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7194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门

沈宁

①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嫁到其他村的姑娘必须要在夫家待满三个月后,独自回门,并将路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送给父母,以示孝道。三天后夫家再来人接回去。

②而明儿正好就是王庄的姑娘,人生得水灵,活泼爱笑。眼见明儿嫁到赵庄已经两个多月了,离回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村里的人都不免替她着急起来。

③村里人都说明儿是个好姑娘,大人小孩都喜欢她。明儿的夫家是打鱼的,丈夫负责打鱼,明儿就负责卖鱼。明儿总是带着微笑,坐在竹凳上,身旁放着杆秤,但是明儿的手其实就是杆秤。

④村东头打柴的大强哥来买鱼,高声说道:明儿,来两条大鱼嘞!明儿笑了笑,从篮子里摸出两条大鲫鱼,用手掂量一下,朗声道:两斤三两,十块一斤,一共二十三块。不信你可以上称!”“哪能不信呢!大强哥笑道,我这里还有两个鱼头呢!你也拿回去吧,炖个鱼头汤给嫂子好好补补。明儿一边说一边利索地拿袋子套起来。大强付了钱,笑着走了。临走之前,他告诉明儿从赵庄到王庄,走村南头的路最好,路近又平坦,走路很快就到了。

⑤隔壁的赵大娘一个人生活,她有一个嗜好,就爱吃鱼。这不,今天又来买鱼了,明儿,给我来条鱼!中午红烧着吃!明儿拿了条大鱼,用手掂了掂,道:就这条吧,六两!赵大娘心实,还是用秤称下:傻丫头,哪能次次都信你的手!瞧,这鱼都快七两半了。今儿,你的手不灵了。明儿也笑了:一共六块!赵大娘愣了一下,嘴里念念有词,说:算错了,不是这个数哩!”“没错儿,鱼价跌了!明儿嫣然一笑,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你这丫头,拗不过你!赵大娘乐呵呵的,又和明儿拉起了家常来:这村南口靠小溪边的路石子多,不好走。昨天我去那儿溜达,一路都是磕磕绊绊的。你走那边小心点……”

⑥明儿也特别喜欢小孩,每次有孩子来,都要给几个水果糖。瞧!小鱼儿又来了:明儿姐,我和你说哦,今天我去村南边的小溪边玩,发现那儿有很多漂亮的花,都像姐姐一样漂亮!赶明儿我摘来送给你!明儿笑着道:好呀!姐姐可喜欢漂亮的花了!说着,又拿出几个糖果。

⑦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晃到了明儿回门的日子了。明儿刚踏出家门,守在她门前的小孩便奔走相告。

明儿姐出来啦……”她站得笔直,面带甜甜的微笑,一步一步走得很慢,走了很久……

⑨奇怪的是,从赵庄到王庄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他们都对着她微笑,不断地提醒她:明儿,前面有石头,小心些!

明儿,当心路边的草头!

明儿……”明儿走着走着,离王庄越来越近了。

⑫到小溪边,小鱼儿捧着一束美丽的花,从草丛中跑出来,笑着说:明儿姐,送给你!

⑬就这样,明儿顺利地走回了王庄,将漂亮的花送给了父母,完成了回门仪式。

⑭其实,明儿是个盲姑娘。

⑮但她说,她眼中的世界很美!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村里人都说“明儿是个好姑娘”,大人小孩都喜欢她。请根据小说情节,具体说说大人小孩都喜欢她的原因。
2.小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小说结尾才告诉读者:明儿是个盲姑娘,其实前文已有多处暗示,请结合小说第④段,写出其中两处。
4.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时使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以第⑤段的画线句为例,分析其对描写主人公方面的表达效果。
5.小说的主人公是个盲姑娘,为什么名字叫“明儿”?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壶魂

蒙福森

①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幻。

②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目瞪口呆,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品!

③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

④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遒劲中出古朴,纵横中见青铜遗韵。

⑤壶身遗形取神,浑厚敦古,秀骨雅健,壶流则似笔断意连,壶把弯曲饱满,儒雅含蓄。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款曰: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此铭切壶切茶,淡泊高远,有禅茶悟道、明心见性之意。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⑥王稽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鸣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若有若无,洇入鼻翼。

⑦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

⑧次日,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阅江来茶馆一聚。

⑨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藏名家珍品为乐。

⑩雅厢临江,走近窗前,但见远处微风细雨,疏林野树,江水浩渺。雅厢里有一桌,桌上摆有一壶、一托、两杯、一碟糕点、几碟小吃。壶是好壶,茶乃名茶。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江畔绿草葱茏,远山近水,皆氤氲在微雨雾霭中。遥见江中一叶轻舟、一披蓑衣的打鱼人,不知老少。

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

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

王稽思忖片刻,摇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

⑭“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先生不妨一试,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

王稽始终对此壶如醉如痴,依依不舍,几天后,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

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蟋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揣摩此壶的精妙和内涵。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王稽开始制壶。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

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和、柔、刚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

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王先生,你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等一的水平了,我们要发大财啦!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以后,我们一起合作,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

王稽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突然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

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已人去屋空。

未几,庚子事变,高善斋及蟋蟀鸣秋壶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蟋蟀鸣秋壶”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形象。
B.第④段至第⑥段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蟋蟀鸣秋壶的精美绝伦。
C.第⑨段采用插叙,交代高善斋的富有及爱好,为后文把壶卖给了洋人作铺垫。
D.第⑩段对雅厢室内外环境的描写,为高善斋和王稽的交谈营造了轻松的氛围。
2.下列对王稽形象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稽技艺精湛,仿制的蟋蟀鸣秋壶形神兼备,与真品无异
B.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研究蟋蟀鸣秋壶如醉如痴,对每一个制壶细节精益求精
C.不求名利,不为高善斋的高额报酬所动
D.不爱护传统,将制壶民族工艺卖给洋人
3.赏析文中第⑯段画线的句子。
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2024-05-1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个人的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儿,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到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到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啦,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穿过黄布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这么猜,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碗对扣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了。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④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后边去,从此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⑤他那时不过四十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未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秘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的。他给了我许多好奇的快乐!我上中学以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的暑假,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子。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乌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快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到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活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啦!”“指头中间夹着啦!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他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别人看得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露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开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一样——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

⑩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的手段,让他们瞠目结舌多好!

⑪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里呢!

⑫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瞥见快手刘快速地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到碗下边。

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⑭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呀!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⑮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随后只剩下我和从窘境中脱出身来的快手刘,我一扭头,他正瞧我。他肯定不认识我。他皱着花白的眉毛,饱经风霜的脸和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一下。

(选自《让心灵更自由》,有删改)

1.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个人的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作者认为儿童就是要尽情挥霍时间。
B.快手刘对猜不中的小朋友说“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表现了快手刘撂地摆摊卖糖为人实在,不欺客。
C.第③段,作者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快手刘对于我发现他的破绽感到惊奇,但他很快找到了应对办法,在故弄玄虚成功应对后,他显得很得意。
D.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独特作用。承起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以及对快手刘的回忆;同时引起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作铺垫。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快手刘变戏法卖糖的故事,作者不惜笔墨,对十年前后快手刘的形象进行细致刻画,这是作者通过对比手法为表达主题而作铺垫。
B.作者写十年后再见到快手刘,对他的外貌进行了细致刻画,“手背上青筋缕缕,乌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快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快手刘的苍老。
C.“我”童年时期的快手刘是一个淳朴善良、技艺高超的撂地摆摊卖糖的民间艺人,他表演的魔术极快,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多欢乐。
D.作者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语言特点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3.联系全文,谈谈“我”为什么帮助快手刘解围。
2024-08-11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哦,香雪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

哟,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个姑娘。她老是爱一惊一乍的。

你咋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搭话了吧?被埋怨的姑娘也不示弱。

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姑娘们一阵大笑,不知谁还把凤娇往前一搡,弄得她差点儿撞在他身上。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喂,你们老待在车上不头晕?她又问。

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又一个姑娘问。她指的是车厢里的电扇。

烧水在哪儿?

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

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

真没治!”“北京活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1.姑娘们问了“北京话”一连串问题,却并没有写“北京话”的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
B.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
C.“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D.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3.请结合具体事例,说说香雪和其他女孩子的追求有怎样的不同。
4.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2024-05-16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