参军才“过了两天”,女人们就商量着去找他们,虽然理由各不相同,但是她们的心思却是很一致的。
D.小说的节选部分写白洋淀的“这些青年妇女”在探望丈夫的归途中遇到敌人,这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阶段。
3.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A.“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相映成趣,构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秀丽的风景。
B.“打跳的梭鱼”指船的飞快;“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是指人物动作的飞快、熟练,这些比喻既切合当时的情景,也切合妇女的身份。
C.“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用这样的拟声词写划船的声音,十分生动,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些青年妇女的沉着、勇敢、能干。
D.“万里无云”“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些景物描写清新自如,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反衬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4.联系课文,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A.小说塑造人物时虚实结合,详略得当,错落有致,如水生夫妇是实写,水生父亲、小华和其他游击队员是虚写;对水生夫妻是详写,其他人是略写。
B.小说语言凝练生动,一个“藕断丝连”用得颇为贴切,极富风味,写尽女子情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了女人们对丈夫的依恋。
C.小说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角度叙事,过滤了战争的残酷,展现了荷花淀地区的风情美、人性美,乡土气息浓郁。
D.小说描写水生嫂编着芦席,周围是一大片洁白的芦苇,淀里是“银白世界”,这些色彩和“干净”的院子搭配得特别和谐。
5.联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B.课文通过水生、水生嫂等主要人物的塑造,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C.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是孙犁作品的风格。
D.《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一曲抗日战争的颂歌。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老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陈皮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3.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
4.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
2024-03-0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下面的文章选自汪曾祺的《职业(二)》,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字切成了——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她的声音能传半条街)。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字有余不尽:

——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化风丹大概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大概是治小儿惊风的。昆明这地方一年能销多少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当然会有人买的,否则他吆喝干什么。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待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蛇蚤药!

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蛇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作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苞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蹈,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昆明人读字不走鼻音,饼子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外婆大概炖了肉)。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这孩子长得不难看,大眼睛,样子挺聪明),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资料来源:汪曾祺:《职业(二)》,《汪曾祺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多年前昆明街头的各种吆喝声开篇,既从听觉角度勾勒出一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又为后文卖糕饼的孩子出场做铺垫。
B.本文描写了街头小贩吆喝卖东西的很多细节,看似与主要人物无关,实则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距的猛烈抨击,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C.作者满怀深情地描写了昆明的市井生活,既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也体现了对底层劳动者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D.小说语言生活气息浓厚,文风平淡质朴,没有大开大合的情节安排,却生动地写出了小人物的忧伤和他们高贵的人性。
2.请简要赏析“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3.请概括“卖糕饼的孩子”的性格特征。
4.请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5.有读者认为,这篇小说以“职业”为题范围太大了,改为“卖糕饼的孩子”更加贴切。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