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83712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专家认为,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在2℃4℃时,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可燃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可燃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分解为甲烷和水。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一个是高纬度的冻土层。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都已有发现,而且俄国已经开采了近20年。另一个是海底大陆架斜坡。如美国和日本的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底均有储藏,估计我国黄海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也有储藏。二者之中,海底的可燃冰储量较大。

天然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汪集认为,开采这种气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可燃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而这种气体如果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对形成“可燃冰”条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形成“可燃冰”只要满足三方面条件。
B.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在2℃4℃时,适合“可燃冰”的形成。
C.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可燃冰”。
D.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2.下面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燃冰因具有丰富的甲烷,所以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B.可燃冰的开采是一个艰苦又必须十分谨慎的事情。
C.可燃冰不易开采,可能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严重破坏环境。
D.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
3.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     列数字B.打比方     下定义
C.举例子     打比方D.列数字     打比方
4.下列说法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网型结构接纳,生成网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B.作为短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比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C.甲烷进入大气,不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变慢。
D.甲烷是由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而产生的。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4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残忍又悲壮的过程。当一只鲸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然后孤独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落到漆黑的深海。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疯狂吞食鲸尸。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接着啃食鲸鱼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时间。尽管鲸鱼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100年。这样,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逐渐化作礁岩,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③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依靠鲸落而生。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上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给贫瘠的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④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却包容。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予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动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1.下列对“鲸落”的理解,正确的是(     
A.鲸鱼死亡后,早已等候在它身旁的海洋生物会蜂拥而至,将其皮肉消解掉90%。
B.甲壳类生物把鲸鱼尸体的软组织蚕食干净后,残骸就成为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
C.鲸落是鲸鱼的残骸最后落入海底,在深海中逐渐化作礁岩形成的底栖生态系统。
D.“一鲸落,万物生”,鲸尸在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给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鲸骨中丰富的脂类可供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生活50100年。
B.文章主要介绍了“鲸落”的过程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C.文章是按照鲸鱼死亡后从海面沉入海底的空间顺序展开说明的。
D.文章语言既有说明文严谨的特点,又优美而富有感情,独具魅力。
3.下列对文章中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③自然段用作诠释的方法,科学、严谨地解释了什么是鲸落。
B.“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C.文中引用《禅定荒野》中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D.全文多处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③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钞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④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

⑤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1.根据本文的介绍,下列不属于燕子的特性的一项是(     
A.燕子善飞B.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
C.燕子是个捕虫能手D.燕子是一种很聪明的鸟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B.列数字C.作比较D.分类别
3.“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这是因为(     
A.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
B.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
C.它们要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飞行。
D.在远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
2024-04-2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空的表情

①《诗经》里说: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②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③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④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注释】①蝃蝀:音当地dì dōng,虹。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1.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3.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2024-08-11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