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755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C.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国也
3.找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数罟不入洿池
4.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季主论卜

东陵侯既废,司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①:指堵塞,不通达。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季主而卜焉       过:拜访
B.久者思启           蛰:毒虫叮咬
C.屈不伸              靡:无
D.则君侯已之矣    喻:明白
2.下列语句,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愿先生卒教之B.天道何亲
C.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D.今日无之不为不足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司马季主认为,东陵侯已经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没有必要占卜。
B.司马季主通过对人与天道之间关系的分析,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C.司马季主通过今昔对比,说明了事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
D.本文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世事变化更替、盛衰循环相生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窃有疑,愿受教焉。
(2)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
2024-05-10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史书。
2.解释选文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晋函陵:(     )
(2)夫晋,何之有:(     )
(3)秦伯,与郑人盟:(     )
3.翻译划线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三:

《师说》为谁而写?从原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到: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那么,韩愈为什么要特意写文章送给李蟠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呢?

(选自刘晨曦《〈师说〉三问》)

1.小文制作了文言虚词知识卡片,请用下列句子将卡片内容补充完整,要求正楷书写。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

“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例句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句读之不知
代词,他(他们)(1)______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______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______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篇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师说》(1)______正:古之圣人、于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反:今之众人、于其身、士大夫之族
(3)______
《问说》从“问”的角度倡导从师学习正:孔文子、古人
反:(2)______
3.材料三提出了“《师说》为谁而写”的疑问,是写给李蟠,还是写给其他人?请结合你的理解,写出看法和理由。
2024-07-06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