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21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       称:称道。
B.不可             胜:胜任。
C.空文以自见             垂:流传。
D.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盖文王拘演《周易》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为之小
C.近自托无能之辞             青,取之于蓝,而青
D.退而论书策,舒其愤       作《师说》贻之
3.下列句子中,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句式相同的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D.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B.本文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节选自归有光《吴山图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君用晦吴县       为:治理B.未三年       及:到
C.君之为县有       惠:智慧D.百姓扳留之不能得       扳留:挽留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则海内之奇观矣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C.作《师说》以贻之D.宋之丁氏家无井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政绩考评优等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B.以为政绩考评优等可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
C.因为家境优渥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D.以为家境优渥可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同年”指作者和魏用晦同岁。B.魏用晦在吴县时深受百姓爱戴。
C.魏用晦舍不得离开吴县的百姓。D.热心人作《吴山图》赠给魏用晦。
2024-07-01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越嶲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青龙二年,亮屯五丈原。秋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能久乎!是月,亮卒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改动)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有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断“马谡言其实”与“明罚思”两句中的“过”的意思不相同。
B.联系语境,“此不在兵少也”与“相如每朝时,常称”两句中的“病”,意思不同。
C.根据上下文可推断“汉主以亮为右将军,丞相事”中的“行”为“兼代”之义。
D.由“部就班”可推断“懿行亮之营垒处所”的“按”为“按照”之义。
2.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为贼所破
B.①君察之                                               能久乎
C.①天下未定戮智计之士                           ②不及
D.①校变通之道将来                                 ②亮卒军中
3.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张郃战于街亭”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可理解为“与张郃于街亭战”。
B.“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带有典型标志词的判断句。
C.“收谡下狱,杀之”是被动句,没有标志,但动词“杀”是“被杀”之义。
D.“追至赤岸,不及而还”是省略句。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1)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①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②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2)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③诸葛亮亲自到达祭奠,为他流下眼泪和鼻涕,安抚他的孤儿,恩情如同平素一样。
④诸葛亮亲自前去祭奠,为他痛哭流泪,安抚他留下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5.陈寿评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07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B.或师焉,不焉                                或:或者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
2.下列句中“其”字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其”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于此乎B.为惑也,终不解矣
C.吾未见明也D.可怪也欤
3.下列四句话的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文: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文: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中,有相互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有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互相讥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语段选自韩愈的《师说》,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B.上述语段从多个方面进行类比,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有很强的说服力。
C.上述语段中作者认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童子之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D.上述语段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2023-12-16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