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24019071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中国青年报一直坚持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始终把文化报道置于核心业务领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制作和输出了一大批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专业性强、可读性高、渗透力广的文化报道。全媒体时代下,中国青年报在纸媒端、PC端和移动端均设有独立版面和频道,予以支撑文化报道快速落地。力图透过文化的光芒,照亮亿万读者的心,增加受众文化自觉,提高受众文化素养,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让文化的芬芳散发到每一个角落。

【乙】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以及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全媒体时代应势而来,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立足当前,把握大势,合理运用全媒体手段,助力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对于构建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理念的话语体系,向世界传达中国价值,共享中国智慧,意义深远。

1.对【乙】文画线句子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B.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C.文化与社会发展完全同步。
D.文化与历史相伴而行,自然形成。
2.两则材料共同传达的信息是(     
A.文化需要创新。
B.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媒体手段运用。
C.青年人要把握文化发展的脉搏,传播中国文化。
D.构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理念体系。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工程  世界瞩目

从制造到智造——中国超级工程里的世界之最

近年来,中国诞生了一批超级工程,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这些工程,技术挑战多,实施难度大,任务风险高,集中体现了我国高超的自主研发水平,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白鹤滩水电站: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在建水电工程。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下游干流河道,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在建水电工程。水电站共安装16台中国自主研制、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建成投产后能满足约7 5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并与长江干流上的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等多座电站一起, 构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可有效缓解华中、华东地区及川、滇、粤等省份用电紧张局面,持续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20221014日,白鹤滩水电站12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该水电站投产发电的第13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后的机组运行安全稳定,指标优良,其中带10万千瓦负荷时,机组三部轴承振动、摆渡值均在0.05毫米左右,上导达到1003毫米左右。0.05毫米大约就是成人头发尖部的宽度,白鹤滩水电站单台机组高50多米,重800多吨,如此大的机组,振动、摆渡值如此之小,不仅代表了中国水电在理论设计,材制应用、教备制治,安装调试等领域的重大进步,也彰显了中国水电在世界水电的引领地位。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位于福建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是中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桥的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路,设计速度200千米/小时。大桥于20131113日动工建设,202010月和12月,公路段、铁路段先后通车运营,成为连接福州城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快速通道。大桥远期规划可延长到台湾,对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堪称我国建设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算得上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奇迹。平潭海峡是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口海域。平均每年六级以上的大风天数超过300天,水深浪高,海底岩面倾斜裸露,天气。水文、地质三重难题层叠加,人称造桥禁区500名建设者奋战7年,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使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成为体现中国智造的世界级桥梁。

港珠澳大桥: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千米,是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采用集桥、岛、隧于一体的设计施工方案。其中,海底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

中国天眼”:全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

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也是目前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这项工程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老一代天文学家提出的,他们建议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巨型洼地,建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通过不断的规划、探索,2007中国天眼立项,2011年开工建设,2016年落成 20213月面向全球开放。

中国天眼的建设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这座反射面相当于 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截至20227,“中国天眼已发现 660余颗新脉冲星,进入成果爆发期。

中国高铁

中国高铁,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崇山峻岭,连接城市乡村,串起现实与未来,不断更新着中国速度,见证、记录着中国的发展,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十年来,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形成,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4.2万千米,居世界第一。

我国对高铁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年底铁道部出台了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随后先锋”“蓝剑”“中华之星等国产高速列车研发面世。20031011日,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竣工运营。

2007418日,我国铁路列车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开行速度200千米1小时以上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沪宁段部分区段最高速度达到250千米每小时。

2017626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护高铁线正式双向首发,按速度350千里/小时试验运行,京护运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28分,千里京沪一日还成为现实。

20191230日,全球首条速度350千里/小时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通车,开创了世界智能高铁的先河。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我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2021625日,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 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开进西藏,历史性地实现了复兴号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覆盖。

2017年月2021年,复兴号已投用19款车型,包括8-18新多种物组形式,即使在七高东地区和海拔5 000米高联地区也施正常营运。为造就复东多样的地理、气候环境,复兴号动车组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个超级天团

中国高铁早已走向世界:在土耳其承建安伊高铁,在印度尼西亚建设海外第一条标准的铁路——雅万高铁,更在沙特的沙漠中建成了长达480千米的麦麦高铁……让更多国家享受到中国科技进步的成果。

中国深度

新时代的十年,中国不断潜进深海,掘进深地,挺进深蓝,向未知的空间开拓,向科技的极限求索,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中国深度。潜进深海,打破万米禁区的寂静。蓝鲸2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是全球最大最新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实现我国深度载人潜水器从无到有的突破:奋斗者号 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10909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其建成投产,意味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进入超深水时代。 掘进深地,探索地心未知空间。深地一号定向井最深达9300米,新亚洲最深记录;塔里木油田具有80米超深层勘探开发技术,累计完钻800米深井58口,目前已建成我国最大超深层油气生产基地、全球最大超深超高压天然气开发基地: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深度达240米,是全世界最深、最大的深地实验室,将助力我国在暗物质和核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方阵。挺进深蓝,突破电子信息产业瓶颈。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0,是我国年代自主创新操作系统产品,具有国内最高安全等级:神威。太湖之光机载计算机,是世界第一台理论浮点计算能力达到十亿亿次量级的超级计算机风光无限,常在险远;探索不止,须攀高峰。不断刷新的数字,让中国技术傲立世界科技之林:不断拓进的纵深,更为强国复兴镌刘下奋进的印记。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白鹤滩、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等多座电站一起,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可有效缓解华中、华东地区及川、滇、粤等省份用电紧张局面。
B.“中国天眼”是目前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灵敏度是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
C.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是全世界最深、最大的深地实验室,将助力我国在暗物质和核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D.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千米,是当今世界最长、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技术最先进的跨海集群工程,创造了世界桥梁史的奇迹。
2.为什么将平潭海峡称为“造桥禁区”?
3.令人惊叹的“中国深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介绍“中国高铁”的部分采用了哪种行文结构?请谈谈这种结构的好处。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袁隆平作为一位杰出农业科学家的形象。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从袁隆平在田间工作的场景切入,逐步揭示他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袁隆平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文章突出了他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他对农业科研的执着与热爱。文章不仅展现了袁隆平的个人魅力,还反映了他对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巨大贡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1.本部分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选文第②段刻画袁隆平的手法是什么?
2.关于第①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刻画了马坡岭的环境,交代了人物的活动场景。
B.本段将人物平凡的神态、动作与伟大的贡献构成反差。
C.本段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增强了人物的形象性。
D.本段突出事件的具体时间,使本传记具有了真实感。
3.下列对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体现了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第④段表明袁隆平投身农业科研是由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鼓舞。
C.第⑤段体现了青年袁隆平的远大抱负和责任担当。
D.从文章结构上看,第⑤段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5.关于选段人物形象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具有热爱农业并忘我工作的精神。
B.袁隆平具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C.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搞科研,高度重视实践。
D.袁隆平具有紧跟时代潮流、解决时代之问的精神。
6.下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表达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140个字以内。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18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和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13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19日至21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23日、24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25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使文章条理清晰。
B.报道通过回忆罗阳人生最后的八天七夜的工作生活,表达了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C.报道按天叙述,既突出时间的紧迫性,也渲染了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大。
D.报道中每天对天气实际情况的记录,一方面渲染了环境,另一方面也映衬了人物心情。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天色阴沉,寒风凛冽”,既照应了后文11月25日的“阴霾”天气,也渲染了人们心情的沉重。
B.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夸张,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
C.庆祝现场的热烈场景与罗阳的表现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罗阳冷静的性格以及压力和病痛已使他疲惫至极。
D.文章语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运用短句,简洁有力;运用整句,语意贯通。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