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236364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膳食纤维7类,还包含许多非必需营养素。如果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些疾病。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希望通过日常补充营养素来防病于未然

据估计,约有半数的美国人和近三分之一的英国人每天都会服用某种补充剂。在中国,有10%~20%的人经常补充营养素。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补充营养素吗?科学研究说明,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从日常食物中就可以获得。一些特殊人群需要补充特定的营养素,比方幼儿、孕妇、老人需要补充适量维生素D,孕妇需要补充适量叶酸。如果不是因为某种疾病或饮食习惯(比方素食)导致营养缺乏,非特殊人群实在没有补充营养素的必要。

目前流行的这种没病乱吃药情况,不仅浪费钱财,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比方,人体每天摄入的维生素A超出必需量1.5毫克,会干扰维生素D的有益作用,甚至还会影响骨骼健康,过多的维生素D会导致钙在血液中堆积,从而引发呕吐和肾脏问题。大量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既然对多数人来说,补充营养素并没有多大用处,甚至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持补充营养素呢?由于营养素类药物通常较廉价,人们购置起来经济负担不大,就容易出现随意购置的行为。不少人并没患上缺乏营养素的疾病,而仅仅是因为担忧自己的健康状况,才用补充营养素的方式来保险。大多数人补充营养素时,抱着万一有用的心理。另外,长期服用者可能因为营养素补充剂具有的抚慰剂作用而对其产生心理依赖,有的长期服用者停服之后会立即产生身体不适感。

我们真的需要补充营养素吗?其实很简单,去问问医生,他们会给你合理的建议。对于多数人来说,多样化、合理、健康的饮食完全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科学补充营养素,才能防止出现花钱买病的为难局面,给自己一个健康的未来。

1.以下对人们“坚持补充营养素”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人们一般能够承受营养素类药物的价格。B.补充营养素是为健康来“保险”。
C.长期服用可能使服用者产生的心理依赖。D.医生建议所有人应该补充营养素类药物。
2.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A.补充过量的维生素E会影响骨骼健康。
B.营养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因此应大量服用。
C.日常饮食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必需的营养素。
D.半数的美国人和英国人都喜欢补充一些营养素。
3.以下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A.科学补充营养素B.营养“保险单”C.吃出你的健康D.营养素的功与过。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听书对大脑的要求更高

听书,不仅可以解放疲劳的双眼,还不限制时间地点。但比起传统看书,听书总显得难以集中注意力,留下的印象也没有书那么深刻。

实际上,不管是对文字,还是对语言的处理,大脑都是一视同仁的。大脑收集信息后,都会进行一系列的贮存、识别、记忆和理解处理。

首先是贮存。人的感觉器官就像一台24小时工作的监控摄像头,会忠实地记录所有看到、听到的影像。然而大脑却并不想对如此繁复冗杂的信息照单全收,它通常会先进行短暂的存储,方便接下来筛选有用的信息。这个贮存的过程相当短。

接着是识别。这个过程中,大脑会对信息进行过滤,排除一些它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上。由于成年人平时接触到的大量视觉信息都是通过文字描述的,大脑会认为文字信息很重要,它会优先检索出这部分内容,交给负责处理文字的大脑区域去分析和理解,同时它也会过滤一些不重要的虫鸣鸟叫、机械轰响,专注于言语会话的主要信息,然后作出反应。

然后是记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文字和语言的需求和依赖远不如成年人,他们的大脑在刺激信号传入后还是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形象,如实地记录所听所见,这种现象被称为遗觉象。可能正因如此,我们有时能清晰地记住儿时的一些事情。不过这种种视觉遗觉象、听觉遗觉象、嗅觉遗觉象、触觉遗觉象等,能持续保持到成年期的并不多。

最后便是理解。我们在阅读时,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不同:左脑先理解后记忆,记住慢,遗忘快,更适合记忆的消化、吸收;而右脑则会将语言变成图像,可以大量、快速地记忆,且记忆质量很高,一旦记住就很难忘掉。也就是说,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时,比如读到这个词时,就会自动在右脑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链接在一起,加深印象。如果是分析一句话,比如猫在睡觉,影像库中可能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睡觉的图像,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因此,语言对大脑会有更进一步的刺激,所以听书有时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

因此,听书其实对大脑的要求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章中使用过的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D.作比较
2.下列选项中,属于文章认为的听书优点的一项是(     
A.听书能有效缓解听者的视力疲劳
B.听书基本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C.听书能使大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D.听书减少了大脑处理信息的程序
3.下列有关大脑“贮存、识别、记忆”三阶段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大脑在收集信息后,对视听所接受的信息,都会进行贮存、识别、记忆。
B.大脑贮存阶段的工作,就是对所看所听的繁复冗杂的信息进行照单全收。
C.大脑在识别信息时,重点对声音进行过滤,排除它自认为不重要的声音。
D.因为儿童存在“遗觉象”现象,所以儿童对声音的记忆可能好于成年人。
4.下列对大脑“理解”阶段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进行信息处理时,理解和储存、识别、记忆是同时进行的。
B.左脑善于将语言转化为图像,所以有利于大量、快速地进行记忆。
C.右脑善于先理解然后记忆,所以右脑记忆会慢很多,而且遗忘快。
D.大脑对声音进行处理时,同处理文字一样都需要使用左右脑。
2024-06-14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致的描述和逻辑严密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掐丝工艺的必要性和科学依据。作者从美观、物理特性和工艺流程等多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景泰蓝的图案多为繁笔线条画,并且在大面积色块中嵌入铜丝。文章不仅展示了景泰蓝制作的复杂性和精细度,还流露出对工匠技艺的深深敬佩,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热爱。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甲)。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画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选自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1.文中甲处应填入的一句话是(     
A.主题制约内容B.内容决定形式
C.内容与形式统一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2.第二句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3.对选文第二段的段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作用。
B.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原因。
C.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经过。
D.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影响。
4.作者在对掐丝这道工序进行说明的时候,流露出对掐丝工人精湛技艺的钦佩之情。这种钦佩之情聚焦在掐丝工艺的哪几个方面?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科学家用气凝胶织出北极熊毛衣

①穿上人造纤维织就的超薄衣物,就能摆脱臃肿的羽绒服,像北极熊一样不畏严寒?我国科学家通过模仿北极熊毛的核一壳结构,制备出一种封装气凝胶超保暖人造纤维。它不但有传统保温材料的隔热功能,还能封锁人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且可以直接用商用纺织机编织成面料。

②研究发现,北极熊之所以能适应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是因为它的毛是中空结构,里面封装了大量空气,可通过抑制热传导和热对流减少热量流失。保暖衣物的设计正是运用了这一原理。让衣物在保暖的同时更加轻薄,科研人员试图用更少的材料封装更多空气。孔隙率极高、密度比空气还小的气凝胶是一种理想选择。然而,由于气凝胶涂层容易脱落,且含量有限,存在拉伸性能不佳等问题。若要将它用于提升衣物保暖性能,还需突破相关技术和工艺。

③带着新的挑战,科研人员注意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北极熊的毛不仅是中空的,而且还有一层约20微米厚的壳,占了毛发直径的近四分之一,借鉴北极熊毛的核一壳结构,科研人员历时近6年,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纤维。该纤维的中心是高分子气凝胶,内部分布着直径大约为10-30微米的纤长小孔。它们朝着同一个方向排列,像一个个存储空气的仓库。同时,一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外壳将内部的气凝胶包裹起来。

负责超强保暖,保暖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防止热量的流失。人体散热的主要形式包括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和汗液蒸发等,其中热辐射的影响最大,热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流失。让新型纤维内部小孔的取向与辐射方向垂直,同时调整尺寸,就有望匹配红外线的波长,15从而达到锁住红外辐射的目的。

负责强韧耐用。科研人员为新型纤维设计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使得新型纤维能被拉伸到自身长度的两倍而不断裂,很好地满足了衣物纤维的抗拉伸需求,过厚的会影响纤维的保暖性能,科研人员选取了一个最优值,兼顾了材料的保暖性能和力学性能。

⑥升温越少代表人体热量流失越少。在零下20摄氏度的恒温冷库内,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对比试验----由科研人员分别试穿初始温度相同的羽绒服、羊毛毛衣、棉毛衫和北极熊毛衣、并记录衣物表面温度的上升情况。试验开始几分钟后,棉毛衫的表面温度上升到了10.814摄氏度、羽绒服的表面温度上升到了3.8摄氏度。厚度和羊毛毛衣接近、仅为羽绒服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北极熊毛衣表面温度上升到3.5摄氏度。

⑦目前、实验室内可连续制备这一新型纤维,并对新款北极熊毛衣’进行着色。其制备成本主要源于物料和加工。现阶段物料成本虽低,但加工成本较高,若要实现工业化量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才能让北极熊毛衣真正出现在货架上。

(选自《科技日报》2024.01.05,有删改)

1.下列关于“北极熊毛衣”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北极熊毛衣”材料是模仿北极熊毛的“核一壳”结构,制备出的封装气凝胶的人造纤维。
B.为了让“北极熊毛衣”更加轻薄,科研人员试图用更少的材料封装空气。
C.在对比实验中,“北极熊毛衣”与羊毛毛衣的厚度接近,表面温度却更低。
D.只要降低成本,就可以实现“北极熊毛衣”的工业化量产,从而使之真正出现在货架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是(     
A.北极熊的毛不仅是中空的,而且还有一层占了毛发直径近四分之一的壳。
B.将新型纤维内部小孔的取向与辐射方向垂直,就有望匹配红外线的波长。
C.新型纤维中的“壳”需要达到一个最优值,才能兼顾材料的保暖性能和力学性能。
D.目前,实验室已经可以连续制备“北极熊毛衣”,并对其进行着色处理。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以“北极熊毛衣”为说明对象,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文章用“大约”“一定程度上”“目前”等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C.文章结构条理,语言确切,将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表达的明白具体。
D.文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北极熊毛衣”的研发原理。
2024-08-17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