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古代白话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871981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曹营

陈振林

他拿定了最后的主意,要向对面走过去了。

对面是曹营,是曹阿瞒的营寨。

本来,他是下定决心跟定了刘将军,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他从没有想过去曹营。在刘将军这里,他施展自己的拳脚,运用自己的谋略,也就在这新野小地,接连打赢了两场大战,奇袭夺得了一座坚固的城池。他和刘将军,已是形影不离。刘将军,也真离不了他这位谋士了。虽说如今四处征战,居无定所,但他还计划着,和刘将军一道平定天下,恢复王室。

奈何,昨夜接到老母亲的书信。书信中,母亲说家人在战乱中被冲散了,好在曹将军派人收留了自己,有了安身之所,盼儿子前去相聚。他爱着自己的母亲,多年来言听计从。他知道没有母亲的抚养,就没有如今的自己。他将书信认真地翻看,确信是母亲的手迹,确信母亲在曹营,也确信母亲在召唤着儿子前往相聚。

他骑上了马。那匹马,精壮强悍,是刘将军亲自挑选之后送给自己的。

刘将军拉着他的手:元直史,放心去见令堂大人吧……”

他没有言语,留下了一封信,那是关于他的好朋友卧龙先生的。他要将好朋友卧龙先生推荐给刘将军。他的心里,卧龙先生之智谋比自己胜过不知多少倍。

与君此日别,何日再见君……”刘将军又说,声音低了下去。

他没有泪水,其实是忍住了心中的血泪。他双腿一夹,精壮的马儿迈开了四蹄,扬起一片尘土。

那马儿,奔向了对面的曹营。

曹营的将士列队欢迎他的到来。击鼓奏乐,热闹非凡。那个叫曹阿瞒的人出现了,满脸的胡须,个子不高。阿瞒那如鹰的双眼,炯炯有神地望着他,脸上满是微笑。见到母亲,是在一座华丽的府第。门前,是两只威武雄壮的石狮子,瞪着大大的眼睛向远方张望。进到院子,是满院的花香和一池的游鱼。那琉璃瓦的屋子,一间连着一间。那屋子的粗木柱,要两人合围才抱得下。这样的府第,是多少读书人的梦。

这就是元直兄的徐府了。阿瞒小声地说道。

他没有回应,径直走到母亲的身边。母亲坐在正屋大堂,他向母亲双膝跪下:母亲,儿来看您了……”老母亲满头银发,丝丝雪白,却根根竖立的样子。她一惊:你,你怎么来了?

他伏身再拜,泣道:儿得了母亲书信,即刻起身,生怕误了时辰。

书信?为娘如何与你书信?老母亲一字一顿,头上的白发一颤一颤。

他这才明白,自己中了他人的诡计,是有人模仿母亲的手迹欺骗了自己。他自己是饱读诗书之人,是满脑子智谋的人啊,怎么如此轻易上当了呢?他在地上不停地向母亲叩头。

他将自己关在了最里边的屋子里。那是间柴房,装了一屋子的柴草。他要面壁思过,反省自己。他想着,余生唯一的事情,就是好好侍奉自己的老母亲。

夜半时,有人敲响了柴房的门。来人说:老夫人已不在卧室,不见了人。他慌乱起身,满屋寻找自己的母亲。

屋子里没有,他奔向了后院。他看见了后院的一棵歪脖枣树,也看见了像画在枣树上的老母亲。老母亲的满头白发,没有一丝杂乱,丝丝根根,精神抖擞。

母亲怎么会给自己写信呢?他不停地问着自己,一遍又一遍。

他牵拉着自己的头。他的头,再没有抬起来。

他知道,那一刻,是他亲手杀死了自己慈爱的老母亲,也亲手杀死了壮年的自己。

他挥动手臂,挥向了案上的书册。哗啦啦,一卷一卷的书册,像扑棱棱的鸡鸭,四散着躺在了地上。

(有删改)

文本二:

没有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或根据来作为历史小说的起点而去创作历史小说是不可思议的。著名学者吴晗在《谈历史剧》中写道: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人物、事实都要有根据。此言历史剧,理通于历史小说,人物、事实都是虚构的,绝对不能算历史小说。

可以这样说,历史小说这一概念中的小说,它所提供给历史的,是一种角度、一种视野,或者是一种密码;而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则更多地来自对历史的编织,而不是纯粹、简单的反映。小说的想象和感悟的特质在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象的创造,是力求其空间世界的完整性和生动性,把组成的各部分、各因素、各细节尽量地整合为相互不可分离的整体。小说的感悟包含了艺术的直觉和艺术的穿透性,它要在小说的空间里浸润可供阅读者领受的芳香油,并用艺术的特性灌注生气于小说空间之中,以艺术思维的纬线勾连小说世界与阅读者,从而触及各个连接点上的艺术细胞而让各部分产生共振。

(摘编自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徐元直曾立足新野小地赢得大胜利的过往,这使曹营对其用计、诱骗其投奔的情节更加具有合理性。
B.男儿有泪不轻弹,徐元直离开刘将军处时“忍住了心中的血泪”,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徐元直沉静内敛的性格特征。
C.曹阿瞒安排将士列队欢迎徐元直,奉他为上宾,并为他安排了豪华的府第,但徐元直已决定不为其所用,没有回应。
D.徐元直与徐母相见时,二人的对话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透露出极大的信息量,徐元直由此得知自己落入了圈套。
E.文本一的对白中多次出现省略号,省去人物言语,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推进叙事速度,加快小说节奏,为小说营造一种紧张感。
2.“检验人物和情节的金标准就是逻辑,也就是要合理”,文本一中徐母的结局也是合理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合理之处。
3.请结合文本二中对历史小说特点的解说,从三个角度分析文本一是怎么体现这些特点的。
4.某平台拍摄“三国谋士”专题片,准备拍摄徐元直离别刘将军的场面,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内容说明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音乐特点符合画面内容
近镜头近距离拍摄镜头元直上马,将军话别,留下书信
特写镜头拍摄人像某一局部或物品某一细部的镜头
画外音与画面互为补充,可议论、可抒情,可描写人物内心,50字左右
【知识点】 古代白话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1.解释下列词语
(1)朔风:
(2)沽些酒:
2.分析“那雪正下得紧”一句中“紧”字的作用。
3.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4.选段中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笑①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遂同入帐。

叙礼毕,坐定,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瑜都教相见毕,就列于两傍而坐。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轮换行酒。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剑付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蒋干惊愕,不敢多言。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饮至半酣,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左右军士,皆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瑜又引干到帐后一望,粮草堆如山积。瑜曰:吾之粮草,颇足备否?千曰: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佯醉大笑②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干曰:以吾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③。蒋干面如土色。

瑜复携干入帐,会诸将再饮;因指诸将曰: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

1.有关选文中周瑜三次大笑的理解,有误的是(     
A.选文①处的大笑,是周瑜对蒋干的蔑视,同时也是为了缓和焦灼气氛,稳住蒋干。
B.选文②处的大笑。既表达了周瑜为自己的成就、地位而骄傲,又从侧面制止蒋干说降。
C.选文③处的大笑,说明了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决立场,从侧面断绝了蒋干的说降念头。
D.三次大笑表达了周瑜勇猛善战、足智多谋、年轻潇洒、豪爽自信的性格特点。
2.对“对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在外有君臣间的义气,对内是骨肉情深。
B.表面上是君臣的名分,事实上彼此有骨肉一样的恩情。
C.在外面是君臣关系,在家中是亲戚关系。
D.外人看来是君臣关系,事实上有骨肉般的深情。
3.有关选文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文中写蒋干昂然而来的用意在于刻画蒋干气宇轩昂,充满自信。
B.蒋干惊愕,不敢多言是由于见吴军实力强大,心中害怕。
C.蒋干面无人色是由于震惊于周瑜的决心,感到游说无望。
D.周瑜列出苏秦、张仪、陆贾、郦生,目的是为了赞美蒋干的口才。
4.下列关于罗贯中的人物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三国演义》的作者,被誉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B.《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以来,后来文人纷纷效法。
C.罗贯中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D.罗贯中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聊斋志异》等。
2024-06-1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姑娘们”是指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
B.黛玉的“母亲”是贾敏。
C.“大舅贾赦”的夫人是邢夫人。
D.黛玉的“二舅”是贾政。
2.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他人的反应塑造王熙凤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鲜活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B.贾母称王熙凤为“凤辣子”,戏谑中描绘出她和贾母的关系,既暗示了她泼辣的性格,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
C.王熙凤亲自为贾母捧茶捧果,这一描写刻画了凤姐圆滑世故、善于逢迎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批判之情。
D.王熙凤集各种宝物于一身。文章用很多笔墨来描写她的穿着打扮,既写出了她的美丽动人,又写出王熙凤的庸俗市侩。
3.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刻画王熙凤时,采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可谓细致入微。
B.作者把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贾母接见林黛玉的场面上,是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C.选文主要表现了王熙凤精明能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征。
D.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王熙凤彩绣辉煌的打扮,暴露了她美丽外表背后的低俗之气。
4.第一段划线句中两个“忙”字,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5.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2024-08-04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