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6707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熟的荔枝,大多是深红色或紫色。长在树头,从远处固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风光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值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的,如广东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四周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些稀奇的品种,如瘦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由于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包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像“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大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亮,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它为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吃一口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雪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5℃,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由于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很多苦痛。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外表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外形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1.指出以下句子的说明方法。
①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
②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亮,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
③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瘦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       )
④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它为假种皮。(       )
2.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告知了我们哪些信息?
3.说说文中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的主要作用。
4.荔枝也有淡红的,如广东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这句话假如删掉了,也不阻碍段落的意思,说说为什么写上去?
5.下面对课文内容阐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六月是指的阴历,阳历应当是七月。由于南方地区荔枝的成熟盛期是阳历七月,所以诗人称之为“南州六月荔枝丹”。
B.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像“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作者认为是夸大的说法,其缘由是荔枝膜比荷瓣、桃花要薄得多。
C.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句中“通常”说明在一般状况下,暗指也有非通常状况下的荔枝。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详细地说明荔枝大小的重量。
D.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亮,有的则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我们吃到的其实是荔枝的种皮。荔枝肉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15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我们在作场里看见的是一块块不整齐的硬片,从山东博山运来的。这里头基本质料是硼砂、硝石和碱,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颜色也就各异。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他们把那些硬片放在铁臼里捣碎研细,筛成细末应用。细末里头不免掺和着铁臼上磨下来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要是吸得不干净,就会影响制成品的光彩。看来研磨色料的方法得讲求改良。

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湿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铜丝高一些。整个表面填满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烧。一烧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来红色的地方还是填红色料,原来绿色的地方还是填绿色料。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选自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1.下列不属于选文介绍的内容的一项是(     
A.“点蓝”及“景泰蓝”得名的缘由。
B.“景泰蓝”使用的色料及其研磨方法。
C.点蓝的基本程序。
D.烧蓝的基本方法。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作诠释)
B.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作比较)
C.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举例子)
D.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15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列数字)
3.根据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蓝的制作已由开始主要使用蓝色料发展到使用多种色彩色料的阶段。
B.制作景泰蓝的色料里混有铁屑,将使景泰蓝制成品的光彩受到不利影响。
C.点蓝工人极熟练点蓝工艺,因此不用看景泰蓝图样就知道如何填色料。
D.景泰蓝制作工艺中,点蓝与烧蓝两步需要交替进行,并需要涂三回烧三回。
4.选文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也是物理。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比如研究太阳内部、恒星内部。人去不了,怎么研究?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等。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如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密度非常大的星,一颗芝麻点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就有几百万吨重,而且转得很快,转时发出X光强度不一样,变化周期不到一秒。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这种星密度更高,引力场特别强,强到光线被吸住射不出来,只有当其他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时才发光,发射出X线。不但恒星会爆发,而且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星系,像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中心也会爆发,还会爆发得更强烈。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而一个星系爆发起来的能量等于亿亿个恒星爆发的能量。要了解这些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选自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1.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指出天文学研究的内容,再介绍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对物理学的依赖关系。
B.“天文学也是物理”是指要了解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C.现在的天文学不仅研究星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内部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宇宙的演化。
D.文中提及的“客星”“中子星”“黑洞”,是研究银河星系的发现。
2.下列对“黑洞”的知识介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黑洞其实是天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B.黑洞本身是没有光的,只有当其他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才会发光。
C.黑洞其实不是洞,只是由于引力场特别强,时常有物质被吸引,好像掉进洞中。
D.物质被黑洞吸引掉进去时会发出比γ射线波长更短的X线。
3.所选文字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分类别B.下定义举例子C.列数字作解释D.作比较打比方
4.联系全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都是事理说明文,都是以科学考察的事实来验证科学理论的。
B.本文运用总分结构先从整体说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C.本文在按学科类别分说时,按“天、地、化、生”的顺序说明,这是依照新兴学科出现的顺序,这样的顺序安排符合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依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D.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又平实通俗,切合科普说明文的要求。由于作者是针对公众来介绍科学体系的知识,所以还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语言形象且富有韵味。
2024-09-0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

随着疫情持续发展,市场上N95KN95)、医用外科等防病毒口罩依旧紧俏,不少家庭中的口罩库存即将见底。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些重复利用的“妙方”。但是贴着“一次性”标签的防病毒口罩真的能够走上“无限循环”之路吗?

56℃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是否可通过“清蒸、水煮”的方式实现口罩再利用呢?不能。无论是N95还是医用外科口罩,它们实现“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过滤层”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颗粒(气溶胶),而过滤层主要由聚丙烯熔喷超细纤维构成。

根据设计要求,口罩要在实现较好阻隔效果的同时保证令人舒适的通气性,其对医用口罩的吸气阻力一般不能超过343.2帕斯卡(Pa),日常防护型口罩吸气阻力要小于135帕斯卡(Pa)。因此,口罩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使其携带微量的电荷,从而在比较蓬松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各种微粒。

毫无疑问,无论是“清蒸”还是“水煮”,水的进入会使过滤层中的电荷迅速消失,导致过滤效果大幅下降。同时,聚丙烯熔喷材料纤维非常细,要比头发丝细十几倍,平均只有两个微米左右,不耐高温,温度大于80℃时就会收缩变形,导致结构破坏,防护效果降低。

75%的乙醇能有效灭活病毒,能否将用过的口罩喷上酒精消毒,再晾干重复使用呢?不能。因为,一方面,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酒精、水、血液、唾液等都很难渗入,目的是加强对医生的保护,防止在与患者接触中出现液体喷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表面涂抹、喷上酒精很难起到对医用口罩内部的消毒作用。另一方面,酒精也会破坏口罩外层防水结构,原因是酒精的表面张力和水有很大不同,用酒精处理过的口罩材料对水(血液、唾液)的吸收会增强,这会加速口罩过滤层失效。

病毒对紫外线敏感,是否可以使用紫外灯、紫外消毒柜等对口罩消毒,实现再利用呢?不能。聚丙烯熔喷材料是一种热塑性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结构会发生破坏及氧化降解,使过滤性能大幅下降。

课题组曾经做过实验,如果对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消毒,它的过滤效率将由95%快速降低到60%以下,和普通的纱布口罩、棉布口罩差不多。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实现口罩的消毒再利用呢?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口罩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普通家庭无法实现。况且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吸收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逐渐造成过滤层的电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进行消毒、晾干也无法恢复,再使用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果。在当前的疫情条件下,不应提倡对一次性防病毒口罩的消毒再利用。

虽然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但从设计者的角度看,除非是去医院、大型超市或接触疑似病人等高危场所,普通人并不需要用一次防护口罩就扔掉,完全可以使用两三次,从而减少口罩资源的消耗。

1.下列关于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防病毒口罩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环氧乙烷气体消毒,一般的家庭无法实现。
B.防病毒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等消毒后,它的过滤效率将大大降低,防护效果不佳。
C.防病毒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吸收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逐渐造成过滤层的电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进行消毒、晾干也无法恢复。
D.防病毒口罩主要由聚丙烯熔喷超细纤维构成,材质特殊,往往用过一次就损坏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对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属于平实说明。
B.作者从高温、酒精、紫外线消毒的低效、无效三个方面,说明了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的原因,使文章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C.“聚丙烯熔喷材料纤维非常细,要比头发丝细十几倍,平均只有两个微米左右,不耐高温”一句只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结构为总——分——总,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聚丙烯熔喷材料的耐老化性差,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结构会发生破坏及氧化降解,使过滤性能大幅下降。
B.为了保证阻隔效果和舒适的通气性,医用口罩的吸气阻力一般不能超过343.2帕斯卡(Pa),日常防护型口罩吸气阻力要小于135帕斯卡(Pa)。
C.顾名思义,“一次性口罩”就是指用过一次后就得扔掉,不能再用了。
D.医用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目的是加强对医生的保护,防止在与患者接触中出现液体喷射造成交叉感染。
2024-02-26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