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6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几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樯橹
A.羽扇纶巾B.月明星稀,乌鹊
C.愿为鞍马D.必先其心志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词语积累与运用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2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                                   故国:古战场
B.卷起千堆                                比喻浪花
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有功业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桅杆和摇船的工具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词语积累与运用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言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秦晋围郑的危急时刻,夜缒出城,成功说服秦伯放弃攻郑的故事。烛之武通过分析利害关系,指出亡郑对秦国无益,反而会使晋国更强大,进而威胁秦国的利益。他还提到秦国曾受晋国欺骗,进一步打动秦伯。最终,秦伯被说服,与郑国结盟。这段文字展示了烛之武的智慧和外交才能,体现了古代外交中的谋略和权衡。

3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知亡矣                  既:已经
B.越国以                  鄙:边邑
C.焉用亡郑以            陪:陪伴
D.秦伯,与郑人盟        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三)(职业模块)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郑国在危难之际,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伯退兵,解救郑国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刻画了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智慧和高超的辩论技巧,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展示了古代历史散文的独特魅力。

4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夫晋,何厌之有?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在郑国陷于危难之际,年老的烛之武临危受难,体现了烛之武怎样的精神品质?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对口)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气。他在面对强秦时,巧妙利用秦王的心理,成功保全了和氏璧,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的机智应对和坚定立场,体现了他作为外交家的卓越才能和忠诚爱国的精神。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话,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历史人物,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成语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学价值。

5 . 阅读下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之。

1.结合上下文,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怒发冲冠
(2)大王必欲
(3)相如广成传舍
(4)乃使其从者
(5)毕礼而
2.蔺相如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和怎么说的?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3.《史记》记载史实生动,引经据典,语言精练,创造了五百多条成语。找出三则出自本文的成语。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对口)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6 .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勇兮又以武(诚实)B.其乏困(同“供”,供给)
C.失其所与,不(知道、知晓)D.十五城请易璧(以后)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对口)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师说》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的古文佳作。作者韩愈开篇点明 “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师道之重要。文中通过古今对比,批判轻视师道之风,又以孔子为例阐述师道不拘于身份地位。语言简洁有力,论证严密,对师道的阐释深刻且发人深省,至今仍具极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矣(疑惑)
B.古之学者必有(老师)   道也(学习)
C.六艺经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师道之不也久矣(流传)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 (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通过简洁的叙述,展现了司马朗从小聪慧、懂礼、诚实的品格。九岁时,他对客人不敬父亲的行为进行指责,表现出对亲人的尊重和礼仪的重视。十二岁时,他在考试中因身体壮大被怀疑年龄,但他坦诚解释,显示出诚实和自信。最后,他在征吴时因巡视军士染病而去世,体现了他关心士兵、尽职尽责的精神。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几个片段,勾勒出司马朗的高尚品德和忠诚尽责的形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日: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日: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其父字者                    道:喊、叫
B.医药                                 致:派送
C.朗巡察                           躬:弯腰
D.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以:因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损年以求早B.人亲者
C.非所为也D.监试者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年幼,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
B.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瘦弱,却没有羡慕他们长得高大。
C.驻守在家的家人和在外奔波的家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年幼,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
D.驻守在家的家人和在外奔波的家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瘦弱,却没有羡慕他们长得高大。
4.下列对文中内容分析和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九岁时就懂得何为“尊敬”,仅用一句话就让客人主动道歉,令人佩服。
B.司马朗十二岁时参加童子郎考试因藏匿了年龄,被监考老师审问。
C.司马朗回答监考老师的一番话令监考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D.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一起攻打吴国,说明他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节选自《苏武传》,通过苏武被匈奴幽禁并最终坚守节操的故事,展现了苏武的坚贞不屈和忠诚。文中通过对苏武在极端困境中的生存斗争的描写,突出了他的顽强意志和对汉朝的深厚情感。苏武的形象成为了忠诚与牺牲的代名词,文章通过简洁有力的叙述,传达了深刻的道德寓意和历史评价。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于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

【注】① 羝(dī):公羊。②弆(jǔ):收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单于愈欲降之(     )                    (2)与毡毛咽之(     )
(3)使牧羝(     )                                (4)卧起(     )
2.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草实而食之。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三国志·骆统传》,主要讲述了骆统的孝顺和仁爱之心。骆统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与母亲分别时表现出成熟和体贴。面对饥荒,他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乡里和远方的困乏之人,展现了高尚的品德。其姊了解情况后,给予支持并告知母亲,母亲也赞赏他的行为。文章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骆统的孝顺、仁爱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骆统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无子,见统甚哀之,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选自《三国志•骆统传》)

【注】①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三国时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②改适:改嫁。③适母:古代称父之正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无子                                        归:回娘家
B.问其故                                        数:多次,屡次
C.士大夫糟糠不足                                 糟糠:粗劣的食物
D.母亦                                        贤:贤德
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则B.而C.乃D.且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二轮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