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65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就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是(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们接触到生活中的新事物,就会对其进行处理和记忆。
C.丰富的经验使人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时间流逝感减弱,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越大,过去的一年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比重越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解答了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幼年时光去哪儿了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具体,有理有据,科学性强。
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于通俗的表述中,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今天,你节省了多少碳?有一群环保达人,自觉地少开私家车、坚持走楼梯,电脑不用就关机,用清单列出自己一天的碳排放总量,并把减碳日记实时挂到网上……这就是眼下正时兴的低碳生活。进入2021年,低碳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人们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的过量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针对这一点,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的好习惯,减少碳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作为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而从长远看,这更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生活理念。低碳生活受到低碳族的响应,与其本身所蕴含的环保元素和道德魅力密不可分。

低碳生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更是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雁过留声,人过不留碳。低碳生活不是口号而是理念,把握机遇,才能掌握将来发展,选择低碳生活,才能享受美好未来。

1.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A.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
B.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倡导低碳方式。
C.低碳生活是时尚的消费观和全新的生活质量观。
D.人们的生活与低碳的关系日益密切。
2.根据文章内容,以下不属于低碳生活的行为是(     
A.夏天把办公室空调温度设置为舒适的18°C
B.在烹饪食物时尽量减少油炸烧烤。
C.上班族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
D.出差时自带洗漱用品而不使用宾馆一次性用品。
3.结合文章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践行低碳生活是有道德的表现。
B.低碳生活有助于改善全球气候。
C.低碳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细节着手。
D.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写“减碳日记”的习惯。
4.关于“低碳族”的生活特点,以下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喜欢并追求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B.关注的关键点是节能减排并从日常生活做起。
C.作为时尚健康的环保生活方式,做起来很酷。
D.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以改善环境。
5.低碳生活具有多重意义,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低碳生活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内容。
B.个人的低碳生活,可以促进整个环境的改善。
C.提倡低碳生活的目标是节省个人的开销。
D.低碳生活是公民个人可以做的到环保行动。
2024-08-16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介绍牵牛花等攀援植物的缠绕方向,揭示了植物缠绕方向的遗传本能及其进化原因。文章结构清晰,先描述现象,再解释原因,最后强调实际应用。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提供了种植实践中的指导。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谨,易于理解。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植物缠绕方向之谜

牵牛花、金银花等攀援植物有一套非凡的本领,这就是能够依附支架,利用茎尖的运动不断向上爬攀。就拿牵牛花来说,它茎的顶端10~15厘米一段,由于各个方向的表面生长速度不一致,能在空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而且经络以一定的方向旋转着,并以此为半径,在一圆周内遇到依附物后,就会把依附物缠绕起来,以此攀向高处去争取阳光和雨露。

有趣的是,大多数植物的转头运动是有一定方向的,如金银花、菟丝花、鸡血藤等始终向右旋转,牵牛花、扁豆、马兜铃、山药等则向左旋转缠绕向上,而何首乌却是随心所欲的转头,有时左旋,有时右旋。

那么,这些缠绕茎植物为什么会有固定的缠绕方向呢?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植物旋转缠绕的方向特性,是它们各自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远在亿万年以前,有两种攀援植物的始祖,一种生长在南半球,一种生长在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使其生长发育得更好,它们茎的顶端就紧紧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太阳。这样,生长在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右旋转,生长在北半球植物的茎则向左旋转。经过漫长的适应、进化过程,它们便逐步形成了各自旋转缠绕的固定的方向。以后,它们虽被移植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其的特性被遗传下来而固定不变。而起源于赤道附近的攀援植物,由于太阳当空,它们就不需要随太阳转动,因而其缠绕方向没有固定,可随意旋转缠绕。

分清作物的左旋、右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若错把左旋植物以右旋方式缠绕在支架上,则很快就会自行脱落;若绕的方向与其习性相同,则会缠得更紧,顺利向上攀援,生长发育良好。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文章主要说明的是它们的什么特征?
3.牵牛花等植物缠绕支架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的逻辑顺序。
5.第①段告诉我们,牵牛花能够旋转爬攀,其自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需要具备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种植攀缘植物时应注意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①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甲】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②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乙】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④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丙】。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我想起杜甫的诗:【丁】。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节选自《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卷首语   有删改)

1.对于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句从不同角度说明,许多因素使得二十四节气对现在的生产生活已经完全没有指导意义。
B.②句表明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够指导农事活动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C.④句的意思是“善于遵从自然之令”的中国人离开了二十四节气,就会失去调整生产生活的“可行之历”。
D.从⑤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人的墨守成规持否定态度。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关于作者对结尾所提思考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尽管不是灵丹妙药,但也不能视其为糟粕。
B.二十四节气是两千年多前创立的,已经没有实用价值,早已成为糟粕。
C.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自古至今都是人们调整生产生活的灵丹妙药。
D.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是很明显,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它是“灵丹妙药”还是“糟粕”。
3.选择下列各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正确顺序是(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A.【甲】②     【乙】①     【丙】③     【丁】④
B.【甲】③     【乙】④     【丙】①     【丁】②
C.【甲】④     【乙】①     【丙】②     【丁】③
D.【甲】②     【乙】④     【丙】①     【丁】③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