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0567
下面的文章选自《“雕刻”火药30年航天工匠“一把刀”——记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几十斤重的密封堵盖一打开,刺鼻的气味立马涌出来,这是火炸药的味道。火炸药异常敏感,一丁点磕碰,甚至衣服擦出静电,都可能瞬间引爆,几千摄氏度高温中蘑菇云腾起,人就灰飞烟灭了。

30年来,在这个全世界都无法完全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的岗位上,徐立平忍耐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与寂寞,以精湛技艺和过人胆识雕刻火药,将一件件大国利器送入云霄,从航天蓝领一步步成长为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秦岭深处一把刀

已是整形组一把好手的杜鹏还记得,17年前刚到秦岭深山厂房上班学艺,就听说整形组有个徐立平是一把刀

徐立平的手艺也不是生来就有。他进厂的第一天,师傅就带他见识了点火试验。巨大的轰鸣声,窜出的火苗,腾起的蘑菇云成为他一生难忘的记忆,也使他下决心规避危险,胆大心细,勤学苦练。练秃了30多把刀,他的手越来越有感觉,一摸,就知道如何雕刻出符合要求的药面,特准。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2A4纸的厚度,一把刀堪称完美。

徐立平带班很严。天平砝码摆放要从左到右从小到大,反了不行;没状态就不能上岗;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行;要是谁被发现作业时忘戴防静电手环,他给你一把揪出来:你还要命不?!你还回家不?!你不要命大家还要命……”

没见过大风浪,不经历生死,很难理解徐立平的恨铁不成钢。这工作,太危险!

那是19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连续两台发动机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再次发现裂纹,为了找准故障原因,不影响后续研制进度,在当时没有先进探伤设备的情况下,专家组决定,就地挖药,查找病根

徐立平那时工作不到3年,和师傅们一起加入挖药突击队。

挖药,每次只能进一人。在狭窄的空间里,人如同芯材一样被包裹在成吨的炸药堆里,每次只铲出四五克药。穿好防静电的纯棉秋衣、纯棉工服,徐立平小心翼翼地钻躺进去。他感到这个狭小而冰凉的世界,一下子安静了。

忍受着浓烈的气味,徐立平和突击队员10多分钟一换,打车轮战,如同蚂蚁搬家一样,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故障成功排除,为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争取了宝贵时间。但任务完成后,徐立平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行走。

(选自《工会博览》,2019年第33期)

1.文章为什么以描写火炸药开头?
2.在飞船和导弹上雕刻火药,其难度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使用了小标题,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5.这篇人物新闻报道中有很多数字,请你举一例说明运用数字的好处。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023228日,由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揭晓评选结果。10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分别是数控铣工秦世俊、钳工郑志明、港口内燃装卸机械司机成卫东、盾构操作工母永奇、数控车工何小虎、桥式起重机司机田得梅(女)、电气试验工冯新岩、飞机装配工周琦炜、数控车工孟维、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1)“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身上蕴含着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
(2)请联系实际生活,简要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向“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学习?
2024-05-1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华社酒泉1016日电     200310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②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③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④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10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⑥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⑦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节选自《飞向太空的航程》)

1.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情景时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2.文章的导语部分包括哪些段落?有什么特点?
3.文章的第4段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2023-12-13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了重大调整,用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被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令我赞叹不已,同时我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

19748月,我国确立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研究项目。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调查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的细致调查与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扶植新秀,乐为人梯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

有些人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有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系统,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汤炽(28岁)、阳振坤(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Script Level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1.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可以更好地呈现其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B.可以使人物通讯更具真实性,增强文章可读性,也可以避免陈述时的主观滥情。
C.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献身科学的精神。
D.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从中可看出作者为写这篇文章做了充足的准备,体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
2.本文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都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下列对这三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主要展现了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
B.本文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都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构筑文章。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C.在本文和《“探界者”钟扬》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使用了鲜明、个性化的语言,使王选、钟扬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活了起来。
D.“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以及王选院士的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的精神。
3.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说明文本所体现的作者立场,并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主观倾向性的认识。
2024-05-17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