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2348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战!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丧。       互:相继                  失强缓。       盖:因为
B.思厥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C.牧以谗诛。   洎:等到             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D.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不能独       完:保全。
2.(1)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B.文章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论点。
C.讲述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D.二、四两段分别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3.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也。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注:(1)良:张良:(2)下邳:县名:(3)圯:桥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步游:散步
B.父去里所,复还                              里所:住处
C.良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业:已经
D.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平明:天亮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良愕然,欲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3.与“良殊大惊,随目之”一句中“目”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秦族矣。          《过秦论》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                  《赤壁之战》
C.而心目耳力俱                            《促织》
D.鱼虾而麋鹿。                            《赤壁赋》
4.将“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02-02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C.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国也
3.找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数罟不入洿池
4.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024-04-21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课文《劝学》,回答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比喻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2.作者用“𫐓以为轮”的比喻想说明什么道理?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