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236282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游者亦不能穷也                    好:喜欢,爱好
B.则其又加少矣                       至:到达
C.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D.常在于险                              远:遥远的地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是(     
A.力尚足以入                       悲夫古书不存
B.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今人有大功击之
C.始舍于                              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于是余有叹                           不入虎穴,得虎子
3.下列句子中,与“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句式相同的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自然段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代,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
B.第二自然段中“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为后文借景抒情提供依据。
C.第三自然段中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下文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D.第四自然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五十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登泰山记》)

(1)下列各句中的“鼓”字,不作动词用的一项是(     
A.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戊申晦,五
C.噌吰如钟不绝。D.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古今B.六王毕,四海
C.四五十里,道皆砌石为磴D.用心

(3)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4)下列纪年、纪月、纪日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C.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③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④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第一段先写由京师到泰安,再写由山麓到山顶,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C.第二段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D.第二段详细地写日出的全过程,从颜色和气象两个方面,对泰山日出的壮美景象作了神采飞动的形象描绘。
2024-05-13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之,则难者亦       易:容易,形容词
B.贫者于富者曰       语:告诉,动词
C.西蜀之南海       去:距离,动词
D.而不可恃也       恃:依靠、依仗,动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而”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为学有难易乎             吾欲南海,何如
僧富者不能至贫者至焉       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乙】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衽以从阴                                   徙:移动
B.其阴逾                                          去:离开,引申为“远去”
C.及反,市                                      罢:散场
D.遂不                                          得:得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身逾湿                                 置之其坐
B.郑人有逃暑孤林之下者             反席树下
C.至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
D.阴逾去                                     先自度
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B.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C.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D.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惩罚。
B.【甲】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C.【乙】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D.【甲】【乙】两文在写法、构思上都有相同之处,都有情节,有人物,有描述,以小见大,寓意发人深省。
5.将【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024-04-29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