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讲述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智慧、勇气和忠诚。蔺相如以智谋和勇气成功保全和氏璧,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廉颇则以战功和忠诚捍卫国家。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两人从矛盾到和解、最终成为刎颈之交的过程,突显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慕君之高义”
A.以吾两人在也B.见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D.班白者多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⑤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5.本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这是为什么?
6.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形象的?
7.本文是从哪些侧面来表现蔺相如的性格的?
8.结合上文,说说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有什么品质。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介绍了项羽的早年经历及其家族背景。通过描述项羽的学习经历、力量和才气,展现了他非凡的天赋和雄心壮志。项羽虽在书法和剑术上未成,但他对兵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天赋,预示了他未来在军事上的成就。同时,项梁对项羽的培养和信任也为项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整体文字简洁有力,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不凡之处。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项梁尝有栎阳逮A乃请B蕲狱C掾曹咎书D抵栎阳狱E掾司马欣F以故事得已G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学书不成”的“书”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书”是不同的意思。
B.“项梁怒之”的“怒”与“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的“怒”,都是意动用法。
C.“不足学”的“足”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是不同的意思
D.“又不肯竟学”的“竟”与“未竟之事”是同样的意思。
3.翻译句子: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鸿门宴》(同步练习)(拓展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散文,通过描述一个名叫郭橐驼的人种树的经验,阐述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并借此隐喻治国理政的道理。文章中,郭橐驼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种树技艺高超,他种的树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得茂盛,结果实多。他种树的秘诀在于顺应树木的自然本性,不过多的干预,让树木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柳宗元通过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他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⑴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⑶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⑷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⑸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非吾     业:职业B.见长人者烦其令     好:喜欢
C.官命尔耕       促:催促D.故病且       怠:怠慢
2.下列各句中,句式属于倒装的一项是(     
A.已去而复顾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对课文片段中有关字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驼业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硕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句中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4.对文段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叙述郭橐驼善于种树之事,借题发挥出以其法治民的道理。
B.本文阐明“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意义,反对政令烦苛,胥吏扰民。
C.本文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对比,用种树类比治民,设比精巧。
D.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以德治国”的进步思想。
5.对《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虽名为人物传记,但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B.本文阐明了“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意义,反对政令烦苛,吏胥扰民。
C.文章由事及理,通过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
D.文章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端,委婉指责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
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鸿门宴》节选展示了楚汉相争中的关键一幕,突显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权谋斗争。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巧妙地以礼物和言辞化解了危机,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智。项羽的优柔寡断和范增的果断形成鲜明对比,范增的愤怒和预见性揭示了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整体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去,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军中                 从小路
B.闻大王有意过之   监督
C.唉!竖子不与谋     值得
D.不能                    告辞,辞别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置之坐上
C.置之地D.拔剑撞而破之
3.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B.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须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C.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和属下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D.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须是刘邦。我和属下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文章通过蔺相如与秦王的对峙,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勇气和爱国精神。蔺相如巧妙地利用秦王的贪婪和对和氏璧的渴望,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利益,避免了赵国的损失。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作为一名外交家的机智和胆识。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个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住宿
B.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大王必欲       急:逼迫
D.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发扬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B.璧有瑕,请指示
C.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B.①不如而厚遇之                      击沛公于坐
C.①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相如去
D.①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     ②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倨傲无礼的表现中,他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便谎称“璧有瑕”,将璧收回。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利用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于是秦王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提出秦王须“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要求,这皆是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他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的丑态,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自己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5.将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古诗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在晋、秦两国围攻下,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的故事。文章通过烛之武的出色辩才和智慧,成功说服秦伯退兵,展现了他深明大义、机智果敢的形象。文中对话生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分体现了古代外交的复杂性和策略性。文章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还展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B.因人之力而
C.济而设版焉D.既东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夕设版焉
A.缓不B.同舟共
C.人才D.于事
3.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危急,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退兵。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心有不满,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烛之武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在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了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在叙事方面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三人帮助郑国防守,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6.将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古诗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言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部分,描写了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之间的交往。文章通过项伯夜访张良、张良劝说刘邦、刘邦与项伯结盟等情节,展现了楚汉争霸中的权谋与人情。文中人物对话生动,情节紧凑,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紧张的氛围,刻画了历史事件中的复杂人性和政治斗争。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张良                  善:与……为善。
B.秦地可尽                  王:称王。
C.来告良                      幸:幸好。
D.君安与项伯有               故:交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之奈何?                            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大王为此计者
C.今人有大功击之                      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D.沛公言报项王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3.把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四)(职业模块)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言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秦晋围郑的危急时刻,夜缒出城,成功说服秦伯放弃攻郑的故事。烛之武通过分析利害关系,指出亡郑对秦国无益,反而会使晋国更强大,进而威胁秦国的利益。他还提到秦国曾受晋国欺骗,进一步打动秦伯。最终,秦伯被说服,与郑国结盟。这段文字展示了烛之武的智慧和外交才能,体现了古代外交中的谋略和权衡。

8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知亡矣                  既:已经
B.越国以                  鄙:边邑
C.焉用亡郑以            陪:陪伴
D.秦伯,与郑人盟        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三)(职业模块)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郑国在危难之际,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伯退兵,解救郑国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刻画了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智慧和高超的辩论技巧,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展示了古代历史散文的独特魅力。

9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夫晋,何厌之有?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在郑国陷于危难之际,年老的烛之武临危受难,体现了烛之武怎样的精神品质?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对口)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气。他在面对强秦时,巧妙利用秦王的心理,成功保全了和氏璧,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的机智应对和坚定立场,体现了他作为外交家的卓越才能和忠诚爱国的精神。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话,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历史人物,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成语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学价值。

10 . 阅读下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之。

1.结合上下文,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怒发冲冠
(2)大王必欲
(3)相如广成传舍
(4)乃使其从者
(5)毕礼而
2.蔺相如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和怎么说的?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3.《史记》记载史实生动,引经据典,语言精练,创造了五百多条成语。找出三则出自本文的成语。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对口)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