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 题号:236471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植物,摆放有讲究

家是休息的地方,所以需要安全舒适。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家里摆放的植物应该如何选购,该如何摆放。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的科普工作人员孙先凤在此,为读者指点迷津。看完后,你会惊讶,原来在家里摆放植物也是要讲科学的。

客厅通常空间比较大,可以放一些比较大型的观赏类的绿色植物和花束,这些植物大都绿叶繁茂,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客厅里的空气变得清爽,但还是要根据客厅面积大小来选择植物,如果植物摆放过多,还是会有增加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问题。推荐植物:万年青、龟背竹、金钱榕、巴西木等大型绿叶植物,也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颗粒。

如果面积不大,则只建议在茶几边和电视柜上摆放中型的绿萝、发财树和兰花,可以很好地调节室内温度,对净化空气有明显作用。尤其是绿萝,在光线微弱或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地方,也可以产生高效能的光合作用。盆栽榕树的水分蒸散性很好,可以增加室内的湿度,有净化甲苯、一氧化碳、臭氧的功效。盆栽椰子树也可以增加室内湿度,有净化苯、三氯乙烯、甲醛的功效。

卧室是睡眠的地方,不像客厅那样开阔,一般来说通风状况都不会太好,面积也不会很大,所以绝不能摆放香气很重或很刺激的花草,需氧量大的植物也不适合,因为在夜间会与人争夺氧气,反而让室内的氧气有减无增,所以卧室不宜摆放过多的植物。推荐植物:绿萝、虎皮兰、金橘等中小型植物。

因为有土壤的盆栽植物会比较容易长虫,所以对于爱干净的主妇们来说,卧室里还是更加建议种植水培植物,比如绿萝、花叶芋等。健康的睡眠环境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千万不能放阔叶植物,它们会在晚上吸收氧气,还容易根部腐烂生虫。建议养虎皮兰,这种被称为空气的维生素的植物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夜间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特别适合放在卧室。

很多人都习惯在书房里工作,书籍、电脑等都会放置在书房里,所以书房里安置的植物最好要能够吸收辐射,并且帮助提神醒脑,千万不能放气味很重、会让人闻之头晕的花草,以观叶植物或颜色较浅的盆花为宜。推荐植物:绿萝、棕竹、文竹及仙人掌类植物等。仙人球或仙人掌有很强的制氧能力,而且能吸收其周围1平方米内的辐射,特别适合放在有电脑的书房里,持续净化空气。当然绿萝等水培植物也可以悬挂在书架一角,不占空间,又能以高效的光合作用来净化空气。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作者:孙先凤有删节)

1.本文的结构是(     
A.总分式B.并列式C.总分总式D.递进式
2.如果让你为卧室挑绿植,下面做法恰当的一项是(     
A.购买金钱榕、巴西木等大型绿叶植物。
B.栀子花、夜来香等能让睡眠更有质量,是很好的选择。
C.土培盆栽优先选择,因为它更容易成活。
D.水培绿萝和虎皮兰非常适合卧室摆放。
3.小张是一位电脑软件工程师,经常熬夜加班。你会为他选(     
A.龟背竹B.水仙花C.仙人掌D.茉莉花
4.结合全文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绿萝简直是室内绿植的“万金油”,客厅、卧室、书房都适合。
B.北方秋冬季节空气干燥,可以选择盆栽榕树或者椰子树来增加空气湿度。
C.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卧室多多摆放绿植有助于睡眠。
D.仙人球既能制氧又能吸收辐射,适合书房摆放。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紫禁城里的防火墙

周乾

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数量庞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由于木材具有易燃性,因而紫禁城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紫禁城里的历代帝王高度重视防火,并采取了多种措施。防火墙是其中的一种科学防火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黏土砖的不可燃性,将其砌筑成厚厚的墙体,以阻断火势蔓延。紫禁城内现存多种形式的防火墙,如隔断墙、院墙、封后檐墙、硬山山墙等。

太和殿东西两侧的防火卡墙为紫禁城防火隔断墙的典型。据《康熙起居注》卷七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初三凌晨,太和殿发生火灾。火灾由紫禁城西北位置的御膳房内太监用火不善而诱发。火势顺着西北风向南窜,跨过了乾清门广场,依次穿过后右门、中右门,然后又因西风而拐了个弯,沿着太和殿西侧的木质斜廊而蔓延至太和殿,并烧毁太和殿及其东侧的木质斜廊。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复建工程启动。工程负责人梁九认为太和殿在历史上的多次火灾均由建筑两侧的木质斜廊引燃,因而向康熙建议,把木质的斜廊改为砖砌的卡墙。该建议得到了康熙的批准。太和殿两侧的防火墙,有利于阻隔建筑两侧的火源由东西向蔓延,对太和殿的防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紫禁城防火隔断墙的另一种典型形式,是用于长廊式建筑的隔断墙。如保和殿东侧的庑房,分布在东崇楼到左翼门之间,总长度约为150米,纵向包含房屋30间(古建筑领域中,四根立柱围成的空间为一间房)。为避免其中任一建筑失火而蔓延至其他建筑,在清代每隔5间房设置一座隔断墙,每座隔断墙厚度约为1.5米,共包含防火隔断墙7座。每座防火隔断墙亦对廊子进行了分割,并在廊内做成了券洞形式,集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效果于一体。各隔断墙之间的屋架没有任何连接,可避免火源从屋顶蔓延。防火隔断墙的布置,可避免火灾发生时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

紫禁城内院落布局的方式是基于火灾教训而形成的。紫禁城初建完工时,建筑数量多、彼此间距密集,其中一座建筑失火后,往往殃及周边的多座建筑。嘉靖皇帝执政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据《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记载,嘉靖十年(1531)正月二十六日,紫禁城的东宫(皇子、皇孙生活的场所)发生火灾,有14间相连的房被烧毁。火灾后,嘉靖召见大学士张璁并进行了训诫:宫中地隘而屋众,且贯以通栋,所以每有火患”“务使道途疏阔,堂舍整简,勿令相近。他要求对紫禁城内房屋间距进行整改,拉大各个建筑院落之间的间距。这种整改方式,促成了今天的紫禁城各个院落的布局形式,并产生了很好的隔火效果。

封后檐墙又名封护檐墙或风火檐墙,亦为紫禁城内防火墙的主要形式。封后檐墙的做法始于雍正五年(1727),主要特点是建筑的后檐墙不开设门窗,且屋檐位置的檩枋、椽子等木质构件均用砖墙封砌,不露在外面。据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等人所撰《国朝宫史》卷三记载,雍正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雍正颁布诏令说宫中火烛最要小心。他认为日精门、月华门以南的围房有做饭的值房,火星常常会窜到房檐上,很容易产生火灾,并危及其他建筑,因而下旨可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即十二宫中大房有相近做饭小房之处,看其应改风火檐者,亦行更改。需要说明的是,围房一般指兵丁、太监的值守用房,其等级较低。由此可知,紫禁城内封后檐墙的做法是由雍正首先提出来的,有利于避免火势由屋檐向外蔓延。

紫禁城内硬山山墙也具有防火功能。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只有前后两个坡,且建筑山墙(即两侧的外墙)从地面一直砌筑到瓦顶,将建筑内部的木构架封护起来。硬山山墙与封后檐墙均为封护木构架的防火方法,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出现在明代,用于封护建筑两侧端部木构架;后者出现在清代,用于封护建筑后檐的木构架。硬山山墙的建筑做法与徽州的马头墙有着类似之处。马头墙的特点是山墙高出屋面,其形状类似马头。当相邻建筑发生火灾时,马头墙可阻断火源。1977年出土于安徽歙县的石碑,其上刻有《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文记载了明代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的治火功绩其中包括建造大量的马头墙,以避免密集的民居发生火灾蔓延。这是徽州马头墙用于防火的较早史料。

(摘选自202157日《科技日报》)

1.文章中作者未使用的一项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分类别C.举例子D.下定义
2.把太和殿木质斜廊改为砖砌卡墙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于太和殿的防火。B.砖墙比木质斜廊更美观。
C.砖墙比木质斜廊更结实耐用。D.砖墙比木质斜廊更容易修缮。
3.下列表述与文章原意一致的一项是(     
A.在时间上,硬山山墙的出现显然晚于封后檐墙。
B.紫禁城的马头墙和徽州的院墙有类似之处。
C.长廊式隔断墙的布置,可以避免火灾发生时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
D.紫禁城院落布局的方式是基于皇帝的审美兴趣而形成的。
4.下列表述与文章原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A.嘉靖、康熙雍正都高度重视紫禁城的防火,并采取了多种措施。
B.对紫禁城而言,防火墙是唯一最科学、最有效的防火方法。
C.太和殿在历史上的多次火灾均是由建筑两侧的木质斜廊引燃的。
D.长廊式建筑的隔断墙集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效果于一体。
2024-05-0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下面的文章选自欧阳康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________古今,________中西,回到原典,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

在实践层面,我们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就其具体形态、直接功能和作用方式而言,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也许是有所不同的,但就其作为人类统一的文化创造的目标、过程和产品而言,它们又是内在相通的。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要防止、克服或削弱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在科学层面上,要在自然、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大科学观,而这种大科学观中又蕴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________内容,从而具有更加________的科学视野。

就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意味着要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之间保持张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着物的外在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体现在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自觉认识和掌握。

就人的内在心灵世界而言,要求人们在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保持张力。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人的本有属性,它们之间应当是内在统一的。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本身是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的一种内在表现方式。而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又加剧了外部世界的分化与冲突。我们认为,健全的人类精神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内在统一的真精神,它们共同构成健康的人类精神所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

就人的价值取向而言,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就是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最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巩固和实现的。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对真、善、美的统一追求通过动机、方式与效果的内在统一性而在活动的发起、过程的推进中得到贯彻,并在活动的结果中得到表现和实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时代性特点,真、善、美的统一也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水平。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包含着真、善、美的人类精神不断在更高的水平和更完善的程度上实现统一的过程。

(资料来源:欧阳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光明日报》19991029日)

1.依次填在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贯通       融汇       广博       广阔
B.融汇       贯通       广博       广阔
C.贯通       融汇       广阔       广博
D.融汇       贯通       广阔       广博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
B.在实践层面上,我们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
C.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人的本有属性,它们之间应当是内在统一的。
D.在高科技时代,强化科学精神比人文精神更重要。
3.作者认为,当代人文精神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认为,如何实现“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
5.文中提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楣上家国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古代也作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竖的称。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勋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的,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古代的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给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已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他认为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⑧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颜色、图案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地普及。

(选自《光明日报》2017210日)

注:①旌表:封建统治者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等表扬遵守封建礼教的人。

1.下列关于“匾额”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是文学艺术形式。
B.匾额可以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C.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
D.由书法家题写的匾额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具有艺术价值。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开头从日常生活和熟悉的事物引出说明对象——匾额,通俗易懂,更易理解接受。
B.第②段中画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匾额比作建筑的眼睛,生动形象地说明其重要性。
C.擅长打制匾额技艺的匠人师傅越来越少,造成了匾额行业凋敝的现状。
D.第⑥段中“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的“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匾额的历史悠久,它兴起于先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B.政府会给民间一部分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发匾,对他们进行精神奖励。
C.虽然现代科技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懂匾额的人仍喜欢手工匾额。
D.成立匾额学,匾额师傅可以走进高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途径。
2024-05-05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