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850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紫禁城里的防火墙

周乾

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数量庞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由于木材具有易燃性,因而紫禁城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紫禁城里的历代帝王高度重视防火,并采取了多种措施。防火墙是其中的一种科学防火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黏土砖的不可燃性,将其砌筑成厚厚的墙体,以阻断火势蔓延。紫禁城内现存多种形式的防火墙,如隔断墙、院墙、封后檐墙、硬山山墙等。

太和殿东西两侧的防火卡墙为紫禁城防火隔断墙的典型。据《康熙起居注》卷七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初三凌晨,太和殿发生火灾。火灾由紫禁城西北位置的御膳房内太监用火不善而诱发。火势顺着西北风向南窜,跨过了乾清门广场,依次穿过后右门、中右门,然后又因西风而拐了个弯,沿着太和殿西侧的木质斜廊而蔓延至太和殿,并烧毁太和殿及其东侧的木质斜廊。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复建工程启动。工程负责人梁九认为太和殿在历史上的多次火灾均由建筑两侧的木质斜廊引燃,因而向康熙建议,把木质的斜廊改为砖砌的卡墙。该建议得到了康熙的批准。太和殿两侧的防火墙,有利于阻隔建筑两侧的火源由东西向蔓延,对太和殿的防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紫禁城防火隔断墙的另一种典型形式,是用于长廊式建筑的隔断墙。如保和殿东侧的庑房,分布在东崇楼到左翼门之间,总长度约为150米,纵向包含房屋30间(古建筑领域中,四根立柱围成的空间为一间房)。为避免其中任一建筑失火而蔓延至其他建筑,在清代每隔5间房设置一座隔断墙,每座隔断墙厚度约为1.5米,共包含防火隔断墙7座。每座防火隔断墙亦对廊子进行了分割,并在廊内做成了券洞形式,集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效果于一体。各隔断墙之间的屋架没有任何连接,可避免火源从屋顶蔓延。防火隔断墙的布置,可避免火灾发生时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

紫禁城内院落布局的方式是基于火灾教训而形成的。紫禁城初建完工时,建筑数量多、彼此间距密集,其中一座建筑失火后,往往殃及周边的多座建筑。嘉靖皇帝执政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据《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记载,嘉靖十年(1531)正月二十六日,紫禁城的东宫(皇子、皇孙生活的场所)发生火灾,有14间相连的房被烧毁。火灾后,嘉靖召见大学士张璁并进行了训诫:宫中地隘而屋众,且贯以通栋,所以每有火患”“务使道途疏阔,堂舍整简,勿令相近。他要求对紫禁城内房屋间距进行整改,拉大各个建筑院落之间的间距。这种整改方式,促成了今天的紫禁城各个院落的布局形式,并产生了很好的隔火效果。

封后檐墙又名封护檐墙或风火檐墙,亦为紫禁城内防火墙的主要形式。封后檐墙的做法始于雍正五年(1727),主要特点是建筑的后檐墙不开设门窗,且屋檐位置的檩枋、椽子等木质构件均用砖墙封砌,不露在外面。据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等人所撰《国朝宫史》卷三记载,雍正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雍正颁布诏令说宫中火烛最要小心。他认为日精门、月华门以南的围房有做饭的值房,火星常常会窜到房檐上,很容易产生火灾,并危及其他建筑,因而下旨可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即十二宫中大房有相近做饭小房之处,看其应改风火檐者,亦行更改。需要说明的是,围房一般指兵丁、太监的值守用房,其等级较低。由此可知,紫禁城内封后檐墙的做法是由雍正首先提出来的,有利于避免火势由屋檐向外蔓延。

紫禁城内硬山山墙也具有防火功能。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只有前后两个坡,且建筑山墙(即两侧的外墙)从地面一直砌筑到瓦顶,将建筑内部的木构架封护起来。硬山山墙与封后檐墙均为封护木构架的防火方法,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出现在明代,用于封护建筑两侧端部木构架;后者出现在清代,用于封护建筑后檐的木构架。硬山山墙的建筑做法与徽州的马头墙有着类似之处。马头墙的特点是山墙高出屋面,其形状类似马头。当相邻建筑发生火灾时,马头墙可阻断火源。1977年出土于安徽歙县的石碑,其上刻有《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文记载了明代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的治火功绩其中包括建造大量的马头墙,以避免密集的民居发生火灾蔓延。这是徽州马头墙用于防火的较早史料。

(摘选自202157日《科技日报》)

1.文章中作者未使用的一项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分类别C.举例子D.下定义
2.把太和殿木质斜廊改为砖砌卡墙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于太和殿的防火。B.砖墙比木质斜廊更美观。
C.砖墙比木质斜廊更结实耐用。D.砖墙比木质斜廊更容易修缮。
3.下列表述与文章原意一致的一项是(     
A.在时间上,硬山山墙的出现显然晚于封后檐墙。
B.紫禁城的马头墙和徽州的院墙有类似之处。
C.长廊式隔断墙的布置,可以避免火灾发生时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
D.紫禁城院落布局的方式是基于皇帝的审美兴趣而形成的。
4.下列表述与文章原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A.嘉靖、康熙雍正都高度重视紫禁城的防火,并采取了多种措施。
B.对紫禁城而言,防火墙是唯一最科学、最有效的防火方法。
C.太和殿在历史上的多次火灾均是由建筑两侧的木质斜廊引燃的。
D.长廊式建筑的隔断墙集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效果于一体。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症,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不仅是鸡,其他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H1515种亚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H3亚型易感染。目前在亚洲一些地区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属H5N1型,通常只在禽类中传播、很少感染人类,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目前尚未发现由于吃鸡肉和鸡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从微生物学角度讲,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侵袭。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的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不过,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会直接引起人类流感暴发,但从进化角度看,人类流感与原先在动物中传播的流感病毒有关。很可能是在历史上人类驯养猪、鸡等动物的过程中,由于人畜接触频繁,猪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的某些毒株发生了变异,获得对人的致病性以及在人群中的能力,成为人类流感病毒。这类事件有可能再次发生,因此医疗研究和监测部门仍对禽流感袭去人类的可能性保持警惕。至目前,我国内地从未发生过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例。我国已经建立了可快速检测禽流感的技术手段,卫生部在几年前就强化了包括禽流感在内的流感疫情监测,多种流感病毒的动向都在监视视野中。

1.下面对禽流感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
B.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中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三大类。
C.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D.禽流感被国际兽疫局定为一类传染病。
2.根据原文,对“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染。”这段话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流感病毒引起。
B.禽流感病毒不会直接引起人类流感暴发。
C.H1和H3亚型流感病毒易使人感染。
D.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5和H7两种亚型不容易使人感染,而H1和H3两种亚型容易使人感染。
3.根据原文,对有关禽流感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
B.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鸡群一旦染上,常常“全军覆没”。
C.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所以人不容易感染禽流感病毒。
D.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2024-03-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间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的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理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上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②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下列对选文段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地球上的无数物种曾经是怎样经历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
C.作者在选段中批判的错误学说是神造论。
D.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内容是物种是演变而来,而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
2.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  )
A.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B.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
C.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D.以上都是
3.第①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一般的自然学者们,常以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D.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生物变异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各项有错误的是(  )
A.进化论研究的对象是物种起源问题。
B.进化论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C.进化论批判了神创论。
D.选文中加点的“惟一”“可能”“仅仅”等词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准确严谨,体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5.课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体——大自然的杰作——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工程学、化学、物理学方面的奇迹。人体,其构造之精妙,其效率之高超,其消耗之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②人脑是一部最奇妙的机器,它和手结合,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脑平均重1.2公斤,体积仅为1.5立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的数目相差无几,为150亿,耗能的功率仅在10瓦左右。如果用与脑神经元数目相同的相应半导体器件制造一台计算机,其体积将有1万立方米,是人大脑体积的600多万倍,需要电能100万千万,相当于一座大型水电站的发电量。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可以储存1071010比特的信息,而人脑的信息容量可达1015比特。

③人的心脏像一部有双重功能的水泵,通过压力将血液注入循环系统。血液是生命的河流,沿着9000多公里长的血管永不停息地流动着。血液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人体细胞来发挥的。血液把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细胞,然后再提取细胞排出的废物。血液从心脏流出再返回,一次完整的循环连一分钟也用不了。血液流动的血管粗细不一,粗的直径约2.5厘米,有自来水管那么粗;细的如毛细血管,细到血球必须排成一行才能依次通过。血液中有红血球和白血球。圆饼形的红血球数量约有25兆,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白血球约有250亿,它是卫士,一旦发现外敌入侵,就会迎上去攻击;同时它也是清洁工,帮助消除血液中的垃圾。

④心脏由粗壮而坚韧的肌肉构成,大小仅相当于一个拳头,但它的机械性十分惊人。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每昼夜约跳动10万次。它每天排出血液9000多升,在人的一生中排出的血液总量大约2亿公斤。心脏的瓣膜类似阀门,使血液顺着单一方向流动,避免倒流。现在,心脏已不再被认为是灵魂的住所、智慧的源泉,但是它那优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能仍然使人赞叹不已。

(节选自一丁《奇炒的人体》)

1.文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2.第②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现在,心脏已不再被认为是灵魂的住所、智慧的源泉,但是它那优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能仍然使人赞叹不已。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