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250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蹬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十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哎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牺牲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找到就好了!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他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座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写到了多种声音,“河滩里的风声”“流水声”“机枪声”暗示了两军力量的悬殊和此次战斗的惨烈,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B.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隐含了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C.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凸显了八路军战士不惧艰苦、不畏牺牲的精神,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D.小说的语言运用独具匠心,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方言词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E.小说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运用比喻手法,使滹沱河这个物象意蕴丰富,表达了军民击退敌人的决心。
2.请赏析小说画线的句子。
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3.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同为孙犁的小说,《碑》和《荷花淀》的风格有很大的差异。请你从语言特点、画面描写、人物塑造中任选两个作简要分析。
5.根据小说内容,用一句古诗来体现李连长等革命英雄的精神,并说明理由。
古诗词:______
理由:______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儿子痛痛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篝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谧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休、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
(3)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024-03-2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大力想必是有个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当面也这样叫。为什么叫他金大力,已经无从查考。他姓金,块头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饭的淘箩,年下腌制的风鱼咸肉,都挂得很高,别人够不着,他一伸手就能取下来,不用使竹竿叉棍去挑,也不用垫一张凳子。身大力不亏。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气,没法证明。关于他的大力,没有什么传说的故事,他没有表演过一次,也没有人和他较量过。他这人是不会当众表演,更不会和任何人较量的。因此,大力只是想当然耳。是不是和戏里的金大力有什么关系呢?也说不定。也许有。他很老实,也没有什么本事,这一点倒和戏里的金大力有点像。戏里的金大力只是个傻大个儿,哪次打架都有他,有黄天霸就有他,但哪回他也没有打得很出色。人们在提起金大力时,并不和戏台上那个戴着红缨帽或盘着一条大辫子,拿着一根可笑的武器,——一根红漆的木棍的那个金大力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个金大力和那个金大力不大相干。这个金大力只是一个块头很大的,家里开着一茶水炉子,本人是个瓦匠头儿的老实人。

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砌墙会砌出一个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个瓦匠头,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很拙于言词,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人缘儿会那么好。

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一般的零活,比如检个漏,修补一下被雨水冲的山墙,这些,直接雇两个瓦匠来就行了,不必通过金大力。若是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就会把金大力叫来。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去订石灰、麻刀、纸脚。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有两点特别处,一是席面所用器皿都十分粗糙,红漆筷子,蓝花粗瓷大碗;二是,菜除了猪肉、豆腐外,必有一道泥鳅。这好像有一点是和泥瓦匠开玩笑,但瓦匠都不见怪,因为这是规矩。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吉日的五更头,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始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碍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石灰里兑了锅烟;和黄泥。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走。在壶里摄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他的手艺不高,这些都还是会看的),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胶要点火,瓦匠里有抽烟的)。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好来,我们会照看。明儿见,金师傅!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再说,我家里还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这我就知足。

1.文段选自当代作家__________。他的作品有 _______等。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     )            (     )          (     )
3.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1)归置 :
(2)指身为业: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职业、性格和家庭情况,金大力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他是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
B.这篇小说除了几句简单的对话描写,没有使用其他的描写手法。
C.金大力高大结实,沉默寡言,当地人很信赖他。
D.金大力虽然普通,但是他身上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很多美德。
5.选文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你简要分析。
6.生活中不乏像大力这样的人,金大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你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7.文末两段写金大力“不变样”表现在哪些方方面面?作者为什么又说“他老了?”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尹京娈)

根旺坐在沙发上狠命抽着烟。

贵臣坐在床沿上狠命抽着烟。

烟浪一股接着一股,冒了好大一会儿。

爹,你就别为难蹦墩了,他刚十岁,还是个孩子,到家家户户去磕头求人,那不是要他命吗?

贵臣狠劲儿拧灭烟头说道。

根旺也狠劲儿拧灭烟头,脖子一梗,硬硬地甩出句话:在这个家族里,你爹我说了算。

贵臣一听急了,瞪着一双血红大眼:你的心铁打铜铸的啊?连十岁的娃子你都不放过?

老子归天,儿子找人撺掇后事,给人家磕头行礼那是规矩,谁都不能破。根旺站起来,一只手拽起贵臣衣领,一只手指着贵臣鼻尖,卖力喊着。

想起蹦墩,根旺鼻子一酸想起了那年,自己给老爹办丧事。

那年他也是十岁,父亲病故。本来就妒忌父亲买卖做得好,家产殷实的大伯和三叔,看母亲年轻,怕父亲去世后卷走财产改嫁,故意给他们母子弄难看。

当母亲提出要根旺出去找人撺掇时,大伯和三叔就哄母亲说:孩子小,你又是女流之辈,找人撺掇的事你们就别管了,我们弟兄俩帮你们找吧。母亲信以为真,千恩万谢。

谁知两天了,没一个人上门撺掇。母亲就问怎么回事,俩家伙露出了真面目:要想帮你找人可以,村南的十亩水浇地归老大,后院的三间大北屋归老三。答应了,立马找人,后天下葬;如若不然,死人臭在家里。

母亲牙齿咬得嘎吱响,一气之下拽上根旺,披上大孝,挨门挨户磕头行大礼找人撺掇,可人们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原来村里有个规矩,人一倒头,孝子就得挨门挨户磕头行礼找人撺掇帮忙;晚了,那是瞧不起人,给人弄难看,谁要再去,人们就小瞧谁。

母亲无奈抱着根旺一顿痛哭后跑回娘家,叫来自己几个兄弟帮忙,总算把人埋了。

蹦墩的爹——满意过得也不错,可他几个兄弟也是如狼似虎之辈,根旺是心疼蹦墩孤儿寡母,不愿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啊!

根旺只想给贵臣两巴掌,这件事给他讲多少回了,没记性的兔崽子。

贵臣的电话响了。是蹦墩妈彩凤的电话,说满意闯不过今天晚上,问要不要把蹦墩接回来。

贵臣瞪了根旺一眼,没有回彩凤话就出了门。

第二天早上,把满意从医院拉回家时,蹦墩跪在堂屋门口。

一切安排就绪后,根旺扯了丈五孝布,叠了三折披在蹦墩身上,拽起地上跪着的蹦墩就要出门。他要领着蹦墩去挨门挨户磕头行礼,既然能帮忙的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那就给在家里他们的老子行礼吧,让他们给儿子打电话。他早想好了,他不会为难蹦墩,必要时自己得说话,该免磕头的就免了。看在这么小的孩子份上,人到理不亏,不磕头他们也不会怪罪的。

根旺拉着蹦墩转身出门,忽然看见满意家门口,黑压压来了一片人。

满意那几个虎狼兄弟来了,自己的仇人大伯和叔叔家的孙子们也来了。根旺纳闷了,蹦墩还没有去给他们磕头行礼呢,怎么都来了?

不对啊,这些人可都在外打工呢,就是蹦墩给他们的老爹娘磕完头,老爹老娘给他们打电话,能明天赶回来也就不错了,这……

这时贵臣说话了:感谢弟兄们如期赶到。彩凤给满意看病花了不少钱,蹦墩还小,满意的丧事,就按咱们群里说的办,只帮忙,不动筷子。好久不回家了,干完活中午饭各自回家找老婆吃吧。

原来,贵臣建了个漂泊者”QQ群,把村里所有在外打工的人都拉了进去。一是闲暇时,在群里吐槽几句解解闷儿;二是谁家有困难了在群里说道说道,大家出出主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是谁家有啥大事,贵臣可在群里招呼一声,大家一起帮忙。昨天他把满意的事在群里一说,大家一呼百应,就连在海南打工的小林子,也坐飞机赶回来了。

贵臣看了一眼根旺说道:以后吧,老规矩得破了,不再磕头行礼了。他把手机举得高高地说:谁家有事要大家帮忙,QQ群里招呼大家,或者电话联系。

根旺一听,使劲抿了抿那张早已咧开的嘴,指着贵臣骂道:你个小兔崽子今天成祖宗了。

根旺说完一脸轻松。

(有删改)

1.小说中的“老规矩”包含那些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小说开头写根旺和贵臣都“狠命抽着烟”,接着又写两人都“狠劲儿拧灭烟头”,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根旺回忆老爹丧事的内容可否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请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语句“你个小兔崽子今天成祖宗了”的理解。
5.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贵臣形象。
6.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撺掇”较常见的意思是“怂恿、鼓动人做某事”;根据语境,小说中的“撺掇”一词是“张罗、安排”之意。
B.小说在最后几段才交代贵臣曾经在QQ群里通告蹦墩爹的丧事,是为了在前文设置悬念,增加叙事的波澜。
C.贵臣给村里打工者建QQ群并取名为“漂泊者”,体现了他要给大家建立一个表达乡情、互助互爱平台的良苦用心。
D.小说作者赞扬了以贵臣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含蓄地批评了以根旺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的自私、狭隘、保守和蛮横。
E.整篇小说以根旺的视角来观察和展开叙述,符合农民的身份特点,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显得亲切、自然。
2024-07-24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