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8927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邮差

①一条土路悠悠地向山外延伸,晴天里还好,雨天里一路泥泞,可也就这一条路,将山里山外联系了起来。

②土路上跑得最多的山外人是邮差,也称为信使,一周一趟,风雨无阻。

③起先邮差还是个小伙子,但跑着跑着小伙子就老了,就有了白发,就有了风刻的皱纹,一道道的,如山石的纹理。

④邮差叫许文灿,名字好听。马爷和马奶叫他文灿

⑤许文灿上山,一周一趟,都是直奔马爷、马奶家。马爷、马奶的家在山旮旯里,房子躲在山石的皱褶里,偏僻得很。

⑥许文灿气喘吁吁地将自行车停在山石的皱褶边,必大声喊:马爷、马奶,我来了!报纸来了,信来了。

马爷、马奶双双应答:文灿,文灿啦!山跟着回应:文灿,文灿啦!一座山都知道邮差许文灿进山了。

⑧许文灿进山是马爷、马奶家的节日——有报纸看,有信读,有欢笑,时而还有捎过来的包裹。包裹里都是些山里没有的古怪的东西,比如好吃的、好用的。

⑨许文灿把报纸信件送到了,不是拔腿就走,还要在马爷、马奶家待上半天——上午到,下午走;下午来,要到天擦黑才下山。许文灿有理由——就给他们一家送邮件,送到了工作就完成了。

⑩马爷、马奶巴不得许文灿多待些时候。他们和他唠嗑,有说不完的话。说着话,许文灿也不闲着,在房前屋后找活儿干,干得顺汤顺水。马爷、马奶喜欢看许文灿吃饭。许文灿吃得香,对山菜特别钟爱,每次都将马爷、马奶烧的饭菜吃个精光。不过,从山外寄来的包裹中的吃食,许文灿是坚决不吃的,许文灿只吃山货。马爷不止一次悄悄对马奶说:文灿的吃相和儿子一样。马奶点头,接着眼眶就红了。

⑪儿子早些年当兵去了好远的外地,一去就没回来过,这期间信没断过。所以许文灿才经常来送邮件。报纸也是儿子订的,儿子知道马爷爱看报纸,订了好几份。

⑫报纸不能天天送,许文灿一周送一次,一送一堆,够马爷看的了。

⑬儿子的信大约一个月一封,字写得工整,把在部队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儿子来信,马爷、马奶是要回的,先是马爷亲自回,之后让许文灿代回。这样过了几年时间,有一天,马爷突然对许文灿说:不回了,知道儿子在部队好好的就行。说这话时,马爷长长叹了口气,没想到山也作了回应,发出一声长叹。

⑭马爷、马奶发现,许文灿送邮件的时间多是在周六或者周日,盘桓在山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马爷就对许文灿说:多陪陪父母。马奶跟上说:早点儿回去吧,孩子、老婆一大家呢。许文灿就呵呵笑:都要陪的,都要陪的。

⑮许文灿每次下山,马爷、马奶坚决不让许文灿空手,有时给几捧栗子,有时是一两个南瓜,有时是一小袋山菜……许文灿不客气,拿上头也不回地走。许文灿不敢回头,一回头泪就掉地上了。

⑯路好了,许文灿再来送邮件就不蹬自行车了,改成了开车。每周末来一次是少不了的,有时中间也来,一待半天。许文灿没告诉马爷、马奶,自己已经退休了。

⑰马爷比马奶走得早,走得也突然,那天是星期天,许文灿刚到,从车上搬下报纸、包裹之类,还高兴地说:有信,有信呢。马爷把信接到手中,还没拆封,手一抖,竟不省人事了。马爷临终前,拉着许文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都知道,都知道……”许文灿没敢接腔,泪水横流。

⑱马爷走后,许文灿还是每周来送邮件。迎接许文灿时,少了马爷的一句:文灿,文灿啦!马奶苍老的声音落单了,只有她自己的声音在山里转:文灿,文灿啦!

⑲许文灿没有改变,马奶也没有改变,只是马奶不看报,就不让许文灿再送报了,她说:省两个钱是两个钱。许文灿没听马奶的,还是送,送得更勤了。

⑳马奶的最后几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马奶一到周六就把目光投向大门口,一直要望到许文灿来。许文灿从没让马奶失望。许文灿总是开着车,还是邮差的角色,到养老院一待大半天。过去许文灿到马奶家还有些活儿干,在养老院无事可做,许文灿就不停地和马奶说话,但马奶无话,只是用浑浊的眼睛看许文灿,一直看,看得许文灿的心一阵阵抽搐。

㉑马奶是九十五岁走的,走前,许文灿守在马奶身边,泪一个劲儿地流。许文灿想说什么,马奶摇头制止,缓缓地说:我知道,文灿,我知道的……”许文灿的心就碎了。

㉒马爷、马奶都不在了,许文灿隔段时间还会去山的皱褶里,让山风吹吹,拾取文灿,文灿啦的余响。

㉓许文灿是马爷、马奶儿子的战友,马爷、马奶的儿子早牺牲了。许文灿当了邮差、信使,传递着虚假的信息,延续着深挚的战友情。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9月刊)

1.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面对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友牺牲后,许文灿主动照顾其父母,直到养老送终,表明他是个重情重义、心地善良的人。
B.上山路遥远难行,许文灿每周都去给二老送吃、用的东西,帮他们干活,表明他是个不辞辛劳、无私付出的人。
C.马爷早就知道儿子已经牺牲了,但他在许文灿面前一直不道破这个事实,表明他是个坚强而伟大的父亲。
D.马奶临终时,许文灿不停地和她说话,她却无话,只是用浑浊的眼睛看着许文灿,一直看,表明马奶是个不通事理、不善解人意的人。
2.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进行赏析。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文中第⑰、㉑段,马爷、马奶都知道了哪些内容。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唆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别出心裁,打破了以往乞丐衣衫褴褛、卑微乞怜的形象。文中的花婆命运多舛,之后不幸沦为乞丐。但是她“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维持着一个人最起码的自尊。
B.“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害怕,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C.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体现了人们对花婆死因的一种关注。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的乞讨方式,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E.本篇小说虽篇幅短小,却用不同人物形象表现了“善”与“义”的双重主题。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
3.小说主人公花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在小说的结尾,案子终究没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4-03-0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什么样子?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

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她们问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

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取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唯独肯嫁进深山野婆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祥林嫂竟肯依?……”“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1.选文出自《_______ 》一文,作者是______,体裁是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寻死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沸反盈天:                 (2)出格:
4.结合语境,分析“可恶!然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5.阅读文中划线部分,分析这样激烈的行为表达了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
6.联系上下文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选文出自《______》一文,作者______,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     )       或一轮(     )       (     )
3.“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一句中“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致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5.“然而在现世,则无聊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最后一段开头、结尾都提到了“瑟瑟的雪花”,作用是什么?
2024-06-25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