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15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以上文段出自《_______ 》一文,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与苏轼、苏洵、苏辙等人同属“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穴窈然(         )
(2)非常之(     )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三:

《师说》为谁而写?从原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到: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那么,韩愈为什么要特意写文章送给李蟠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呢?

(选自刘晨曦《〈师说〉三问》)

1.小文制作了文言虚词知识卡片,请用下列句子将卡片内容补充完整,要求正楷书写。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

“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例句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句读之不知
代词,他(他们)(1)______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______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______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篇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师说》(1)______正:古之圣人、于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反:今之众人、于其身、士大夫之族
(3)______
《问说》从“问”的角度倡导从师学习正:孔文子、古人
反:(2)______
3.材料三提出了“《师说》为谁而写”的疑问,是写给李蟠,还是写给其他人?请结合你的理解,写出看法和理由。
2024-07-06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四十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之 谢:道歉B.监试者之 异:奇怪
C.以病 去:离职,离开D.军士大疫,朗巡视,致医药 躬:亲自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人有道父字者(代词,他的)
B.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助词,表示判断语气)
C.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连词,凭借、依据)
D.朗虽稚弱,无仰高风(助词,的)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在军旅中,司马朗也经常穿粗布衣吃粗劣的饭食,筛检和率领自己的手下。
B.即使在军旅中,司马朗也经常穿粗布衣吃变质的饭食,筛检和率领自己的手下(作战)。
C.即使在军旅中,司马朗也经常穿粗布衣吃粗劣的饭食,勤俭做手下的表率。
D.虽然在军旅中,司马朗也经常穿粗布衣吃变质的饭食,让手下勤俭做表率。
4.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少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非攻(节选)

《墨子》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以此说       往:去B.杀十人十不义       重:倍
C.不知其不义也       情:诚,确实D.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       辩:同“辨”,分别

(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B.作者认为如果不知道“攻国”是不义的,而“书其言以遗后世”还情有可原,如果知道“攻国”是不义的,而加以记载并留给后世,就不可解释了。
C.本段主要是说天下的君子在辨义与不义上是混乱的。
D.本段的结论是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